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静土上的音乐瑰宝
郭昕纳西族传统音乐是本届民族民间音乐周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演活动中最为丰富多元的板块,其中《白沙细乐》与《热美磋》两项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音乐时空》特别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白沙细乐》传承人和凛毅与纳西族传统音乐展演团队领导、讲释坊《血浓于水——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传承现在》主讲人李之典老师,带大家领略西族音乐遗产的魅力。
一、民间视角下的白沙细乐
和凛毅,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与其弟和举毅身先士卒,带领妻儿进行家族式传承,曾多次出访欧美多国进行演出,深受国外专家学者好评。此次应邀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节展演活动,借此机会,我们《音乐时空》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了解到原生态白沙细乐在民间传承的艰辛与喜悦。
音乐时空:我们想先请您介绍一下白沙细乐。
和凛毅:白沙细乐,在纳西族民间俗称“勃拾细哩”或“别时谢礼”,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丧葬组曲。它包括舞曲、歌曲、器乐曲牌三个部分。
舞曲包括《跺蹉》、《抗蹉》、《老麻蹉》。《跺蹉》汉语意为“赤足舞”,最早源于纳西族的“巫舞”,通常带有诸如赤足在尖锐的瓦砾或碎瓷片上跳跃、登刀梯等的巫术行为。《抗蹉》汉语意为“弓箭舞”,最早源于纳西人“美比”(祭天)、“核拉勒扣”(祭风)等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舞”。《东巴舞谱》和白沙细乐中均用此种舞蹈喻义射杀敌人的战争经历,并也借此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老麻蹉》汉语意为“云雀舞”,现在纳西族民间已基本失传。
歌曲包括《阿丽丽构吉徘》、《三思汲》、《幕布》、《抗磋—挽歌》。《阿丽丽构吉徘》汉语意为“规劝亡魂离去的歌”经常被错译为《美丽的白云》。《三思汲》汉语意为“三思水”(另称“三思开”,汉意为“三思渠”)。三思水是源于丽江白沙的一处地名“三思开”,并贯通白沙、束河两乡的三条河流的总称,三思渠则是为三思水东流灌溉而开凿的水渠。故丽江人也将其称作“勃拾三思汲(开)”,意即“白沙三思水(渠)”。为此,歌中明确唱道:“白沙三思水,三股流三地。一股到五托,五托燕麦熟。”《幕布》汉语意为“送尸(魂)”,是一首无伴奏的齐唱,最早源于东巴教丧葬仪式中的唱腔“幕仔”(唱丧歌),与纳西族民间的“幕布仔”(送魂调)和“西抚仔”(哭丧调)也具有渊源关系,但其主干旋律则源于《三思吉》、《跺蹉》和《抗蹉》。
器乐曲牌包括《笃》、《美米抚》、《一封书》。《笃》是每次演奏白沙细乐时最先演奏的曲子,蕴意极为宽泛:其一,“笃”在纳西语中有正直、善良、守信的意思;稍变声调,便为习惯用语“笃某笃”,即“能不能”、“应不应该”的意思;“笃”(能、应该)还带有祖训允许等的多重含义。其二,“笃”在白沙细乐中的使用最早源于丽江洞经古乐。迄今为止,洞经乐队谈演前均需要按“应律乐器”竹笛为乐队中的其他乐器调音,这个过程纳西人称为“筚篥笃”,即“以笛应音”,目的是起“审一定和”的作用。自古以来,所有洞经乐队都概莫能外地遵循此种惯例。其三,“笃”为纳西族丧葬仪式中的“标志杆”。俄亚纳西人现今仍将此种在丧葬仪式前竖立于丧家大门前,高约丈余的木杆叫做“笃”。此外,丽江纳西族也将文武官绅死后用以铭刻功名的、竖立于墓前的一对石塔称作“笃处”。此次由东巴宫民间传习馆教师杨友和演奏的“笃”,就将其深邃的背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绝。《美米抚》汉语意为“母女哭”,经常被错译为《公主哭》。《冢拾》汉语意为“长节子”,是白沙细乐现存曲牌中保留最为完整、曲式结构最长、演奏难度较大的一首乐曲。民间艺人亦称其为“三起三落”,指乐曲旋法起伏跌宕, “三环扣”指乐曲中三个乐段首尾承接。另外,清末丽江“仕学阶层”曾称其为“夜分手”,即《一封书》的纳西汉语音读,这是由于纳西人讲汉语一般均带有乡音,属音读上的讹传。此曲牌名称最早见于宋末元初的汉文文献中,明清时为许多地方戏曲所吸收。
音乐时空:白沙细乐现存八乐章演奏顺序是怎样的?
和凛毅:《笃》、《一封书》、《三思汲》、《美命唔》、《阿丽丽构吉排》、《母女哭》、《跺磋》、《抗磋》。
音乐时空:在这次“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中,有多位专家、学者都提及您的父亲和茂根老先生,可否谈谈和老先生传承白沙细乐的故事?
