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羌族民族音乐劳动歌曲研究

秦叶
摘要:劳动歌曲演唱形式具有旋律的即兴性较强的特点,歌词内容没有固定的形式,主要表现的个人情绪。劳动歌的表演形式也主要分为个人劳动时演唱的歌曲和集体劳动时演唱的歌曲两大类。调式大多以五声调式为主。
关键词:羌族 ?劳动歌曲 ?调式 ?语言
羌族群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说明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因为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上,故而羌族被称又称“云朵上的民族”。
自秦汉以来,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县和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区,总人口现为309,576人(2010年)左右,其中155 720人(2004年未统计)聚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羌族的人口比较少,他们生活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大自然中,羌人自称“尔玛”、“尔麦”、“尔咩”、“阿尔满”、“日麦”,即羌人之意。,即译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中保留下来的一只。他们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环境改变和社会变迁的诸多原因,使羌族聚居的不同区域形成了“十里不同腔”的方言特色。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是民歌是原始古朴的,音域不宽,一般在八度以内,属于民族调式,其中五、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大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向于明亮的大调色彩,旋律流畅。音程的平稳进行进行一般以大小二度和大小三度的上下进行。它具有旋律平稳、流畅的的声响色彩。还有四度以上的上下进行的跳跃进行和跨八度进行。
羌族民族音乐中劳动歌是历史上最早的歌,在羌族音乐的歌词里,有很多都是“咳、哦、嘞、嗒衣、哟、罗”等陈词组成,这是羌族歌曲的特性之一,演唱时衬词有时含蓄,有时有力,贯穿歌曲的始终。
羌族民族音乐劳动歌去是生产劳动中激发和鼓舞劳动者生产热情的歌曲,起指挥生产、协调动作、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民歌。有除草歌、推磨歌、背柴歌、捡菜歌、耕地歌、挖药歌、送肥歌、收工歌等。有的节拍比较随意开放,无固定的节奏节拍,类似于山歌,有的节奏节拍就规整,有明显的节奏感,类似于歌舞曲。劳动歌曲里有独唱、“先后唱”和“交换唱”的形式。独唱的演唱方式具有旋律的即兴性较强的特点,歌词的内容没有固定的形式,主要表现的个人情绪。“先后唱”是有词曲一样的交替反复型和词曲不一样的交替反复型。前者指把先唱者的旋律歌词由后唱者原样的反复演唱,演唱相同的旋律;后者指每当先唱者唱出旋律时后唱者按固定的旋律歌词回应地演唱,唱不同的旋律。通常,先唱的人叫“领唱”,后唱者叫“和唱”。“交换唱”是先唱者和后唱者的交替反复演唱,它不同于“先后唱”,“先后唱”的后唱者没有固定的旋律歌词,而“交换唱”的先唱者和后唱者都有旋律对应的不同内容的歌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节奏明朗轻快,衔接的十分紧凑,气氛澎湃热烈;有的节拍缓而慢,语调悠扬。
劳动歌的表现形式,有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两类。
(一)个人劳动时演唱的歌曲
个人劳动时演唱的歌,旋律较自由,歌词内容丰富,劳动动作较慢,节律不规整,演唱时,不受旋律长短时值和节奏的限制。
如:男性一人骑着牛耕地劳动时演唱的《耕地歌》,一个人在种地时唱的《种地歌》,撕玉米时唱的《撕玉米歌》等。
现今,在羌寨聚居的地方,这些由个体劳动时所演唱的劳动歌已经脱离了劳动范围,也不再具有劳动的功能,而且很少有人还会传唱,会唱羌族民歌的羌族人越来越少。
(二)集体劳动时演唱的歌曲
在集体活动中演唱的劳动歌曲有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动作、律动从到位保持一致的旋律和歌曲,节奏和动作、律动不完全一致的歌曲两类。
前者是需要集体劳作的协调性,有一个人作为指挥者成为领唱者,众人相当于和唱者,这种方式称为领唱与和唱。在具体劳动中,领唱这边唱、边指挥的同时,诉说和唱者的意愿。如:《拉木头歌》中,领唱的人根据拉木头路上的情况,来改变歌曲的音调、歌词,指挥大家唱。众人以同样的旋律多段反复演唱。
后者不需要集体劳动的协调性,有一人演唱,演唱时叙说劳动的内容,描述特定环境下的劳动兴趣,时而又加入劳动动作的节律来提升劳动的功效。众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劳动动作。
在羌族音乐劳动歌曲的耕地歌中,主要是“和牛对话”,歌词的译意是:“今天去高山耕地牛很辛苦,累了一天了,大家都很苦,都很累,回去给你很多粮食吃。”用于上山下山时演唱。在羌族音乐劳动歌曲的挖药歌中,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山去挖药材结果没有收获导致情绪不好、十分沮丧时演唱,一种是挖到了药心里很高兴时的真情流露。羌族音乐劳动歌曲的拉木头歌一般是上下山坡时演唱,有领唱,有齐唱,一个领唱得人唱一句后,大家齐声呼应。领唱人根据拉木头路上的情况,来改变歌曲的曲调、歌词,指挥大家唱。歌词意思:“是大家好好干,等忙完会有人好好款待我们,盆里装腊肉,碗里装上酒。”当然还有砍柴歌(又称打柴歌)、割草歌、背柴歌、捡菜歌,积肥歌等等。
羌族劳动歌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劳动方式的改变,劳动歌曲的歌种日益减少,甚至逐渐消失,使得羌族人民也忘记自己的歌曲是如何唱的直到遗忘。研究羌族劳动歌曲已经找不到很多原生固有的劳动场合相配合的具有功能意义的歌种。
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金艺风,汪代明.中国羌族民歌旋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2]金艺风,崔善子.中国羌族民歌研究—汶川县龙溪乡乐谱资料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1.
[3]金艺风,汪代明.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严玉良.羌族的民歌[J].中国音乐,1985,(02).
[5]宋显彪.羌族音乐文献索引(1949-200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6]金艺风,汪代明,沈惹晓贞,崔善子.中国羌族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