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交互艺术的三个维度
摘 要:交互艺术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当代艺术思潮的新兴热门领域。从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来看,交互艺术在互动的性质上呈现出三个维度,即作为工程属性的“物物交互”、作为界面属性的“人机交互”和作为服务属性的“人际交互”。其中,“人机交互”是最重要的、起联合沟通作用的中心属性。这三种属性的交互各有差异又相互综合,可以作为分析和研究交互艺术的一个参考体系。
关键词:交互艺术;人机交互;新媒体艺术
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被视为计算机生成艺术中的子类别,是兼具生成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它因为允许观者主动参与到作品的表征(Representation)的实现过程中,而成为过程艺术(Process art)和参与艺术(Participatory art)在计算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延伸和新拓展。[1]因此,交互艺术呈现出与被动观赏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面貌和特点,这种特异性值得从互动因素本身的属性来进一步细分研究。
1 三个维度下的互动
“互动”(Interaction),或称“交互”,是交互艺术和交互设计领域共同面对的基础概念,本意上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方面针对对方的行为做出反应,进而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时间轴上的链式反应。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中的狭义上的“互动”,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行为方式问题。但从形态多样的交互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来看,仅考虑人机之间的交互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交互艺术主题的复杂性和艺术手段的多样性。因此,不妨借用人机交互的视角,从参与交互的“人”和外在于人的“物”两个属性来考察交互的基本性质。
如果简单地考虑仅牵涉A和B两方的交互,那么根据“人”和“物”属性的差异,可以通过基本的数学组合得到下面的图示(图1)。
最底层的是作为人造物系统的“物物交互”,它反映出人类为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协同工作而进行工程研究和创造。比如,在基于计算机的交互艺术中,计算机软件之间需要完成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因此产生了各种场景下的数据通信技术和标准。这种作为工程属性的“物物交互”是复杂系统下各种交互行为的条件。没有工程技术作为基础来塑造高效的、符合需求的交互系统,更高层次的交互行为和模式都不能成立。
居于中间层次的是人和物之间的交互,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交互系统协助自己实现目标的过程。如果将这里的“物”限定为计算机系统,那么这一层级的交互就是狭义上的人机交互。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和计算机如何通过合适的“界面”来协调彼此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共同完成任务。因此,这个层次上的互动行为可以被看作作为界面属性的“人机交互”。比如,在交互艺术中,艺术家或创作者需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或参与者以舒适的、可理解的方式与已编程的计算机系统互动,以达到令人愉悦的欣赏体验。
第三层次的交互是人与人的交互。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总是倾向于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操作完成群体行为,在艺术审美中也不例外。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媒介,可以联合起分布疏离的人群,在共同协作和拮抗中完成带有社会属性的艺术创作。在交互艺术中,虚拟空间中的人类社会行为常常成为探讨和反思的主题,艺术家也会创造平台式的交互空间,让观众和参与者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实现艺术价值。这种需要人际协调和共同创造的交互过程,与设计学意义上的“服务”概念相似。运用服务的概念可以解释交互艺术中的人际效应,因此,这个层面的互动可以概括为服务属性下的“人际交互”。
2 交互艺术中三种互动的差异性
交互艺术作品中作为工程性质的互动,通常表现为物体对周边的物体或环境做出反应,并且进一步刺激其他物体根据变化之后的条件继续进行反应。这种延续性的群体反应可能会渐渐减弱而回归到系统的初始状态,也可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将微小的初始扰动放大为明显的系统不稳定性。同时,这种系统也可以引入与观者的交互,作为初始变化量的来源或运行中的干扰因素,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打破物体互动的单一性。比如,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教授Jon McCormack创作了一套“绘图机器人”(Drawbot)系统。[2]在水平的画纸上,每一个单体机器人都可以画出自己的墨迹,而它携带的传感器可以监测其所在位置下方的线条疏密程度。每一个机器人都拥有独特的线条疏密程度“喜好度”,倾向于离开自己不适宜的区域,而在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反复停留,直到自己留下的墨迹改变了该区域的环境适宜度。
