浅析顾恺之画论“迁想”之于“妙得”

    摘 要:顾恺之作为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中国画作品尤其是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一生所著论述数不胜数。“迁想妙得”作为顾氏画论中一个极其经典的绘画学说,体现在了艺术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概念的分解细化,将“迁想”作为艺术认知与直觉上的延伸,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并以当代艺术家为例联想论证。

    关键词:画论;“迁想妙得”;意识认知

    1 顾恺之画论“迁想妙得”

    1.1 顾恺之画论

    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字长康,作為贵族之家的继承人也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人物画作品精美绝伦,无论是技法、内容还是风格皆出于蓝而胜于蓝,体现出了特定时代的新特征。同样卓越的还有他的顾氏画论,作为中国初期绘画思想家,顾恺之提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思想,如大家熟知的“传神论”,由他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最先提出,将“神”的重要性放大,引入“形神兼备”且“并重”的思想,并且着重说明在绘画作品中融入士人的审美风范和道德情怀,最终使其超越绘画领域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美学命题之一。

    1.2 “迁想妙得”的内涵

    “迁想妙得”作为一个重要的探讨性词语,在顾恺之艺术理论《论画》的第一则便已出现,从字面上看“迁想妙得”并不难理解,作为擅长中国画中人物画部分的顾恺之,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专属于人物画的。在所有绘画内容中,最难的当属人物画,不仅是因为人物画要表现人物的神韵,还要有感染观众的情感和灵气。“台榭”属器具一类,有它本身的规制,其具有难度,类似于西方的素描,在于技法与笔法等客观条件方面。相较之人物、山水、狗马等内容要高一个层次,强调“神”似,其本身具有自我的个性、情感和精神气质,这是需要个性化对待和处理的。所谓“迁想”,就字面说,“迁”就是推移、运动、变迁之类的意思,在学术意义上比“联想”更广泛,更有目的性。

    2 “迁想”方可“妙得”

    2.1 “迁想”的延伸

    认知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多个层次和形式,如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迁想”之于“妙得”,是将绘画的初期构思活动稳中有升为把握生活、引导开发创作的多维度的方式。在这一进化过程中,“迁想”对艺术家主体灵感的迸发、酝酿及发展皆存在催化作用,并且不断在辨证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认知神经科学把认知看作是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信息和意识活动的化学反应,这与“迁想妙得”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外围环境收取到信息之后,传达到大脑经过加工、主观感受、抉择评估,再主观调控和驾驭行动,并作用于画面中,这也是艺术家艺术作品风格迥异的一个基础性指导因素。

    2.2 “迁想”与“妙得”的关联

    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迁想妙得”就是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创作的对象中去,从而使人“妙得”,也即超乎想象之外。通过宗教、玄学这些思想的某些内涵来讲,“迁想”都受一种不为可见的形象系缚,并且是超越肉眼可见的客观形象之外的想象。“迁”实际上也就是通过物体的媒介,从而超越媒介的一种想象之意。最终得到的结论便是“妙得”的前提是“迁想”,只有通过“迁想”,才能实现最大化、最别致、最具有代表性的“妙得”。

    3 以现当代艺术家作品中的体现为例

    3.1 诗意中的何多苓

    何多苓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一直被称作富有东方美韵的艺术品,之所以具有这种风格,与他的经历、背景有密切关系。散文和诗集是他的“好朋友”,他对《悲惨世界》《约翰·克利斯朵夫》倒背如流,诗歌充满不可捉摸、忽近忽远的气质,那种如磁石般的神秘令他心驰神往。这一切的客观因素催生了他个人主观的情感,使得他在绘画作品中开始追求隐藏于事物背后的东西,画面充满了神秘性和不确定性。由诗歌带来的深思“迁移”到创作画面中,经过升华加工,注入了隐秘的“妙得”。

    3.2 故事中的忻东旺

    “迁想妙得”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也具备丰富多样的特征。忻东旺作为中国当代新写实油画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从边缘到中心的平民色彩,之所以使平民形象如此惟妙惟肖,不仅与他的勤奋努力有关,还与他深入下层人民身边,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有关。

    忻东旺获得敏锐感知力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是在每次人物写生创作的前期都会花大量时间观察,甚至是模特的微动作、表情。在作画过程中,他会和模特交流聊天,包括工作、收入、家庭等各个方面。这种方式不仅使模特快速进入松弛状态,还间接给画家作出反应,投入专属情感,更好地在画面中体现,让画面“说话”。故事的“迁想”引发了深入人心的“妙得”。

    4 结语

    哲学引发深思,艺术哲学依然是艺术家普遍遇到的问题,由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精练且高密度的渗透表达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内涵。“迁想”之于“妙得”,不仅是翘首以盼,也是蓦然回首,是在激烈碰撞后激荡时代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栾莉舒.顾恺之画论浅析[J].学理论,2013(18):208-209.

    [2] 李超德.“迁想”方可“妙得”——儒丁堂砚池偶感[J].艺术百家,2017,33(06).

    [3] 张晶.“以形传神”与“迁想妙得”——顾恺之画论撷要评析[J].名作欣赏,2019(04):130-135.

    作者简介:时琦(1995—),女,河南濮阳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创作油画专业2018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创作(油画)。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