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乌尔善的镜语特征
【摘 要】乌尔善的电影借助于其清晰的类型意识与明确的目标定位,为华语类型电影带来了一丝令人期待的变化。《寻龙诀》作为乌尔善所创作的东方探墓夺宝冒险类电影,以其整体的视觉风格表现、独特的体验式镜语及恢宏绚丽的特技效果,将乌尔善的镜语建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乌尔善;镜语特征;《寻龙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18-02
由热门小说《鬼吹灯》改编而成的东方探墓/夺宝/冒险类电影《寻龙诀》至2015年年底以13.6亿元的票房跻身2015年国产电影排行榜第四名,成为“引领中国电影工业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新型国产大片”之一[1]。其导演乌尔善在《刀见笑》《画皮2》之后,再一次成功跃入公众的视野。乌尔善对国内电影市场有着高度的自觉意识,对电影也有着自己的判断与认识,在他看来“中国所谓主流的电影是没有电影感的,都是电视剧,这是我对现在中国电影的一个感受,我觉得他不是在用电影语言讲故事,基本上是大银幕电视剧,我没有必要顺从这些,我觉得电影还是电影,电影不是故事,电影不是思想,电影是一段视听体验,这是我对电影的定义。”[2]乌尔善所说的电影语言,其实就是指影像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的合理支配与运用才能构成独特的视听体验,即电影感。乌尔善曾戏言:“不极致,非电影”,可见他对影片电影感的追求,对镜头语言的打磨都是极尽苛求的。本文将以《寻龙诀》为例,深入分析乌尔善电影中极具蕴味的镜头语言,探索乌尔善镜头语言的运用特征。
一、整体的视觉风格表现
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可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3]无论是《刀见笑》《画皮2》还是《寻龙诀》,乌尔善始终都将视觉风格的设计建立在观众期待的视角之上。《寻龙诀》中,乌尔善认为整个影片的观影效果,关键词应该是“惊险、幽默、想象力(感人是赠品),而观众最大的期待应该在环境压力(危险的自然幻境、奇异的生物和诡异的墓穴机关)。”[4]因此草原、日军地下基地、墓室、大粽子、僵尸等都是围绕影片视觉风格的表现从而选择的故事场景及造型,并由此构成《寻龙诀》的视觉链条。
镜语的外部特征是不间断的运动的叙事语言,即运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法和蒙太奇的组接,使影片视觉感受流畅而又紧凑,同时又在运动中不断改变构图、景别、光色等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寻龙诀》整部影片穿梭于现实、回忆与幻觉之间,虽然分为是三个世界,但每个世界都有其内部整体的基调与视觉风格,如回忆中草原上的镜头,其色调都是偏金色,暖洋洋地,给观众一种温馨、幸福及不真实感,节奏舒缓;在现实的地宫中的镜头,其色调偏蓝偏紫,呈现一种神秘而诡异的场景氛围,伴随着逃跑、打斗等场景,节奏较快。正是乌尔善在镜语上如此娴熟的掌控力,将影片中几个世界清晰地分开,才能化零为整,建构统一的视觉世界。
二、独特的体验式镜语
电影,作为反映人类文化的特殊语言,有着其自身特有的语法结构,2D电影经过了上百年的实践,形成了很多电影语法。但作为3D电影,《寻龙诀》的电影语法是与众不同的,它是以突转、悬念与惊悚几乎同时发生,却又夹杂着温馨与喜剧色彩的体验,连续不断的视觉冲击,伴随着整部影片,将观众的情绪牢牢地控于掌中。
(一)长镜头造就空间连贯感
3D电影最重要的是要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要将观众跟着角色一起进入某个空间的感觉。长镜头是一种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手法的较长的单一镜头,它经常被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与审美情趣,在3D电影中,长镜头的一些空间调度都需要配合预览来完成,它的使用为影片打造了刺激的空间连贯感。如《寻龙诀》开场时的一个长镜头,这个镜头就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是胡八一在地宫墓室的东南角点蜡烛,镜头从他背后过来并绕到他的正面,胡八一点上蜡烛后,镜头往上,进入第二部分,Shirley杨将钩子固定在棺盖上,最后镜头又往下到王凯旋的中景。又如日军地下基地爆炸,王思甜、胡八一和王凯旋往外跑的镜头,通过一个炸点,镜头从三个人的背后进行拍摄,然后胡八一回头看了一下后方,镜头便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反转,摇回了爆炸点。这三部分镜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些镜头的运用,从而形成一种刺激的空间连贯感,“像这样一种连贯的,非常痛快的空间变化镜头,是3D非常独特的电影语法。它相当于在文学里面没有标点符号,是一个大长句子。”[5]
(二)场面与段落节奏的把握
普多夫金曾说:“凡是有中断的地方,凡是有各个片断交接之处——不管这是指各段胶片还是指各段动作,都必须考虑到节奏。这倒不是因为节奏是时髦的字眼,而是因为受导演意志所支配的节奏,能够而且应当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感染手段”[6]。镜语运用的好坏,反映在场面与段落的节奏把握之上,快与慢、动与静、冷与暖的对比等等。乌尔善对于场面和段落的把握首先是一种视觉节奏上的总体关照。《寻龙诀》中是通过色彩来明确区分回忆、现实及幻觉世界,而这不同色调的区分对比同时也反映了影片节奏的快慢。如“文革”中草原上的青春回忆是幸福而温馨的感觉,金黄色的色彩饱满浓郁,节奏缓慢,让观众也一同感受到这温馨浪漫的气息;而在幻觉的世界中,是惊悚诡异的红色,伴随着僵尸的出现及打斗,节奏变快,观众的情绪受剧情的感染,同时变得紧张。
