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杨冼
【摘要】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次大胆创新与有益探索。该节目带来的启示是:精神内核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传播模式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受众群体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核心。该节目自始至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赢得了大多数年轻观众的心。在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今天,产品内容创新是根本,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借助融媒体传播渠道,将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具有正能量的作品传播出去,才能不断赢得市场,不断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国家宝藏;传统文化;文化传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然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积极面对的重要命题。2017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院(馆)合作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每期推选出一家博物院(馆)馆藏的三件国宝级文物,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每件国宝的“前世传奇”,再以纪实的手法讲述每件国宝的“今生故事”,共同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展示国宝不朽的艺术与文化、透视国宝蕴含的文化意义、解读中华文明的精神寄托,彰显文化自信。
一、精神内核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
如今“碎片化”“娱乐化”的传播环境,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困境,浅阅读受人热捧,而完整的、有内涵的、深刻的东西却受到冷遇。但我们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触动心灵的,还应该是有内涵的东西。好的表现形式只是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但是要想有持久的关注靠的就是内涵。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而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内涵是传播文化的核心理念,突出文化的精神内核,让人们在观看节目的视觉冲击中,领略其中的文化内涵,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
以首期节目《紫薇星之城》为例,石鼓是故宫博物院推选的国家宝藏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表面篆刻着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文字,是汉字演进历史的活化石。节目通过司马池父子守护石鼓的前世演绎,梁金生家族从抗战时期守护石鼓至今的故事,向观众讲述了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中华儿女守护文脉的决心与勇气。诚如石鼓的前世故事守护人梁家辉所言,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要看它的文字,汉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渊源,虽然人在文字和文化的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守护它、传承它、延续它,我们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历史是文明的轨迹,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今天的人们守护历史、守护国宝,其实是在见证和保护数千年文明发展的遗存,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延续。[1]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说:“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只是让观众欣赏一件陈列品,更是要让其感受到生命的传奇,让观众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一种文化要保持生命力,一定要把最核心的东西传承下来,否则这个文化就是虚的,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空壳,甚至很快消失掉。只有文化自知才能文化自信,现在我们的科技、经济都已经达到了可以和西方比肩的状态,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停下脚步审视一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真正使我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真正使我们与众不同的还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身上流淌的中华的血脉,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它们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观。《国家宝藏》的立意尤为高远和深邃之处,在于突破了这层藩篱,打开了另一层广袤和浩瀚,致力于“让国宝活起来”,将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家国气象生动解构。“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以浓缩的历史唤起深层的自信。
在文化综艺热浪四起的内容环境中,承载和解构文博记忆的《国家宝藏》,自然显得新鲜而独特。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般源远流长又灿烂辉煌的民族记忆,又期待在当下“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全情怒放。《国家宝藏》希望在娓娓道来中形成一种抚今追昔的文化认同,触发我们思考:我们的历史从哪里走来,我们的家国凭何铸建,我们的精神拿什么培育,而我们的未来,又需要怎样的眼界与胸怀。当下人们对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视,正是击中了当下国人心中的集体“文化焦虑”,才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包括国宝文物在内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先人创造的由历史凝聚并沿传着、流变着的诸多文化因素总和,传统文化不仅凝结在制度与文化观念中,而且深藏在人们的心理意识中。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传播模式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
文化的传播模式与路径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电视节目以其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更成为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国家宝藏》的节目定位总体上还是综艺类节目。从节目的设置、前世今生的演绎、主持人的选用、主题曲配唱等都具有综艺节目的特色。《国家宝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贯穿其中,极大地突出了节目的可看性、观赏性。在节目设置上增加了互动性和参与性。每个博物馆只选出一件宝藏入驻“特展”,每集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给观众推选。每期节目中,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它们将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国宝守护人”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解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为什么它们能够入主《国家宝藏》特展?为什么它们最能代表中国?节目还首次以讲解员的角度诠释国宝,首次将每一件国宝绑定专有的“国宝守护人”,首次将国宝的“前世”和“今生”以独有的方式呈现在综艺舞台。
