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本文对“互联网+”时代出版的选题策划、生产方式、产品形态、营销手段以及附加价值五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新形势下,出版业要冷静面对挑战与变化,肯定自我,发挥内容优势,利用互联网等参与到全社会“互联网+”的大潮中,以期达到“1+1>2”的良好效果,将我国出版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互联网+”;出版业;机遇;挑战
【作者单位】忽晓萌,人民出版社。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自此它便成为一个热词,各传统行业争相与其组合。“互联网+”,“+”的是什么?
“互联网+”不是传统行业身上穿着古老的服装,头上却戴着时下最流行的帽子;它们并非简单相加,而是将独具优势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带入传统行业,更好地配置生产力,以带动产业革新。我们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互联网+营销”中,有淘宝、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中,有余额宝等各种“宝”理财;“互联网+餐饮”中,有大众点评、美团、饿了吗等网站。这些融合在一起的网状结构,改变了业态形式,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的便利。
而在“互联网+出版”中,它带给传统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呢?
在互联网大潮流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一直被人们关注。人们担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出版总有一天会取代以出版纸质书为主的传统出版。假如纸质书这种印刷品终将被淘汰,是否会意味着出版业的覆灭?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回答:你如果饿了,在网上订餐,那么必须将食品送到手中,才可以解决饥饿的问题;但你如果想读一本书,可以在网上下单,以数字格式发送至邮箱或者数字阅读器(比如Kindle),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生动说明了出版业在与互联网相“+”时的特殊性。
这个例子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出版业的灵魂在于内容。正如《数字时代的图书》的作者、剑桥大学教授约翰·B.汤普森(John B.Thompson)在书中所说:“出版业与音乐等行业更相似,而不是与那些物质生产相关行业,如汽车和冰箱等行业相似。诚然,印本书是物质形式,但数字革命使出版商越来越关注这样的事实——他们资产的构成不仅是满仓库的书,还有那些体现在书中的内容。内容和决定他们能对内容做什么的版权控制,才是他们的资产,而不是书籍本身。”[1]
既然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版业仍能发挥内容优势,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各方面的精神需求,那么,出版应如何调整自身来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笔者下面从出版的选题策划、生产方式、产品形态、营销手段以及附加价值五个方面来讨论出版业面对机遇和挑战的具体做法。
一、“互联网+出版”中的策划选题
既然出版业的灵魂是内容,那么选题策划可谓是灵魂的内核。好的选题是一个出版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标准。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密集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了,大家同在“网”中。编辑联系作者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可能只是通过在微博上关注并成为作者的粉丝,即可与之互动,这可以说是选题策划的平民化。同样,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并通过互动扩大效应。编辑如果对其发布的内容感兴趣,也可以向其约稿,整理成社会大众喜爱的图书,出一本书,门槛不再高不可攀。
另外,“互联网+”时代,还有其他的选题策划方式,如众筹出版。编辑可以在网上发布几个选题征求意见,看到哪个受欢迎便采用,这也是选题策划与营销结合的方式。
二、“互联网+出版”中的生产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出版实物形态的纸质书逐渐减少,更多的数字出版物凭借低价和方便的优势出现在读者面前。如亚马逊上的电子书价格“诱人”,几乎一点鼠标,便可随机下载;而且可以同时发送至多个终端阅读器,如Kindle、iPad、iPhone等,方便读者随时翻阅;同时还有定位功能 ,在不同阅读器上一打开便是上次阅读处,这在当今阅读碎片化时代,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数字出版改变了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即使在传统图书出版中,“互联网+”的影响也深入其中。几年前,胶片出版的图书仍占有很大比例,但是就在这一两年,编辑们吃惊地发现,自己编辑的书都是采用CTP(Computer-To-Plate)印刷方式,因为这种印刷方式快速、环保,于是其在悄无声息中被业界普遍接受。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是按需出版(POD)方式,这是互联网技术在印刷产业中的运用,通过按需印刷,可以实现个性印刷、即时出书,从而减少库存,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互联网+出版”中的产品形态
如今,数字出版物已经被广大读者普遍接受,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把握机遇,将出版物的传统形态和数字形态融合,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视频版便是“互联网+”时代出版物形态的创新,这是出版业第一本时政类多媒体版图书,也是将大数据灵活运用的一大创新。这本书根据报告中提到的数据、概念等,将其背景、内容、意义等以二维码的形式附在书中相关内容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满足读者对扩充知识的需求。比如,读者在阅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外交成果部分内容时,一扫文字旁边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习近平“2015大国元首外交掠影”和“在联合国的重要讲话”等视频。全书配插了近40个视频二维码,这些视频都是从央视新闻中精选出来的,与《政府工作报告》密切相关,非常有代表性。封底还配上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和“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两个完整视频二维码。读者手握这本视频书,就可以生动直观地学习和掌握《政府工作报告》。
四、“互联网+出版”中的营销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营销手段至为重要。一是宣传方式的问题。和纸媒宣传、首发签售、地面促销等相比,互联网营销具有门槛低、速度快、范围广等优点,节省了宣传费用,也避免了舟车劳顿和时间延误。如今的宣传手段丰富多样,例如:在微博上,大V发动粉丝转发消息、建立微话题与粉丝实时互动等;在微信上,多家媒体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集合起来采访作者,大家需要的只是一台电脑;在各种APP中,出版机构可以发布消息,如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等;另外,还有如罗辑思维这样粉丝众多的客户端,可以直接推广新书,并附有购买链接,方便快捷……这些都是出版机构可选择的营销宣传方式。二是场域的问题,借助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网站,可以打破传统书店的局限,凭借价格和配送优势,加强读者购书意愿。同时,这也反过来促使传统书店进行变革,实现线上线下(O2O) 的有效结合, 可谓行业上下游联动。
五、“互联网+出版”中出版业的附加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出版方可以利用出版这种内容经济,整合自己的资源,产生附加价值。如汤普森所说:“出版公司与众不同的特征就在于它拥有使用和开发智力内容的权利,使内容得以出版或产生经济回报。”[1]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外许多出版公司开设了咨询公司或者情报分析公司。如麦格劳—希尔公司(The McGraw-Hill Companies)下属的情报系统公司(McGraw-Hill Information Co.)、汤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的简氏信息集团(Jane's Information Group)等。
如今,我国各大出版集团融出版、广播、电视多种媒体为一体,业务范围广,如何更好地利用内容资源产生附加价值,是出版业界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例如人民出版社研发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收纳了党政读物的经典著作,如马恩列斯著作、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党史重要任务著作、经典著作选编和重要论述摘编等,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数据资源,方便他们查找核对信息。
同时,附加价值还体现在通过互联网手段来提升品牌效应。品牌是出版社的无形资产,是其在读者中的印象与定位,其与出版人员的选题策划、营销发行有直接联系,各个出版社都应重视维护自己的品牌。例如人民出版社创建的读书会平台,目前累计点击量已经超过120万多次,将作者、各出版单位、科研单位、出版产品、宣传活动等都融入其中,这促进了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上述“互联网+”时代出版的选题策划、生产方式、产品形态、营销手段以及附加价值五个方面的讨论,可以看到,新形势下,出版业要冷静面对挑战与变化,肯定自我,发挥内容优势,利用互联网等参与到社会“互联网+”的大潮中,以期达到“1+1>2”的良好效果,将我国出版业做大做强。
[1][美]约翰·B. 汤普森.数字时代的图书[M].张志强译,译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