和凛毅:我的父亲从小热爱音乐,但因幼年丧母,家境贫苦,没有条件学习。十四岁的时候,他得到一支笛子,很快便学会吹奏纳西族所有的民间小调,后来又加入了洞经音乐的乐队,结识了白沙细乐唯一的传谱人和锡典先生。那个时候,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白沙细乐,甚至和先生的儿子也对此毫无兴趣,只有我父亲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欲望,所以和先生十分钟爱我父亲。就这样,直到和先生去世,我父亲一直在跟他学习白沙细乐,成为他唯一的关门弟子。
父亲学完全套白沙细乐,都没有引起其他人对白沙细乐的关注。他对白沙细乐的传承最初便是在家庭中展开的。我们兄弟自幼在父亲的笛声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熟记了所有的旋律。父亲常说学习白沙细乐必须要“听三年、练三年”。13岁时,我开始拿着父亲制作的竖笛学习吹奏白沙细乐。18岁已经能够吹奏所有白沙细乐的器乐曲牌,弟弟的启蒙是从吹奏波波(芦管)开始的,我们兄弟成为了父亲最早的弟子,但是没有乐队,只能自己独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丽江的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偶尔会有三三两两的外国游客。由于宣科先生是当时唯一能够讲外语的乐师,所以外国游客都会去看他的乐队演出丽江洞经音乐。这种情况下,父亲对白沙细乐的传承、保护工作仍然十分困难。1996年,地震之后的丽江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圣地。父亲为了更好的传承白沙细乐,开始走出家庭传承模式,在村里组织一些原来演奏洞经音乐的老艺人,成立白沙细乐抢救队,队长是和举贤,父亲任音乐总监。最初,通过丽江公会国际合作社,让白沙细乐面向更多来丽江古城游览的外国友人。
后来,宣科先生邀请我父亲加入他的大研纳西古乐社,由于他们的乐队原本就比较重视丽江洞经音乐,与父亲传承白沙细乐的发展思路有所分歧,父亲毅然选择离开。自立门户的父亲仍然坚持白沙细乐的传承事业,在丽江博物馆,义务举办了一届白沙细乐培训班,尽管父亲不计酬劳,但是学生得不到报酬,便不愿继续学习,在坚持6个月后,培训班不得不停办。
但是,父亲并没有气馁,又先后以多种形式进行白沙细乐的培训与传承工作。比如,组织长水村与白沙古城合建乐队,在白沙壁画景区免费演出;在白沙完小培养一个白沙细乐传承班级,由父亲亲自跟班教学,从学生们一年级入学教到小学毕业,每个学生都能完整演奏白沙细乐整套曲牌;玉水寨风景区的老板民间招揽乐师,组成一个古乐队,开始只会演奏丽江洞经音乐,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二人前往教学,在玉水寨整整教了一年白沙细乐;由于父亲的身体原因,不适合长途跋涉往返于玉水寨途中,又回到村里举办了学习班,教授村里的年轻人。
父亲对白沙细乐的传承模式经历了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转型,学生人数总计126人次,现在丽江地区演奏白沙细乐的乐手或多或少都是受父亲指点。
音乐时空:为什么当时的人们重视洞经音乐而歧视白沙细乐?
和凛毅:白沙细乐产生于民间,在木氏土司鼎盛时期(明代)被纳入土司府,随着土司府走向没落(清代),白沙细乐再次流回民间,并沦为丧礼音乐,在广大农村地区使用,因此遭到人们的歧视。而洞经音乐作为有钱有势的人家使用的音乐,备受尊重。
音乐时空:据您所知,目前纳西族人的丧葬仪式上还会演奏白沙细乐吗?
和凛毅:白沙细乐在诞生初期不仅具有音乐功能,同时还具有很多社会功能,比如你所说的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白沙细乐在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使用程序,不同的环节演奏不同的曲牌。1723年“改土归流”后,纳西族传统的火葬习俗改为土葬,白沙细乐在丧葬仪式这方面的社会功能也随之淡化。上世纪60-80年代,纳西族丧葬仪式中已经看不到白沙细乐的身影,时至90年代,民间开始自觉的恢复这一传统,现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偶尔还能够看到,但是已经极少了。
音乐时空:现在人们对白沙细乐的态度已经明显改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并学习白沙细乐,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和凛毅:2011年,白沙细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国家还给予了经济支持,吸引了人们来学习。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一家三代七口人就能够组成一支演奏白沙细乐的乐队?
和凛毅:我们兄弟两人的妻子,都是其他村子的人,刚嫁过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白沙细乐为何物。父亲鼓励两个儿媳学习白沙细乐,我的妻子学弹琵琶,弟媳学弹古筝,儿子和侄子学拉二胡,一支家庭乐队应运而生。
音乐时空:和茂根老先生已经在2006年离世,白沙细乐的传承是否仍在继续?