其次,乌尔善善于在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焦虑中不时的插入搞笑的元素。这样的镜语产生的刺激的效果,紧张而又滑稽。如胡八一与Shirley杨为了救出王凯旋进入地宫与僵尸打斗的一段,三个人一边各自与僵尸打斗,一边旁若无人的伴着嘴,在紧张的氛围中加入了一丝轻松的氛围,又如再通过奈何桥阶段,老金的帽子着火了,Shirley杨帮他将着火的帽子打落后,老金吓得立马用手中的铲子又打了几下头,这一动作设计,既滑稽又将老金胆小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让观众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神经时不时的得到放松。
三、恢宏炫丽的特技效果
从《刀见笑》到《画皮2》再到《寻龙诀》,乌尔善的票房成绩之所以能一再的刷新纪录,除了电影类型明确、影片情节满足了观众欣赏的喜好之外,就是乌尔善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无懈可击的特技效果。虽然同为3D电影,但与2D转3D的《画皮2》不同的是《寻龙诀》是一部立体实拍与3D转制相结合的电影。电影全片镜头1800个,数字特效镜头1518个,占了全部影片的85%。日军僵尸、基地爆炸、彼岸花之光、地宫坍塌、汹涌的堰塞湖漩涡等等,都是特技产生的银幕魅力。
《寻龙诀》最为华彩的是神女棺椁段落。当摸金校尉联手将彼岸花铜徽放入神女棺椁上,棺椁花瓣缓缓涩涩地展开,棺椁旁的蜡烛火焰变成暗绿色,随后神女棺椁周围一下子坍塌,胡八一、王凯旋及Shirley杨全部摔下地宫,等他们三个挂在峭壁上后,胡八一才发现他们又回到了二十年前来过的地方并推测出棺椁中彼岸花发出的光是在三点到五点,当他们想撤出地宫时,彼岸花便散发出炫丽的蓝紫色光,伴随着出现的是幻觉世界中的各种僵尸。胡八一想要拿到神女手中的彼岸花,出现的却是丁思甜的幻象,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胡八一明白丁思甜“她牺牲自己,不是要让我愧疚一辈子,而是要让我好好活着!”最后胡八一将彼岸花扔向棺椁,伴随着彼岸花出现裂缝,所有的幻象全部破碎,被吸回彼岸花,最后彼岸花裂开,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这段特技既有实拍场景,也有CG制作,将传统特技与数字特技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其中的神女棺椁就是既有搭建的部分实景,也有后期通过扫描方式后,重新绘制纹理、处理变形、重新投射,最后建成数字实景。
作为一部惊险、魔幻的商业电影,《寻龙诀》气氛和空间质感的营造及漩涡、爆炸等的特效也至关重要。如特效部门依据影片氛围的需要,在通往神女棺椁前的木吊桥时,四周设置了大量的薄烟,以增强神秘感及观众的身临其境之感。又如片尾地宫塌陷,堰塞湖湖水倒灌形成漩涡,水如瀑布般喷涌而下这一镜头,“特效团队在一年前就进行了研发,进行大量测试,确定配置规模和时间。”其实,精彩的特效制作不仅得益于后期团队的精湛技艺,更得益于实拍阶段场景搭建和传统特效的基础保障。数字特效不是电脑的凭空捏造,而是依据现实的二次创作。这些特技的运用,乌尔善除了制造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外,更是用魔幻的镜语包含一个深刻的艺术内涵——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鬼神,一切都是空灵的自然生态。
四、结语
托马斯·沙茨曾说过:“电影由电影制作者制作,而类型则是由观众的集体反映‘制作。”[7]《寻龙诀》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乌尔善花了一年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冒险类型电影,研究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点,从而找到观众兴奋的高潮和低潮、紧张与松懈的规律。乌尔善运用左右眼置换、长镜头、深度镜头等,不断探索独特的3D电影语法,从视觉节奏上的总体关照,把握场面和段落的节奏感,不断地在影片中投放产生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并在紧张刺激的同时加入搞笑幽默的元素,他比别人更明白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电影,其命运掌握在观众手里,于是将复杂变简单的创作原则有机地融汇在他的每部影片里。
参考文献:
[1]郝杰梅.2015全年电影票房440.69亿元,国产片份额占六成[N].中国电影报,2015-12-31.
[2]吴冠平.风格里有我的价值观[J].电影艺术,2011,(3):50.
[3][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74.
[4]乌尔善.《寻龙诀》为什么好看?因为导演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冒险类型,并写了一篇长论文[J].电影,2016,(01):74-75.
[5]王垚,潘智欣,付梦然,赵雪.探索身临其境的3D体验——《寻龙诀》导演乌尔善专访[J].当代电影,2016,(02):14-18.
[6][苏]查希里扬.银幕的造型世界[M].伍菡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56.
[7][美]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冯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70.
作者简介:
朱文艳(1992-),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