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活鲜饵料对鲟鱼仔鱼开口效果的比较研究

    米路敏++安瑞永

    

    

    摘要:分别采用红线虫和大平二号蚯蚓两种活鲜饵料的碎屑对初孵的西伯利亚鲟仔鱼进行开口喂养试验,比较了二者对鲟鱼仔鱼开口期生长效果的影响。在相同水质条件下,分别等量、等次数地投喂两种饵料,喂食45 d后,测定其成活率和增重状况。结果显示,用红线虫开口和用大平二号蚯蚓开口的仔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可以用人工养殖的大平二号蚯蚓替代红线虫作为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但在仔鱼身体增重和体长增长方面二者略有差异,用红线虫开口的仔鱼生长速度好于用大平二号蚯蚓的,这可能是蚯蚓的皮肌囊较厚,粉碎细度不够导致仔鱼摄食率低或消化率较低所造成的。

    关键词: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仔鱼开口;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日本大平二号蚓(赤子爱胜蚓 Eisenia foetida Savigny)

    鲟鱼是起源于2亿多年前的一种古老的硬骨鱼类,全身主要是软骨,少有硬骨[1],分类上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鲟科(Acipenseridae)。由于鲟鱼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冷泉水或流水养殖的主要鱼类。我国鲟鱼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鲟鱼养殖业发展迅速,不仅养殖的鲟鱼种类很多(除国产的史氏鲟、达氏鲟及中华鲟外,还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杂交鲟等),养殖产量也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养殖技术上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亲鱼繁殖技术低,苗种培育成活率不稳定及养殖病害防治技术差等方面,其中育苗成活率的高低与其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营养有重要的关系[3]。鲟鱼是一种典型的底栖冷水性或亚冷水性鱼类,野生状态下其幼鱼主要靠摄食底栖小型水生动物为食的,如摇蚊幼虫、水蚤、和底栖小型寡毛类(尾鳃蚓、水丝蚓等)[4-6],由于自然环境和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仔鱼的成活率很低。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为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常常采用人工投喂活鲜生物饵料或者全价微粒子饲料。研究发现,不同饵料对鲟鱼仔鱼的开口期效果影响不一样,饵料中营养成分等因素对鲟鱼仔鱼的生长和存活都会有影响[7-9]。因此,选择营养丰富、安全合适的开口饵料和鱼苗能否适时开口摄食,是决定鱼苗存活率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鲟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多数鲟鱼养殖场,在进行鲟鱼育苗的时候主要是靠投喂切碎的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一种小型水生寡毛类,俗称红线虫)作为开口饵料,或者再掺和一定量的人工微粒子饲料。虽然使用水丝蚓开口效果和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人工微粒子饲料效果,但有时候会传染和引发一些传染病。因为红线虫主要取自于各种污水的底部,容易携带水生动物的病原;而且有时候材料获得不容易,冬季红线虫短缺,价格较高,对于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苗种繁育的鲟鱼不太适合。近几年蚯蚓养殖业发展迅速,主要养殖品种为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 Savigny)的驯化品种——日本大平二号;它常用于经济动物的饵料、钓饵和生化制药等,营养价值与水丝蚓接近。蚯蚓不仅取材方便,一年四季均可养殖,且不携带水生生物病原。如果能利用大平二号蚯蚓作为开口饵料来培育鲟鱼仔鱼则可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实验主要利用红线虫(实为水丝蚓)和大平二号蚯蚓两种不同活鲜饵料作为鲟鱼开口饵料,研究了不同生物饵料对鲟鱼仔鱼开口及生长效果的影响,以便为进一步提高鲟鱼育苗的成活率,确保苗期的饵料供应,降低育苗的成本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和用品

    1.1.1实验用品直径2 m高0.4 m的大型塑料育苗缸2个。育苗用的水网、去污吸管、饵料盆等各种用具齐全。粉碎活鲜饵料用的刀具或万能粉碎机等。

    1.1.2实验用鱼苗鱼苗是西伯利亚鲟待开口的仔鱼,健康无病,规格一致(均重0.099±0013)。

    1.1.3实验用品活鲜饵料为红线虫和大平二号蚯蚓。将红线虫放在流水槽中暂养,在投喂前用盐水浸泡清洗30 min,然后用土霉素消毒5 min,用刀剁成碎末备用。将大平二号蚯蚓在投喂前用盐水浸泡30 min,然后用土霉素消毒5 min,用刀剁成碎末备用。