和凛毅:2005年的时候,父亲已经病重,传承白沙细乐的重担落到我们兄弟的肩上。这时,发展机会比以前多了很多,我们觉得白沙细乐是时候走出去了,于是带领乐队成员来到丽江古城的玉河广场,每天晚上6点多就开始义务演出,这三年我们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多万人次。2007年,由于客观原因,古城管理所禁止我们继续演出。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每周按时将乐手集中在一起排练。
2011年,我们开始通过网站宣传白沙细乐,吸引了一些重视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朋友关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艺名“和氏兄弟”。2011年、2013年,我们两度受邀参加“雪山音乐节”演出活动;2012年10月,还参加了由李亚鹏发起的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在束河古镇进行演出。
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白沙细乐走出了国门。2012年4月,“和氏兄弟”赴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三国巡演,参加匈牙利第23届电影艺术节,作为唯一一支中国乐队参加闭幕式音乐会演出。今年10月,赴去了匈牙利、意大利参加布达佩斯世界音乐节。刚刚回国就开始准备这次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展演。
音乐时空:“和氏兄弟”的乐队平时在丽江有演出活动吗?
和凛毅:我们从2013年开始将演出地点设在丽江观音峡景区,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每天都会定时进行义务演出。
音乐时空:义务演出?不收取任何费用吗?
和凛毅:演出是不收取费用的,如果游客喜欢,愿意支持白沙细乐的传承与发展可以给予我们一些经济捐助。
音乐时空:我相信有很多爱乐者想欣赏白沙细乐,但苦于没有机会亲赴丽江,如果能够发行一些音像制品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和凛毅:我们已经发行了两张CD和一张DVD,其中一张CD是由法国唱片公司制作的,里面收录了白沙细乐以及《白鹤之恋》、《雪山清泉水》、《春树叶纳西情歌》等多首纳西族民间歌曲。
音乐时空:您在白沙细乐的传承有何感悟?
和凛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与传承是重中之重,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将白沙细乐传承下去。当然,“非遗”的传承载体就是传承人,保护、支持传承人也是发展“非遗”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官方视角下的白沙细乐
李之典,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在民族文化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丽江知名的民俗学家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在他的主持下,已经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7列入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编纂出版民族文化专著9部16册,制作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片8部,出品本土音乐专辑9盘,创作歌词(曲)11首,发表论文20余篇。
音乐时空:能否请您给我们讲讲《白沙细乐》“申遗”的故事?
李之典: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纳西族文化也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03年,我出任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便萌生了将纳西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申遗”想法,于是开始着手纳西古乐的申遗工作,由于当时没有经验,将白沙细乐与丽江洞经音乐“打包”上报,结果因为洞经音乐不是丽江地区独有,导致“申遗”失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我仔细研究了申报程序,决定暂时放弃纳西古乐,先进行纳西族原始歌舞“热美磋”的“申遗”,2008年,“热美蹉”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第三批国家级“非遗”申报开始,我再次拾起纳西古乐的档案,将白沙细乐与丽江洞经音乐进行区别,之后为白沙细乐“申遗”,2010年,白沙细乐中央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音乐时空:对于白沙细乐的起源,学术界有尚无定论,您比较倾向于哪种说法?
李之典: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说是“元人遗音说”、“民间原创说”和“汉族音乐说”。其中“元人遗音说”的支持者比例最大,他们认为1253年忽必烈入滇时赠与丽江木天王的临别礼物。我个人倾向于“民间原创说”,首先,从现存八个乐章的曲牌名来看,均为纳西语,并且无法准确翻译为汉语;第二,白沙细乐的曲调缠绵、动人,与纳西族民歌哭丧调极为近似;第三,白沙细乐中伴唱的歌词也均为纳西语。由此可见,白沙细乐应为纳西族人民创作。
音乐时空:可以说,白沙细乐有今天的辉煌,毛继增先生功不可没。
李之典:毛继增先生的功绩是不得了的!上世纪50年代郑律成赴大理采风,听说了丽江有传统民族音乐,但是没有时间亲自前往,于是回到北京后,与中国音乐研究所联系。1962年,毛继增先生被派往丽江,与云南省宣传部、歌舞团、丽江宣传部、文管局的工作人员组成10余人的考察团,对白沙细乐进行采风,当时能够演奏白沙细乐的只剩下四位民间艺人,分别演奏二胡、波波(芦笛)、笛子和速古笃,组成一个乐队。毛继增先生用蜡板刻出完整的文字报告和乐谱,1964年,正式出版《白沙细乐考》,对白沙细乐的称谓、历史与传说、演奏形式和乐队编制、乐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白沙细乐的“申遗”的资料、信息主要是依据毛继增先生当时做的调查报告,加以修饰和润色。
音乐时空:毛继增先生的《白沙细乐考》出版后,民间对白沙细乐的传承状况是否有所改善?
