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看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
陈乐
摘要:李叔同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全才,他毕生作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学堂乐歌,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1.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2.借景抒情,在深邃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李叔同 ?学堂乐歌 ?艺术特点
一、乐歌的起源
(一)乐歌的兴起
维新运动之后,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爱国分子,大多抱有通过日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愿望。在音乐教育方面,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即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采用西方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教学体制、教材、教法,以培养合格之国民。
(二)乐歌的编创
随着乐歌活动的开展,编创乐歌以及教材建设受到音乐教育先驱们的高度重视。据现有的资料统计,自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作为中国最早一部音乐教材出现,至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不下70余种①;其中有词曲可查的乐歌有1302首之多②。
乐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在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乐歌中,富国图强、抵御外辱的题材居首要地位。
这类作品,通常以感慨激昂的歌词、大调性的曲调和进行曲的风格表现国民的觉醒和奋发精神,《中国男儿》为典型一例。再如《何日醒》,歌词分为8段,其标题分别为:“鸦片烟”、“圆明园”、“东海边”、“甲申”、“海军港”、“义和团”、“东三省”,词作者夏颂莱除了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耻辱逐一陈述,并在歌后的“释义”中指出:“愿我国民勿以前此种种为前清之事,而忘其耻辱而忽之”③。与《何日醒》一样,倩叔填词的《汉族历史歌》、叶中冷填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等,都含有类似的思想感情。沈心工填词乐歌《铁匠》的歌词:“最要紧枪炮本国做,最要紧轮船本国做,做要紧铁路本国做”,反应了振国实业的爱国思想,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特点
(一)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探究中西音乐文化的扬弃与接轨问题,具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坚定的民族立场。
李叔同所处的时代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大撞击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蜕变,古今文化大交替的时代。相对于当时主张全盘西化或者盲目排外的思想方式而言,李叔同的创作方式表现出一种对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比较辩证的认识:一方面,他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同时,他又坚决反对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以及全盘否定传统民族文化的做法,并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在音乐创作的初期,他在选用西洋音乐的同时,还大胆地选用传统民族音乐中的曲调和音素,如采用民间昆曲小调、用传统的五声音阶进行创作等等。在歌词的创作上,一方面,他选用传统中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弘扬国学。另一方面,按照古诗词章,进行自主创作。而这种在乐歌创作中坚持中西文化贯穿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为我所用的音乐观一直延续到他创作的全过程当中。
在曲调上,一方面,他大胆的选用世界各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另一方面,他还运用外国西洋作曲理论进行创作,而在所配所作歌词的观点上,依然坚持蕴含中国传统诗词曲赋传统韵味的创作意境。
这一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使他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其中构筑的“长亭”“古道”“晚风”“夕阳”等几个场景和要素令人遐想。整首歌用词精炼,文辞秀美,宛若一幅唯美的水彩画,而画中又有缠绵不尽的诗意,使人意犹未尽。从而再度展现了中国古诗词的经典意象和无穷韵味。
(二)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创作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在深邃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的综合艺术,词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呈现出抒情性与艺术化的趋势。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注重以自然为主题,作品大多是借景抒情、寄情于理。例如《西湖》、《采莲》、《忆儿时》,从中可以看出他想让青少年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初衷。还有《春游》、《早秋》、《送别》等,这类歌曲的歌词大多清新雅致,意蕴深邃。没有过于刚劲的气势和过于喧哗的气息,却使人在“自然”和“气韵”中受到感动。这类歌曲有很强的感染力,并收到广大青年学子的喜爱。
校园歌曲一定要有教育意义,要给学生美的感受、爱的感受。
然而,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年轻人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歌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形是适合青少年学生歌唱的校园歌曲反而越来越少了。除了社会原因以外、音乐界和教育界也应该重新的审视自己。为什么到处可以听到爱恨情仇的流行歌曲,而少有高品位的,能引发学生美好情感和审美意境的校园歌曲。
三、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意义
事实上,我国现在的音乐文化还是很丰富的。各类优秀的音乐节目不断的发展壮大,像2013年红遍全国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明星”等等,我们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近年来国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不论是在商店、街道还是公交汽车上,各类流行音乐几乎是无处不在,但是在这其中,又有多少是适合青少年歌唱和学习的呢?又有多少能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呢?
对此,大家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除了20世纪经典的儿童歌曲以外,还有没有可以体现时代特点的童谣呢?那些本该适合学生吟唱传诵的歌曲又到哪里去了呢?
为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学堂乐歌的创作,至少可以从李叔同的创作风格中获得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在音乐创作元素的选择上要真正做到吸收民族元素,真正做到在文化上的“爱国主义”。第二歌词内容要健康向上,作曲风格要简洁而富有内涵。第三要注重爱国主义。第四要体现出爱的教育,发挥美育的功能。第五体裁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
注释:
①汪毓和:《中国音乐书谱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03号》。
②张静蔚:《学堂乐歌曲目索引》,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3年。
③夏颂莱:《何日醒释义》,沈心工:《重编学校唱歌六集》,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12年。
参考文献:
[1]陈静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杨和平.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5,(01).