节目将很多综艺元素融会其中,其中最突出的是节目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这成了《国家宝藏》的节目特色之一。在越王勾践剑前世传奇的演绎中,演员段奕宏化身“剑灵”,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带领观众重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观众得以又一次见证沧海沉浮的乱世春秋,体验着“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的故事意义,感受对历史和文化理解的情感刺激,随着舞台上故事意义的加深而得到进一步的心理满足。此外,节目的舞美设计和特效应用皆精美而不失大气,富有科技感带来的灵动,也具有文化的厚重感。例如妇好鴞尊的“前世传奇”中,祭祀台和古战场的模拟画面色调浓郁、风格逼真;而在千里江山图的展示中,利用模拟技术,让大屏幕上画作的帆船行进在江中,细节把控十分到位;在良渚文化的代表文物玉琮的故事中,舞台与屏幕共同营造出磅礴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氛围。在“前世”和“今生”的故事之外,文物专家和各大博物院(馆)院(馆)长的讲解以及富有张力的舞台设计,全方位展示国宝们的形与神,做到了《国家宝藏》节目开篇主持人张国立说的“让国宝活起来”。《国家宝藏》里的综艺因素还有以影视明星张国立作为主持人,并设置为国宝的001号讲解员,这是节目的一大综艺亮点。同时,节目还制作了由那英演唱的《一眼千年》主题曲,歌词让人震撼,穿透人的心灵。
三、受众群体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核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时代,服务于受众,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影响。由此,受众群体的需求成为实现文化创新的核心内容。《国家宝藏》以纪实的形式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每一件国宝背后都有一个当代纪实故事,守护与传承是“今生故事”的两大主题。日军侵华战争时期,为了避免文物遭到战火的洗劫,故宫人选择冒险将1.3万箱国宝南迁,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历经磨难,最终将上百万件国宝送回到故宫。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梁金生先生的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也都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百年的时间,梁家五代人见证了文物沧海浮沉的故事,也参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文物保護的奇迹,并且守护它们至今。同样来自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讲解员张甡号称“问不倒的讲解员”,瓷器馆的每一件文物,他都能够如数家珍,为每一个参观者解疑释惑,普及瓷器的历史故事和烧造工艺。以他为代表的故宫志愿者讲解员团队,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把讲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自己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一腔热忱诠释着每个中华儿女传承文化的责任。相比较于以舞台剧形式展示国宝的“前世传奇”,以纪录形式展示的“今生故事”更加真实可感,如果说“前世传奇”给观众描绘的是节目制作者基于历史为观众创造出的想象世界,“今生故事”向观众展示的就是由正在发生的事和人组成的现实世界。纪实的手段是一种具有强烈说服力的影视语言,它使观众如同置身其中,仿佛自己也化身为国宝的守护者。以国宝文物为桥梁,演绎和纪实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为观众谱写关于华夏文明的乐章。[2]
目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面对双重环境:对外是全球化的语境,对内是代际之间不同的需求,“置身于全球化复杂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形象与民族记忆的文化面孔,需要反思惯有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不断完善民族文化的表达权与话语权”[3]。与此同时,国内90后、95后等年轻一代正在迅速成长,成为新的文化受众群体,他们具有独立判断,也懂得欣赏,知道什么是好的。而《国家宝藏》如何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就是它以年轻人的视角、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深厚的历史。《国家宝藏》每期开始的时候,主持人张国立会说:“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然后现场的观众就齐声大喊:“上下五千年。”这一问一答,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极大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节目制作时就曾说过,《国家宝藏》是一个可以打动亿万观众特别是打动青少年的一个节目,他们期盼这样的节目,期盼太久了。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进行的大胆创新与有益探索,获得了极大的反响。据不完全统计,节目播出后故宫博物院以及其他八家国家级博物馆(院),参观量平均增长50%,“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新卖点。该节目还被豆瓣年度榜单评为“2017年度最受关注大陆电视综艺节目”,成为2017年综艺节目的黑马之作,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赢。《国家宝藏》观众的主体构成人群中,年龄集中度最高的是20岁到25岁,15岁到20岁的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广大年轻观众持续在B站、豆瓣、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刷屏、点赞及分享。鲜明的时代感,是《国家宝藏》吸引年轻人的一大法宝。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用很有时代感的方式讲述,如对国宝“前世传奇”的和“今生故事”的叙述,让大家看到新鲜的时代感,对当下的关注,以及和自己的关系。立意于新时代,立足于新风尚,着眼于新视角,如此耳目一新的节目,怎不令年轻人心动!如今的新时代,整个社会都在召唤民族文化自信的回归。《国家宝藏》的受众很多都是90后、95后,他们都是伴随着中国30多年蓬勃发展一起长大的孩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认知渴望,所以《国家宝藏》的推出,正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正因为没有轻视年轻人的欣赏门槛,《国家宝藏》创新地运用了高科技舞美;也正因为没有误解90后的有趣灵魂,“小剧场”才大胆起用了受欢迎的演员。《国家宝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强烈喜爱,很多网友借用《国家宝藏》主题曲《一眼千年》的歌词“请再翻慢一点,那么厚一本时间”来表达对节目的真诚热爱。
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国家宝藏》还开启了全媒体多元传播模式。截至2018年3月底,“CCTV国家宝藏”主话题的阅读量已达18.7亿人次,粉丝讨论量破100万人次,居文化类综艺节目第一。5万名豆瓣网友给出9.2的高分,节目一举荣登豆瓣年度内地综艺榜首[4]。年轻观众的追捧,使得《国家宝藏》充分爆发“网红体质”和“裂变属性”。“农家乐审美”“黄公望嫌弃三连”等热门话题持续火爆,引发“古典范儿”被新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热词之一,衍生词汇“疯狂盖章”一度取代了“疯狂打call”。每周定时追更,热情的网友还自制节目嘉宾及国宝表情包、动漫、手绘等,不断发酵节目的拟人化传播和多角度话题。
“影像其实是叙事者态度的某种延伸,叙事者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观念是通过电影的叙事形式得以体现的。”[5]从《国家宝藏》的成功可以看出,文化创作者、节目制作者对于文化本身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品位与传播的成败。而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渠道如何多样,内容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以媒体产品内容的创新为根本,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借助融媒体传播渠道,将体现价值引领、文化自信的正能量作品传播出去,这样才能不断赢得市场,不断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夏语檬.历史、记忆与认同:仪式传播视角下的《国家宝藏》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8(4):33—36.
[2]夏语檬.历史、记忆与认同:仪式传播视角下的《国家宝藏》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8(4):33—36.
[3]李娟.影像媒介叙事中的民族集体记忆建构:以四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为例[J].中州学刊,2013(9):166-171.
[4]李韵.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成功探索[N].光明日报:2018-03-30.
[5]李娟.影像媒介叙事中的民族集体记忆建构:以四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为例[J].中州学刊,2013(9):166-171.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
编校:王 谦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