李之典:上世纪70至90年代,白沙细乐的传承状况很不乐观,丽江地区的乐师们绝大多数都重视洞经音乐,轻视白沙细乐。只有和凛毅的父亲和茂根老先生矢志不渝,最初通过家庭式传承来保护白沙细乐,到2003年时,白沙细乐的乐队也仅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和老先生的家庭乐队,另一个是和氏父子培养出来的玉水寨乐队。
音乐时空:据您所知,“申遗”成功对白沙细乐的传承是否具有实质性作用?
李之典:“申遗”对传承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可观的。我们实行考核机制,通过考核的乐队由政府挂牌,并给予3万元传承基金,目前丽江地区有22个白沙细乐传承点,除了宣科先生的“大研纳西古乐社”和在白沙古城的“纳西印象”,其余20个传承点都享受经费支持。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乐师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白沙细乐的发展。
音乐时空:丽江文化部门对白沙细乐的保护与传承还做了哪些工作?
李之典:除了扶持白沙细乐传承点以外,我们还为白沙细乐建立档案处和网络数据库;完成了白沙细乐原真性CD、DVD的制作;编写出版《丽江民族民间器乐曲集》,其中第一部分是白沙细乐,第二部分是丽江洞经音乐;在每年6月的 “国家文化遗产日”组织专门的白沙细乐论坛,并配以展演;组织白沙细乐的广场演出以及乐队培训。
音乐时空:对于白沙细乐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计划?
李之典:第一,白沙细乐号称“三老乐队”——乐曲老、乐器老、乐师老,以往白沙细乐的演奏者中老年男性占主导地位,我们要改变现状,加大老中青年女性在乐队中的比例。第二,白沙细乐原本具有丧葬仪式音乐的功能,尽可能恢复它的功能性,避免成为舞台艺术。第三,加强学校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第四,通过旅游市场弘扬纳西族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时空:在您看来,旅游业高度发展对纳西族传统音乐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
李之典:我认为旅游也发展对传统音乐的积极影响占主要地位,文化传承所需要的市场和空间都可以通过旅游途径来实现。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一定要兴利除弊,所谓的文化旅游,多数是以迎合旅游市场为前提,吸引游客消费为目的,利用纳西族传统文化进行再加工,断章取义,甚至随意改编、糟蹋,这样的伪文化是不值得宣扬的。
音乐时空:那么,“非遗”传承的落脚点在哪?跨越性发展是否可取?
李之典:我认为传承的落脚点还是在民间,尽管我们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但是它源自民间,是由、百姓创造的,因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回归到基层,只有这样,灿烂的中华文化才能得到发展与弘扬。
音乐时空:您对“申遗”有什么切身感受呢?
李之典: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大部分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都应当切实做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创作这种文明成果的能力,我们需要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否则中华文化将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消亡。
音乐时空:丽江洞经音乐与其他地方的洞经音乐有何不同?是否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
李之典:仅在云南省境内就有八个地区拥有洞经音乐,除了丽江以外,大理、曲靖、玉溪、普洱、祥云等地也进行了“非遗”的申报工作。但是我们丽江洞经音乐不同于其他地区,首先,洞经音乐在传入丽江地区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相比其地区保存更为完整。其次,丽江洞经音乐融入了纳西族的思想与情感元素,旋律更为飘逸、悦耳。
对于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问题,我们已经开始计划,但是目前四川凉山州邛都洞经音乐已经入围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单,丽江洞经音乐只能申报扩展项目了。
音乐时空:您带来哪些民间艺术家参加本次的展演活动?
李之典:由于这次活动有严格的人数限制,因此我选择演员的标准是一专多能,独唱(奏)演员也要参加集体歌舞的表演,主要的演出人员有:国家二级演员和金花,她是纳西族民间歌手,曾获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组银奖,并屡次赴欧美多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她将为大家演唱纳西族民歌《嫁女调》、《栽秧调》。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纳西民间歌手李秀香将会带来纳西族民歌《古凄》。纳西族著名青年歌手和劲松是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他的代表曲目是纳西族新民歌《月亮花》。丽江民族音乐学家杨曾烈,他毕生研究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和民族乐器制作工艺,能演奏多种纳西族民间乐器,并出版多部民族音乐理论著作,此次活动他不仅参加《白沙细乐》与《丽江洞经音乐》的演奏,还是讲释坊《春夏秋冬——丽江洞经音乐的艺术特色》主讲人。此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白沙细乐》传承人和凛毅力、国家二级演员、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歌舞团团长和民达等。
音乐时空:您对本次民族民间音乐周有何感言?
