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

    摘 要:朝鲜民族舞蹈所体现出的动静结合、内韧外柔、轻盈飘逸等风格特征,离不开朝鲜民族文化的熏染与影响。朝鲜族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不管是其多重的民族信仰,还是艰辛的迁徙历史,抑或是能歌善舞的民俗传统,都在朝鲜民族舞蹈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探索朝鲜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产生的影响,研究朝鲜族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态度,并分析其“以我为本”的本民族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朝鲜民族舞蹈;文化包容;民族文化意识

    1 农耕文化与朝鲜族多重的民族信仰

    1.1 农耕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

    朝鲜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其先民经历了渔猎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谷物劳作。据史料记载,朝鲜民族高超的水稻种植技能来源于中原,途经中原、也有可能是东北传入朝鲜的,再结合本地区地理风貌与日常习俗,大力发展了农耕技术,成为擅长种植水稻的农耕民族。

    浓厚的传统观念、宗族观念是农耕文化的主要观念,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是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农耕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对朝鲜的文化和历史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朝鲜民族骨子里内在的民族心理及传统的习俗,仍然深深地扎根于朝鲜族人民的心中。而且儒教、道教都是兼容其他文化的,只有当它被朝鲜民族所接受后,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朝鲜族民间舞蹈在广收博采的过程中,成为了极具民族特色和高水平的艺术舞蹈种类。

    1.2 朝鲜族多重的民族信仰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朝鲜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有的民间信仰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朝鲜族的影响非常深远,古代朝鲜族非常崇尚汉学,以能否朗诵、能否用笔写出汉文诗词、文章是否具有一定水准,来评定文化程度的高低。儒家孤芳自赏、清高脱俗,道家养生、飞升的思想,形成舞蹈的潇洒、飘逸的风格。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深深地束缚着妇女的行为举止,这虽然是历史的局限,但也养成了妇女温柔、安静、贤惠的美德,在舞蹈中表现出了含蓄、柔美的风格。

    1.3 朝鲜族对于“鹤”的图腾崇拜

    朝鲜族对于“鹤”的图腾崇拜也在其民族舞蹈当中有着很突出的体现。朝鲜族认为鹤寓意吉祥,究其源发现与朝鲜民族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息息相关,与朝鲜族古老的巫俗活动有关,而且也受到了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纷繁复杂的原因交织、融合在一起,遂形成朝鲜族特有崇鹤的审美情趣。在朝鲜族的民间舞当中展示出对鹤的图腾崇拜,使得舞蹈的风格特征是柔和而悠长的,静中有动,动中还静,姿态与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给人一种高贵流畅之感。演员们杨柳条般的体态以及举手投足之间都体现出鹤之品格,从而形成了松弛自如、潇洒流畅、仪态万方的舞蹈特点。

    2 颠沛流离的朝鲜族迁徙史

    2.1 朝鲜民族的迁徙历史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而来的,是朝鲜人在中国定居后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在朝鲜族迁徙中,有两次人口大批迁入的过程。第一次是1869年朝鲜北部发生大饥荒时,第二次在日本帝国主义于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之后。经过这两次大批迁入,定居于中国的朝鲜人猛增到几十万人,他们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他散居在黑龙江、辽宁等省内。

    朝鲜族是主动迁徙而形成的跨界民族,他们对跨居地环境的适应态度非常积极主动。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条件下,朝鲜族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等各个方面与各兄弟民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他们在与其他民族友好交汇融合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朝鲜族民族舞蹈也在继承创新、借鉴创造的过程中源远流长。

    2.2 坚韧不拔、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

    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艰辛的民族迁徙史,形成了朝鲜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形成了内韧外柔的风格特点。男子舞蹈中潇洒、倜傥的表演中,也反映出朝鲜族勇于战胜困难的韧劲儿。例如《剑舞》与《刀舞》都具有柔中带刚的特点,其表面看起来是绵延流畅的,但又包含着骨子里透出的韧劲儿。

