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步确立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世界市场上到处有“Made in China”,这与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要素禀赋是分不开的,劳动力充足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以及转变这种状态的对策。

    关键词:比较优势;集群效应;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一、前言

    加工贸易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创建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和贸易一体化的经营活动,是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的重要驱动力,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加工贸易把中国推上了“世界工厂”的宝座。

    二、比较优势与中国的加工贸易

    1.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及其结论。以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提高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报酬并降低另一种要素的报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国生产并出口该国禀赋较多的要素的商品要好于禀赋较少的要素。就我国的内部条件来说,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中,唯一充裕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所以,东南沿海推行的基本路线是吸收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也就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模式。

    2.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在分布的地理位置上,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比重达97%以上;从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多为服装、鞋帽等产业,同时也有化工、机电、运输等产品的出口比重也有所增加;贸易方式简单来说是“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3.我国加工贸易取得的成就。(1)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只是为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且贸易规模有限,所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小。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口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贡献度不断提高。

    (2)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的出口贸易多为劳动力指向型贸易,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既为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开辟了就业途径,同时也抵消了部分进口带来的就业机会的转移。加工贸易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熟练技术工人以适应国际竞争市场的需求,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加工贸易优化升级的必要性

    1.贫富差距拉大、内需疲软。加工贸易主要是基于低成本的优势参与世界竞争的,在国际市场上走的是中低端路线,薄利多销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企业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在其他要素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压低劳动力的要素价格,压低工人工资,降低工人福利,导致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低,贫富差距扩大,内需疲软。

    2.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导致了自然资源的低效率开发和使用、资源浪费严重,其出口的增长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使得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趁机转移到中国,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中国制造”不再便宜。近年来,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提升利润空间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如今的成本上涨不仅仅是某种要素的暂时供求不平衡或政策临时收紧所致,而是经济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并且预示着这是一种长期趋势。首先,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的“民工荒”日益成为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其次,中国正经历一个从高耗能、高污染的转型期,国家正出台各种措施提高产业成本和排污成本,而这都抬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再次,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制造业的利润,使得原本利润微薄的行业难以继续维持下去,国内出口企业盈利空间面临进一步被挤压;最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即使有升级的战略性眼光,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以上都使得“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1.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抑制外资因工资成本上涨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规模;创造更多能让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制造业与本地企业合作的机会,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外资核心企业活动。当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就有机会实现生产工艺的创新。改善我国现有深加工结构,延长中国加工贸易链条。

    2.改变高碳经济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经济市场也对这一政策做出了强有力的反应。近年来,低碳经济领先的发达国家为增强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入了碳足迹、二氧化碳可视化等制度,中国企业在这些情况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否则会遭遇到由此带来的困难和被动局面。

    3.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目前,我国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很容易把自己定位于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上,满足于赚取加工费,没有动力进入研发、品牌建设等战略性的环节。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从而使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的比较灵活。

    4.政府政策支持。加工贸易在转型升级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优惠政策。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主要是因为研发经费不足,而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同时,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配套设施,以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陶涛.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实证[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07.

    [2]扈华林.国际竞争力新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06.

    [3]陈文敬,赵玉敏.贸易强国战略.[M]学习出版社,2012.11.

    作者:吴爽(1993- ),女,汉,河南省濮阳人,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专业: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