李之典:这次活动意义重大,登上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对我们的民间艺人是万分荣幸的,衷心感谢和云峰教授提供的展演机会。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走进高校的环节因故取消,我们准备的节目无法全部展现给首都观众。
一、民间视角下的白沙细乐
和凛毅,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与其弟和举毅身先士卒,带领妻儿进行家族式传承,曾多次出访欧美多国进行演出,深受国外专家学者好评。此次应邀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节展演活动,借此机会,我们《音乐时空》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了解到原生态白沙细乐在民间传承的艰辛与喜悦。
音乐时空:我们想先请您介绍一下白沙细乐。
和凛毅:白沙细乐,在纳西族民间俗称“勃拾细哩”或“别时谢礼”,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丧葬组曲。它包括舞曲、歌曲、器乐曲牌三个部分。
舞曲包括《跺蹉》、《抗蹉》、《老麻蹉》。《跺蹉》汉语意为“赤足舞”,最早源于纳西族的“巫舞”,通常带有诸如赤足在尖锐的瓦砾或碎瓷片上跳跃、登刀梯等的巫术行为。《抗蹉》汉语意为“弓箭舞”,最早源于纳西人“美比”(祭天)、“核拉勒扣”(祭风)等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舞”。《东巴舞谱》和白沙细乐中均用此种舞蹈喻义射杀敌人的战争经历,并也借此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老麻蹉》汉语意为“云雀舞”,现在纳西族民间已基本失传。
歌曲包括《阿丽丽构吉徘》、《三思汲》、《幕布》、《抗磋—挽歌》。《阿丽丽构吉徘》汉语意为“规劝亡魂离去的歌”经常被错译为《美丽的白云》。《三思汲》汉语意为“三思水”(另称“三思开”,汉意为“三思渠”)。三思水是源于丽江白沙的一处地名“三思开”,并贯通白沙、束河两乡的三条河流的总称,三思渠则是为三思水东流灌溉而开凿的水渠。故丽江人也将其称作“勃拾三思汲(开)”,意即“白沙三思水(渠)”。为此,歌中明确唱道:“白沙三思水,三股流三地。一股到五托,五托燕麦熟。”《幕布》汉语意为“送尸(魂)”,是一首无伴奏的齐唱,最早源于东巴教丧葬仪式中的唱腔“幕仔”(唱丧歌),与纳西族民间的“幕布仔”(送魂调)和“西抚仔”(哭丧调)也具有渊源关系,但其主干旋律则源于《三思吉》、《跺蹉》和《抗蹉》。
器乐曲牌包括《笃》、《美米抚》、《一封书》。《笃》是每次演奏白沙细乐时最先演奏的曲子,蕴意极为宽泛:其一,“笃”在纳西语中有正直、善良、守信的意思;稍变声调,便为习惯用语“笃某笃”,即“能不能”、“应不应该”的意思;“笃”(能、应该)还带有祖训允许等的多重含义。其二,“笃”在白沙细乐中的使用最早源于丽江洞经古乐。迄今为止,洞经乐队谈演前均需要按“应律乐器”竹笛为乐队中的其他乐器调音,这个过程纳西人称为“筚篥笃”,即“以笛应音”,目的是起“审一定和”的作用。自古以来,所有洞经乐队都概莫能外地遵循此种惯例。其三,“笃”为纳西族丧葬仪式中的“标志杆”。俄亚纳西人现今仍将此种在丧葬仪式前竖立于丧家大门前,高约丈余的木杆叫做“笃”。此外,丽江纳西族也将文武官绅死后用以铭刻功名的、竖立于墓前的一对石塔称作“笃处”。此次由东巴宫民间传习馆教师杨友和演奏的“笃”,就将其深邃的背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绝。《美米抚》汉语意为“母女哭”,经常被错译为《公主哭》。《冢拾》汉语意为“长节子”,是白沙细乐现存曲牌中保留最为完整、曲式结构最长、演奏难度较大的一首乐曲。民间艺人亦称其为“三起三落”,指乐曲旋法起伏跌宕, “三环扣”指乐曲中三个乐段首尾承接。另外,清末丽江“仕学阶层”曾称其为“夜分手”,即《一封书》的纳西汉语音读,这是由于纳西人讲汉语一般均带有乡音,属音读上的讹传。此曲牌名称最早见于宋末元初的汉文文献中,明清时为许多地方戏曲所吸收。
音乐时空:白沙细乐现存八乐章演奏顺序是怎样的?
和凛毅:《笃》、《一封书》、《三思汲》、《美命唔》、《阿丽丽构吉排》、《母女哭》、《跺磋》、《抗磋》。
音乐时空:在这次“民族民间音乐周”活动中,有多位专家、学者都提及您的父亲和茂根老先生,可否谈谈和老先生传承白沙细乐的故事?
