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化”了的儒道历史文化遗存

赵婉婷2014年11月9日下午四点,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春夏秋冬——丽江洞经音乐的艺术特色”的讲座。主讲人杨曾烈是研究丽江洞经音乐的专家,不仅是一名演奏家,还是一名理论家。丽江洞经音乐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被“纳西化了”的、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组音乐,其中包含道教洞经音乐、明清小曲和部分戏曲曲牌音乐。
讲座一开始,杨曾烈老师先向观众解释“春夏秋冬”在纳西族语言中的含义以及这首乐曲的相关背景,并由洞经乐队为观众演示此曲。而后,杨老师简要介绍了他多年来植根于民间,向老艺人学习后对于纳西洞经音乐的一些心得,比如纳西洞经音乐在演奏之前特设“调音区”。这一点被学者认为是唐代音乐遗风,它保留了口传心授和耳濡目染的传统传承方式,并以工尺谱作为传承载体,以骨干音旋律为基础作“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这就造成每种乐器演奏的旋律都不一样,给艺人以即兴变化的空间。纳西老艺人并不认同简谱,他们认为用纳西族语言传授的工尺谱才能体现洞经古乐的固有韵味。
除此之外,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洞经乐队相比,丽江洞经音乐所使用的乐器也有所不同,包含许多古时从中原传入的乐器,最为特殊的是三件乐器唐代形制、伊朗式的四项八品曲项琵琶,曾为隋唐燕乐主奏乐器、后在洞经音乐中作色彩乐器的单管小筚篥,还有弹拨乐器苏古独(即“火不思”),杨老师分别解释了它们的历史渊源、演奏法以及如今在洞经乐队中如何使用。为了更直观地让观众感受这些乐器的魅力,洞经乐队又演奏了细乐曲牌“到夏来”(音)和“步步娇”。
通过这次讲座与展演相结合的方式,观众了解到了纳西洞经古乐古老而精深的魅力。讲座结束后,有观众就纳西洞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原样保护这一珍贵的乐种,千万不要人为地、盲目地改变它。这也道出了“局外人”对待传统音乐的一种普遍心态。古时中原音乐文化传入并代代遗留在处于边陲的纳西地区,因一种正统的“神圣性”而受到纳西人民悉心的保护,并在代际传承中融入了本民族的情趣与情感,终而以“活化石”的姿态回馈于早已“不知魏晋”的现代人。如今唐元遗音在纳西古乐中的留存不仅受到我们的珍视,同时也唤起我们对历史变迁、传统寻根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