探讨人机界面属性的交互艺术是最受瞩目、最直接和最常见的交互艺术形式,它的关注点也反映出人机交互的二元性。一方面,这样的交互作品依赖于计算机交互技术的支持,是技术影响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反思。艺术家使用现有的科技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结构和组合,从而反问人类对待自己所创造的工具的主控权究竟深入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艺术家的创造性探究也可能启发技术的进步,成为将来某一时刻人机交互的新范式。
从界面本身的属性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二维平面上的界面,也是当下最常见的界面形式。它使用简化后的二维坐标系统让计算机可以理解人类的输入行为,然后运用平面投影法形成的平面图像来输出互動和计算的结果。比如,现在常见的“桌面比例”(Desktop metaphor)就是运用二维屏幕来沟通人类生存的物理世界和计算机操作的电子数据世界的一种二维化界面。
第二种是三维立体的形体和空间界面,指具有互动能力的立体物理形体。对于通常意义上不具有感受和交互能力的日常物件、雕塑形体、柔性织物、空间构筑物和建筑表皮等,通过布设传感装置和编写物理计算程序,赋予其具有感受外界信号输入的能力,然后再使用嵌入式屏幕、柔性屏幕或对位投影等手段在立体形体上实现图形化的输出。基于三维物体的界面摆脱了二维平面的限制,从而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可以调动更多的人体感官和运动功能,进一步丰富交互的输入和输出,这可以说是三维界面最大的优势。Jeffrey Shaw和Dirk Groeneveld在1989年创作了一个交互式的投影系统,名为The Legible City,[3]使用一辆经过改造的自行车作为交互输入,将参与者在虚拟城市空间中的游览行为转化为投影屏幕上的三维文字体块动画。
第三种是抽象的活动和虚拟空间界面,主要呈现为以计算机网络为介质的公共空间和社群关系。这种群体性的关系可能依赖于物理实在空间中的交互装置或系统,也可能是完全虚拟的线上社区组织。例如,Annina Rüst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文化研究小组”的成员,她在2006年创作了一件以计算机社交网络为主题的交互艺术作品,名为Sinister Social Network,[4]它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计算机网络聊天过程中的数据监控算法,并试图将其可视化或可听化。这种完全虚拟的“聊天室”界面和空间成为一种研究手段,探究虚拟的人机界面在社会关系中的影响模式。
交互艺术作品中作为服务的人际互动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和拮抗。服务的属性可以被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无定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5]无定形性突出了服务作为交互的抽象性,它和实体物件的有形实在相对应。也就是说,人际交互的艺术作品并不必然强调作品的形态,而关注参与者在作品中的交流协作、意见分歧和决策形成。不可分割性是指为实现作为服务的交互,需要至少两方的共同作用,而在艺术作品中,不同参与者对作品施加影响的方式也是协同的。异质性是指即使是同一套服务系统,时空条件和参与者不同,实现某一次具体服务互动的效果也不同。在交互艺术中,不同参与者的不同输入必然导致作品最终呈现形态和互动过程的差异。易逝性是指服务的互动不能被储存,只能在生产的当场被消费。互动艺术中人与人的交互也不可被保留,只能由参与者在作品交互的现场体验和欣赏。
3 交互艺术中三种互动的综合性
三个维度的互动在交互艺术中各有差异,但也不是泾渭分明地独立存在。作为工程的“物物交互”是交互艺术的基础,它搭建起一個赋能平台,解决了最基本的物理互动的可能性问题;作为界面的“人机交互”是桥梁,它主要塑造了人机交互的流程、方式和体验,是计算机交互艺术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作为服务的“人际交互”是在欣赏和感受计算机交互艺术的过程中最精神性的一面,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的其他可能面貌。
同时,在具体艺术作品中,这种相互影响也可能表现为另一种自上而下的综合。为实现计算机媒介下人际交互的预定体验,艺术家及其团队必须尝试以设计学的头脑塑造合适的人机交互系统及界面,构建合理的交互流程,才可能打通人与人交互的媒介壁垒。带有艺术体验和欣赏性质的人机系统必然不同于现有的一般工程系统,需要结合艺术作品的实际需求和环境状况进行工程层面的重新考量和布局。
因此,三个维度的交互构成了研究计算机交互艺术的一个参考体系,从中可以研究和分析不同作品在三个维度上的交互属性的分布和融合,也能够总览交互艺术作品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玛格丽特·柏顿,厄里斯特·埃德蒙兹.什么是生成艺术?[J].数字创意,2009,20(1-2):21-46.
[2] 乔·麦克考马克.创造适宜环境的绘图机器人[A].国际演化性和生物性创意音乐及艺术会议[M].施普林格出版社,2017:201-216.
[3] 大卫·洛克比.变形的镜像——交互媒体中的主体和控制[J].列奥纳多电子年鉴,1995,3(4):12.
[4] 克里斯蒂安那·保尔.数字艺术[M].伦敦:泰晤士哈德森出版社,2003:245-247.
[5] 安娜·麦洛里,丹尼埃拉·圣乔治.为服务而设计[M].劳特利奇出版社,2016:18.
作者简介:陈光曦,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信息交互设计系,主要研究方向:交互设计技术,交互艺术和生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