和凛毅:我的父亲从小热爱音乐,但因幼年丧母,家境贫苦,没有条件学习。十四岁的时候,他得到一支笛子,很快便学会吹奏纳西族所有的民间小调,后来又加入了洞经音乐的乐队,结识了白沙细乐唯一的传谱人和锡典先生。那个时候,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白沙细乐,甚至和先生的儿子也对此毫无兴趣,只有我父亲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欲望,所以和先生十分钟爱我父亲。就这样,直到和先生去世,我父亲一直在跟他学习白沙细乐,成为他唯一的关门弟子。
父亲学完全套白沙细乐,都没有引起其他人对白沙细乐的关注。他对白沙细乐的传承最初便是在家庭中展开的。我们兄弟自幼在父亲的笛声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熟记了所有的旋律。父亲常说学习白沙细乐必须要“听三年、练三年”。13岁时,我开始拿着父亲制作的竖笛学习吹奏白沙细乐。18岁已经能够吹奏所有白沙细乐的器乐曲牌,弟弟的启蒙是从吹奏波波(芦管)开始的,我们兄弟成为了父亲最早的弟子,但是没有乐队,只能自己独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丽江的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偶尔会有三三两两的外国游客。由于宣科先生是当时唯一能够讲外语的乐师,所以外国游客都会去看他的乐队演出丽江洞经音乐。这种情况下,父亲对白沙细乐的传承、保护工作仍然十分困难。1996年,地震之后的丽江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圣地。父亲为了更好的传承白沙细乐,开始走出家庭传承模式,在村里组织一些原来演奏洞经音乐的老艺人,成立白沙细乐抢救队,队长是和举贤,父亲任音乐总监。最初,通过丽江公会国际合作社,让白沙细乐面向更多来丽江古城游览的外国友人。
后来,宣科先生邀请我父亲加入他的大研纳西古乐社,由于他们的乐队原本就比较重视丽江洞经音乐,与父亲传承白沙细乐的发展思路有所分歧,父亲毅然选择离开。自立门户的父亲仍然坚持白沙细乐的传承事业,在丽江博物馆,义务举办了一届白沙细乐培训班,尽管父亲不计酬劳,但是学生得不到报酬,便不愿继续学习,在坚持6个月后,培训班不得不停办。
但是,父亲并没有气馁,又先后以多种形式进行白沙细乐的培训与传承工作。比如,组织长水村与白沙古城合建乐队,在白沙壁画景区免费演出;在白沙完小培养一个白沙细乐传承班级,由父亲亲自跟班教学,从学生们一年级入学教到小学毕业,每个学生都能完整演奏白沙细乐整套曲牌;玉水寨风景区的老板民间招揽乐师,组成一个古乐队,开始只会演奏丽江洞经音乐,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二人前往教学,在玉水寨整整教了一年白沙细乐;由于父亲的身体原因,不适合长途跋涉往返于玉水寨途中,又回到村里举办了学习班,教授村里的年轻人。
父亲对白沙细乐的传承模式经历了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转型,学生人数总计126人次,现在丽江地区演奏白沙细乐的乐手或多或少都是受父亲指点。
音乐时空:为什么当时的人们重视洞经音乐而歧视白沙细乐?
和凛毅:白沙细乐产生于民间,在木氏土司鼎盛时期(明代)被纳入土司府,随着土司府走向没落(清代),白沙细乐再次流回民间,并沦为丧礼音乐,在广大农村地区使用,因此遭到人们的歧视。而洞经音乐作为有钱有势的人家使用的音乐,备受尊重。
音乐时空:据您所知,目前纳西族人的丧葬仪式上还会演奏白沙细乐吗?
和凛毅:白沙细乐在诞生初期不仅具有音乐功能,同时还具有很多社会功能,比如你所说的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白沙细乐在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使用程序,不同的环节演奏不同的曲牌。1723年“改土归流”后,纳西族传统的火葬习俗改为土葬,白沙细乐在丧葬仪式这方面的社会功能也随之淡化。上世纪60-80年代,纳西族丧葬仪式中已经看不到白沙细乐的身影,时至90年代,民间开始自觉的恢复这一传统,现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偶尔还能够看到,但是已经极少了。
音乐时空:现在人们对白沙细乐的态度已经明显改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并学习白沙细乐,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和凛毅:2011年,白沙细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国家还给予了经济支持,吸引了人们来学习。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一家三代七口人就能够组成一支演奏白沙细乐的乐队?
和凛毅:我们兄弟两人的妻子,都是其他村子的人,刚嫁过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白沙细乐为何物。父亲鼓励两个儿媳学习白沙细乐,我的妻子学弹琵琶,弟媳学弹古筝,儿子和侄子学拉二胡,一支家庭乐队应运而生。
音乐时空:和茂根老先生已经在2006年离世,白沙细乐的传承是否仍在继续?