    1.1.4微粒子全价颗粒料为驯化鱼苗及转饵用,以便能全部驯化摄食配合饲料。待仔鱼长到体长2 cm以上时,用少量微粒子全价颗粒料与活鲜饵料拌喂,全价配合饲料为“统一”牌鲟鱼鱼苗专用微粒子饲料,用量为仔鱼每千尾每次1.5 g左右。全价微粒子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见表1。

    2实验方法

    1.2.1实验设计和准备把买进的一万尾未开口的鲟鱼仔鱼苗分别投入到A、B两缸,每缸各5 000尾。待开口试验开始,抽样测定它们的初始体长和体重,然后对A组投喂食红线虫碎末,B组喂食大平二号蚯蚓碎末。两组日投饵量相同,约占鱼体总重的4%左右。日投饵次数也相同,均为一天喂食8次,即间隔3 h喂食一次。养殖32 d之后,每缸分别抽样3次,每次20条,测定它们的鱼体平均增重和平均增长;同时记录鱼苗的活动状况和死亡个数。所得数据均采用Statistica软件处理。

    1.2.2养殖条件和管理操作

    1.2.2.1实验条件实验地点是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威州镇的河北省冷泉鱼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附近山区有丰富的涌泉水等冷水资源,水温常年保持在15~20 ℃,溶氧8 mg/L左右,作为鲟鱼鱼苗试验的天然养殖用水。鲟鱼仔鱼开口期的喂养在室内适宜恒温环境,遮蔽强光光照等条件下进行。

    1.2.2.2养殖管理和投饵每次喂食时先把买过来的两种活鲜饵料用清水冲洗干净,在特定容器中晾干。晾干到一定程度后在天平上称重,取所需重量的饵料加适量盐水浸泡消毒20 min左右。消毒后加青霉素在砧板上剁碎饵料,红线虫剁40 min左右,大平二号蚯蚓剁1.5 h左右。剁完后加混合饲料和特定维生素拌水喂食鱼苗,喂食前先关水,喂食半小时后再开水。每天要定时对鱼缸排污两次。

    随着喂食鱼苗的时间的延长,鱼苗个体的长大,鱼苗摄食饵料的量也在增大,因此喂食活鲜饵料的量也逐步加大,并且到一定时期适时适量加入少量人工微粒子饲料进行喂养,以达到营养的平衡。2月28日-3月10日,每天每缸喂食饵料重量为100 g,3月11日-20日,每天每缸加量到200 g,3月21日-到3月30日,每天每缸喂食300 g。

    2结果

    本次实验较为成功,实验所得结果符合预期设想。两种不同活鲜饵料对鲟鱼仔鱼开口期成活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见表2。从成活率上看,用红线虫作为鲟鱼仔鱼开口饵料,其效果和采用大平二号蚯蚓相当。

    两种不同活鲜饵料对鲟鱼仔鱼开口期生长状况的影响见表3。以红线虫为饵料的A组每尾鱼体增重1.28 g,体长增长4.46 cm;以大平二号蚯蚓为饵料的B组每尾增重0.93 g,体长增长4.05 cm。因此从生长状况看用红线虫当鲟鱼仔鱼开口饵料效果比喂大平二号蚯蚓略好。表2两种不同开口饵料对鲟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饵料组别鱼苗总数/尾死亡数/尾存活数/尾死亡率存活率A组(红线虫)5 0004214 5808.41%91.59%B组(大平二号蚯蚓)5 0004254 5758.50%91.50%

    3.1两种不同开口饵料对鲟鱼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2统计的死亡率和存活率显示,用红线虫和大平二号蚯蚓,仔鱼开口期死亡率差别不大,无显著差异(P>0.01)。这说明活鲜蚯蚓的营养成分足以满足鲟鱼仔鱼的开口生长,不会引起因营养不足而引起死亡。但只是生长效果不如投喂红线虫。因此在特殊情况下,还是可以用蚯蚓替代红线虫做开口饵料的。比如冬季育苗时红线虫缺少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用大平二号蚯蚓来代替红线虫。