摘要:李叔同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全才,他毕生作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学堂乐歌,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1.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2.借景抒情,在深邃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李叔同 ?学堂乐歌 ?艺术特点
一、乐歌的起源
(一)乐歌的兴起
维新运动之后,到国外留学的中国爱国分子,大多抱有通过日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愿望。在音乐教育方面,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即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采用西方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教学体制、教材、教法,以培养合格之国民。
(二)乐歌的编创
随着乐歌活动的开展,编创乐歌以及教材建设受到音乐教育先驱们的高度重视。据现有的资料统计,自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作为中国最早一部音乐教材出现,至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不下70余种①;其中有词曲可查的乐歌有1302首之多②。
乐歌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要求。在一些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的乐歌中,富国图强、抵御外辱的题材居首要地位。
这类作品,通常以感慨激昂的歌词、大调性的曲调和进行曲的风格表现国民的觉醒和奋发精神,《中国男儿》为典型一例。再如《何日醒》,歌词分为8段,其标题分别为:“鸦片烟”、“圆明园”、“东海边”、“甲申”、“海军港”、“义和团”、“东三省”,词作者夏颂莱除了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耻辱逐一陈述,并在歌后的“释义”中指出:“愿我国民勿以前此种种为前清之事,而忘其耻辱而忽之”③。与《何日醒》一样,倩叔填词的《汉族历史歌》、叶中冷填词的《十八省地理历史》等,都含有类似的思想感情。沈心工填词乐歌《铁匠》的歌词:“最要紧枪炮本国做,最要紧轮船本国做,做要紧铁路本国做”,反应了振国实业的爱国思想,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特点
(一)在创作中注重将西洋的音乐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探究中西音乐文化的扬弃与接轨问题,具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坚定的民族立场。
李叔同所处的时代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大撞击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蜕变,古今文化大交替的时代。相对于当时主张全盘西化或者盲目排外的思想方式而言,李叔同的创作方式表现出一种对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比较辩证的认识:一方面,他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同时,他又坚决反对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以及全盘否定传统民族文化的做法,并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在音乐创作的初期,他在选用西洋音乐的同时,还大胆地选用传统民族音乐中的曲调和音素,如采用民间昆曲小调、用传统的五声音阶进行创作等等。在歌词的创作上,一方面,他选用传统中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弘扬国学。另一方面,按照古诗词章,进行自主创作。而这种在乐歌创作中坚持中西文化贯穿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为我所用的音乐观一直延续到他创作的全过程当中。
在曲调上,一方面,他大胆的选用世界各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另一方面,他还运用外国西洋作曲理论进行创作,而在所配所作歌词的观点上,依然坚持蕴含中国传统诗词曲赋传统韵味的创作意境。
这一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使他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其中构筑的“长亭”“古道”“晚风”“夕阳”等几个场景和要素令人遐想。整首歌用词精炼,文辞秀美,宛若一幅唯美的水彩画,而画中又有缠绵不尽的诗意,使人意犹未尽。从而再度展现了中国古诗词的经典意象和无穷韵味。
(二)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创作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在深邃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的综合艺术,词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呈现出抒情性与艺术化的趋势。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注重以自然为主题,作品大多是借景抒情、寄情于理。例如《西湖》、《采莲》、《忆儿时》,从中可以看出他想让青少年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初衷。还有《春游》、《早秋》、《送别》等,这类歌曲的歌词大多清新雅致,意蕴深邃。没有过于刚劲的气势和过于喧哗的气息,却使人在“自然”和“气韵”中受到感动。这类歌曲有很强的感染力,并收到广大青年学子的喜爱。
校园歌曲一定要有教育意义,要给学生美的感受、爱的感受。
然而,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年轻人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歌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推进,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形是适合青少年学生歌唱的校园歌曲反而越来越少了。除了社会原因以外、音乐界和教育界也应该重新的审视自己。为什么到处可以听到爱恨情仇的流行歌曲,而少有高品位的,能引发学生美好情感和审美意境的校园歌曲。
三、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意义
事实上,我国现在的音乐文化还是很丰富的。各类优秀的音乐节目不断的发展壮大,像2013年红遍全国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明星”等等,我们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近年来国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不论是在商店、街道还是公交汽车上,各类流行音乐几乎是无处不在,但是在这其中,又有多少是适合青少年歌唱和学习的呢?又有多少能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呢?
对此,大家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除了20世纪经典的儿童歌曲以外,还有没有可以体现时代特点的童谣呢?那些本该适合学生吟唱传诵的歌曲又到哪里去了呢?
为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学堂乐歌的创作,至少可以从李叔同的创作风格中获得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在音乐创作元素的选择上要真正做到吸收民族元素,真正做到在文化上的“爱国主义”。第二歌词内容要健康向上,作曲风格要简洁而富有内涵。第三要注重爱国主义。第四要体现出爱的教育,发挥美育的功能。第五体裁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
注释:
①汪毓和:《中国音乐书谱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103号》。
②张静蔚:《学堂乐歌曲目索引》,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3年。
③夏颂莱:《何日醒释义》,沈心工:《重编学校唱歌六集》,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12年。
参考文献:
[1]陈静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杨和平.论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