和凛毅:2005年的时候,父亲已经病重,传承白沙细乐的重担落到我们兄弟的肩上。这时,发展机会比以前多了很多,我们觉得白沙细乐是时候走出去了,于是带领乐队成员来到丽江古城的玉河广场,每天晚上6点多就开始义务演出,这三年我们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多万人次。2007年,由于客观原因,古城管理所禁止我们继续演出。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每周按时将乐手集中在一起排练。
2011年,我们开始通过网站宣传白沙细乐,吸引了一些重视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朋友关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艺名“和氏兄弟”。2011年、2013年,我们两度受邀参加“雪山音乐节”演出活动;2012年10月,还参加了由李亚鹏发起的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在束河古镇进行演出。
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白沙细乐走出了国门。2012年4月,“和氏兄弟”赴德国、匈牙利、斯洛伐克三国巡演,参加匈牙利第23届电影艺术节,作为唯一一支中国乐队参加闭幕式音乐会演出。今年10月,赴去了匈牙利、意大利参加布达佩斯世界音乐节。刚刚回国就开始准备这次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展演。
音乐时空:“和氏兄弟”的乐队平时在丽江有演出活动吗?
和凛毅:我们从2013年开始将演出地点设在丽江观音峡景区,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每天都会定时进行义务演出。
音乐时空:义务演出?不收取任何费用吗?
和凛毅:演出是不收取费用的,如果游客喜欢,愿意支持白沙细乐的传承与发展可以给予我们一些经济捐助。
音乐时空:我相信有很多爱乐者想欣赏白沙细乐,但苦于没有机会亲赴丽江,如果能够发行一些音像制品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和凛毅:我们已经发行了两张CD和一张DVD,其中一张CD是由法国唱片公司制作的,里面收录了白沙细乐以及《白鹤之恋》、《雪山清泉水》、《春树叶纳西情歌》等多首纳西族民间歌曲。
音乐时空:您在白沙细乐的传承有何感悟?
和凛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与传承是重中之重,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将白沙细乐传承下去。当然,“非遗”的传承载体就是传承人,保护、支持传承人也是发展“非遗”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官方视角下的白沙细乐
李之典,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在民族文化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丽江知名的民俗学家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在他的主持下,已经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7列入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编纂出版民族文化专著9部16册,制作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片8部,出品本土音乐专辑9盘,创作歌词(曲)11首,发表论文20余篇。
音乐时空:能否请您给我们讲讲《白沙细乐》“申遗”的故事?
李之典:1997年,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纳西族文化也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03年,我出任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便萌生了将纳西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申遗”想法,于是开始着手纳西古乐的申遗工作,由于当时没有经验,将白沙细乐与丽江洞经音乐“打包”上报,结果因为洞经音乐不是丽江地区独有,导致“申遗”失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我仔细研究了申报程序,决定暂时放弃纳西古乐,先进行纳西族原始歌舞“热美磋”的“申遗”,2008年,“热美蹉”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第三批国家级“非遗”申报开始,我再次拾起纳西古乐的档案,将白沙细乐与丽江洞经音乐进行区别,之后为白沙细乐“申遗”,2010年,白沙细乐中央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音乐时空:对于白沙细乐的起源,学术界有尚无定论,您比较倾向于哪种说法?
李之典: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说是“元人遗音说”、“民间原创说”和“汉族音乐说”。其中“元人遗音说”的支持者比例最大,他们认为1253年忽必烈入滇时赠与丽江木天王的临别礼物。我个人倾向于“民间原创说”,首先,从现存八个乐章的曲牌名来看,均为纳西语,并且无法准确翻译为汉语;第二,白沙细乐的曲调缠绵、动人,与纳西族民歌哭丧调极为近似;第三,白沙细乐中伴唱的歌词也均为纳西语。由此可见,白沙细乐应为纳西族人民创作。
音乐时空:可以说,白沙细乐有今天的辉煌,毛继增先生功不可没。
李之典:毛继增先生的功绩是不得了的!上世纪50年代郑律成赴大理采风,听说了丽江有传统民族音乐,但是没有时间亲自前往,于是回到北京后,与中国音乐研究所联系。1962年,毛继增先生被派往丽江,与云南省宣传部、歌舞团、丽江宣传部、文管局的工作人员组成10余人的考察团,对白沙细乐进行采风,当时能够演奏白沙细乐的只剩下四位民间艺人,分别演奏二胡、波波(芦笛)、笛子和速古笃,组成一个乐队。毛继增先生用蜡板刻出完整的文字报告和乐谱,1964年,正式出版《白沙细乐考》,对白沙细乐的称谓、历史与传说、演奏形式和乐队编制、乐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白沙细乐的“申遗”的资料、信息主要是依据毛继增先生当时做的调查报告,加以修饰和润色。
音乐时空:毛继增先生的《白沙细乐考》出版后,民间对白沙细乐的传承状况是否有所改善?