    首先,朝鲜民族的迁徙虽然是自主选择的结果,但是这段历史也使朝鲜民族身心俱疲,他们厌倦了漂流不定的生活,自古以来都崇尚着淡然的处世方式,崇尚着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生活。因此,朝鲜族的历史上乃至如今,都鲜少有叛乱事件的发生,从这一角度来讲,朝鲜族是厌倦与人相争的民族。

    其次,在迁徙到其他地方的整个过程当中,朝鲜族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应该说是比较繁杂的。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他们会以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舞蹈来作为一种途径,唤醒民族意识,并深深地认为自己的文化就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朝鲜族与世无争的性格,其实是它不屑于与人相争的结果,这是朝鲜族独有的一种傲骨。所以,我们看到的朝鲜族舞蹈,它表现的主题大多都是热爱生活,或者是表现一种飞升成仙的飘逸之感,很少有负面情绪的舞蹈,这也是朝鲜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具有满足感的原因。

    3 “兼容并蓄”“以我为本”的文化态度

    3.1 朝鲜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大包容胸怀

    朝鲜族属于自愿选择迁徙的民族,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必须寻求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最有效方式。他们迁徙到一个新的区域,这个区域是本区域原住民熟悉的地方,因此,朝鲜族想要融入新的生活圈,他们的首选就是包容态度。朝鲜民族本身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之所以能夠保留至今,也与它自古以来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在高句丽时期,高句丽与中原汉族和西域的民族都有频繁的文化交流,在舞蹈方面有着深刻的体现。此时西域舞蹈中比较著名且具代表性的便是《胡旋舞》,《胡旋舞》以舞者快速旋转而不发晕为特色。朝鲜族舞蹈中旋转也是其一大亮点。虽没有翔实的史书记载朝鲜族舞蹈的旋转来源于西域的《胡旋舞》,但起码说明两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达成了共同的审美观。

    在文化吸收方面,朝鲜民族能做到兼收并蓄。然而,朝鲜族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有时是自愿的,有时是被迫的,但是不管是从哪种情况来看,朝鲜族自古以来仿佛就具有超强的消化能力。他们将外来文化化为己有,然后壮己之躯。

    3.2 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朝鲜民族自古就擅于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他們的接受并不是一味地全部吸收,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将精华的部分与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相结合,并发扬光大,由此体现出“以我为本”的文化意识。

    例如朝鲜宫廷虽然吸收了唐、宋传来的唐乐与乡乐,但是其动作素材、结构方式都在向着本民族的文化习惯靠近。他们运用朝鲜民族的音乐节奏及动作素材,而且在服装、道具、登场人物等方面都在向着本民族的文化靠拢。这种在乐舞创作上以我为主的倾向,实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朝鲜民族经历了艰辛的迁徙,造就了其自我保护的民族心理,也塑造了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

    4 结语

    舞蹈是人类有感而发的必然结果,而人类本身就体现了其本民族的文化。舞蹈与文化在相互依存之中共同发展。由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朝鲜族多重的民族信仰以及对鹤的图腾崇拜,形成了朝鲜族舞蹈飘逸娴雅、内柔外刚,动静结合、仪态万方的特点。

    第二,颠沛流离的民族迁徙史造就了朝鲜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及与世无争的民族个性,体现在民族舞蹈中便有了朝鲜民族舞蹈独有的傲骨。

    第三,朝鲜族“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态度,以及“以我为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使得朝鲜族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舞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形式,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人的身体动作为符号来传承,舞蹈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因此,从朝鲜舞本民族的文化入手,去探索其对本民族舞蹈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海英.移动与生存:跨界民族的适应与教育活动——以延边朝鲜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5):111-117.

    [2] 赵松山.中国朝鲜族新生态舞蹈研究[D].延边大学,2017.

    [3] 吴迪.朝鲜族与蒙古族头顶道具舞蹈的比较之考[D].延边大学,2009.

    [4] 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5] 朴永光.朝鲜族舞蹈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曹艺(1995—),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研二,研究方向:舞蹈文化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