李之典:上世纪70至90年代,白沙细乐的传承状况很不乐观,丽江地区的乐师们绝大多数都重视洞经音乐,轻视白沙细乐。只有和凛毅的父亲和茂根老先生矢志不渝,最初通过家庭式传承来保护白沙细乐,到2003年时,白沙细乐的乐队也仅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和老先生的家庭乐队,另一个是和氏父子培养出来的玉水寨乐队。
音乐时空:据您所知,“申遗”成功对白沙细乐的传承是否具有实质性作用?
李之典:“申遗”对传承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可观的。我们实行考核机制,通过考核的乐队由政府挂牌,并给予3万元传承基金,目前丽江地区有22个白沙细乐传承点,除了宣科先生的“大研纳西古乐社”和在白沙古城的“纳西印象”,其余20个传承点都享受经费支持。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乐师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白沙细乐的发展。
音乐时空:丽江文化部门对白沙细乐的保护与传承还做了哪些工作?
李之典:除了扶持白沙细乐传承点以外,我们还为白沙细乐建立档案处和网络数据库;完成了白沙细乐原真性CD、DVD的制作;编写出版《丽江民族民间器乐曲集》,其中第一部分是白沙细乐,第二部分是丽江洞经音乐;在每年6月的 “国家文化遗产日”组织专门的白沙细乐论坛,并配以展演;组织白沙细乐的广场演出以及乐队培训。
音乐时空:对于白沙细乐未来的发展,有哪些计划?
李之典:第一,白沙细乐号称“三老乐队”——乐曲老、乐器老、乐师老,以往白沙细乐的演奏者中老年男性占主导地位,我们要改变现状,加大老中青年女性在乐队中的比例。第二,白沙细乐原本具有丧葬仪式音乐的功能,尽可能恢复它的功能性,避免成为舞台艺术。第三,加强学校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第四,通过旅游市场弘扬纳西族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时空:在您看来,旅游业高度发展对纳西族传统音乐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
李之典:我认为旅游也发展对传统音乐的积极影响占主要地位,文化传承所需要的市场和空间都可以通过旅游途径来实现。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一定要兴利除弊,所谓的文化旅游,多数是以迎合旅游市场为前提,吸引游客消费为目的,利用纳西族传统文化进行再加工,断章取义,甚至随意改编、糟蹋,这样的伪文化是不值得宣扬的。
音乐时空:那么,“非遗”传承的落脚点在哪?跨越性发展是否可取?
李之典:我认为传承的落脚点还是在民间,尽管我们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但是它源自民间,是由、百姓创造的,因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回归到基层,只有这样,灿烂的中华文化才能得到发展与弘扬。
音乐时空:您对“申遗”有什么切身感受呢?
李之典: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大部分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都应当切实做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创作这种文明成果的能力,我们需要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否则中华文化将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消亡。
音乐时空:丽江洞经音乐与其他地方的洞经音乐有何不同?是否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
李之典:仅在云南省境内就有八个地区拥有洞经音乐,除了丽江以外,大理、曲靖、玉溪、普洱、祥云等地也进行了“非遗”的申报工作。但是我们丽江洞经音乐不同于其他地区,首先,洞经音乐在传入丽江地区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相比其地区保存更为完整。其次,丽江洞经音乐融入了纳西族的思想与情感元素,旋律更为飘逸、悦耳。
对于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问题,我们已经开始计划,但是目前四川凉山州邛都洞经音乐已经入围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单,丽江洞经音乐只能申报扩展项目了。
音乐时空:您带来哪些民间艺术家参加本次的展演活动?
李之典:由于这次活动有严格的人数限制,因此我选择演员的标准是一专多能,独唱(奏)演员也要参加集体歌舞的表演,主要的演出人员有:国家二级演员和金花,她是纳西族民间歌手,曾获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组银奖,并屡次赴欧美多国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她将为大家演唱纳西族民歌《嫁女调》、《栽秧调》。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纳西民间歌手李秀香将会带来纳西族民歌《古凄》。纳西族著名青年歌手和劲松是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他的代表曲目是纳西族新民歌《月亮花》。丽江民族音乐学家杨曾烈,他毕生研究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和民族乐器制作工艺,能演奏多种纳西族民间乐器,并出版多部民族音乐理论著作,此次活动他不仅参加《白沙细乐》与《丽江洞经音乐》的演奏,还是讲释坊《春夏秋冬——丽江洞经音乐的艺术特色》主讲人。此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白沙细乐》传承人和凛毅力、国家二级演员、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歌舞团团长和民达等。
音乐时空:您对本次民族民间音乐周有何感言?
李之典:这次活动意义重大,登上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对我们的民间艺人是万分荣幸的,衷心感谢和云峰教授提供的展演机会。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走进高校的环节因故取消,我们准备的节目无法全部展现给首都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