    3.2两种不同开口饵料对鲟鱼仔鱼生长效果的影响

    鲟鱼仔鱼开口期是成功养殖鲟鱼的关键时期之一,而选择合适的活鲜饵料对鲟鱼仔鱼度过开口期非常重要,饵料的营养水平、适口性和可得性饵料颗粒的大小是决定仔鱼能否快速低死亡率度过开口期逐渐长大的关键因素[10]。由表3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生长性能上,红线虫比大平二号蚯蚓更适合做鲟鱼仔鱼开口期饵料,二者结果相差显著(P<0.01)。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营养水平:红线虫繁殖速度快、营养价值高。有资料显示,红线虫的干物质中含粗蛋白占62%,必需氨基酸总和达35%,且必须氨基酸组成很平衡,氮回收率达98%[11-12];大平二号蚯蚓干体含粗蛋白55%~61.93%,粗脂肪7.9%,碳水化合物14.2%,略低于红线虫的蛋白质含量,所以,总体上红线虫营养比大平二号蚯蚓更高。另一方面是鲟鱼仔鱼的喜好性摄食、饵料的适口性和颗粒大小:红线虫个体小、身体的皮肌囊比较薄,身体柔软,剁碎容易,剁碎片段小,仔鱼摄入更易消化,且富含血红素,剁碎有血腥味,诱食效果好,仔鱼喜好摄食,摄食率和消化率均高;大平二号蚯蚓个体大,皮肌囊厚,弹性大,剁碎难度大,且经常剁碎后片段还是比较大,造成仔鱼摄食困难,摄食率低,且消化率相对也低。总之,摄食蚯蚓导致的摄食率和消化率较低可能是鲟鱼仔鱼生长速度不如摄食红线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研究中也普遍认为红线虫的开口效果好于水蚤、蛋黄、豆浆、全价颗粒饲料,但没有摄食蚯蚓方面的研究。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明显观察到,用红线虫做鲟鱼仔鱼的开口饵料时,仔鱼的摄食状况也很好,抢食较快,仔鱼活动也更多,摄食食物的量和效率都要高于用大平二号蚯蚓为饵料的鲟鱼,说明红线虫的诱食效果确实比较好。

    4结论与探讨

    两种活鲜饵料对鲟鱼仔鱼育苗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大平二号蚯蚓含有仔鱼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可以作为鲟鱼育苗的开口饵料。

    从生长状况看用红线虫当鲟鱼仔鱼开口饵料效果比喂大平二号蚯蚓略好。这可能是蚯蚓的个体相对较大,皮肤肌肉囊厚、不便于粉碎,摄食率或消化吸收率相对较低造成的。

    在蚯蚓作为鲟鱼仔鱼前期的饵料方面,可做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一是为提高蚯蚓作为饵料的摄食率和消化率,可以利用高速小型粉粹机把蚯蚓饵料粉碎得粒度再小一点;二是为补充蚯蚓营养或蛋白的不足,可以搭配部分微粒子全价配合饲料投喂仔鱼。

    参考文献:

    [1] 陈曾龙,罗相忠.世界鲟形目主要种类生物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18(3):238-242

    [2] 石振广,董双林,王云山,李文龙.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58-62

    [3] 王玉堂.鲟鱼的人工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1999,(4):14-18

    [4] 谢忠明,孙大江,王京树,等.鲟鱼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96-58

    [5] 肖慧,林小涛,梁旭方.鲟鱼人工养殖技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6] 曲秋芝,马国军,孙大江.鲟鱼类及我国对鲟鱼类研究的发展概况[J].水产学杂志,1996,9

    [7] Song Suxiang, Liu Hongbai, Sun Dajiang et al. The asphyxiation point and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Amur sturgeon,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C].The Fourth Asian Fisheries Forum,1997, 369- 373. Beijing:China Ocean Press

    [8] 陈永胜,姚维志,谢大敬.不同养殖密度下鲟鱼生长规律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4(5):43-44

    [9] 刘革利,李林春.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10] 石振广,王云山,李文龙,等.我国鲟类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4):317-323

    [11] Saeed Keyvanshokooh,Mohammad Reza Kalbassi,Saman Hosseinkhani,Behrouz Vaziri.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of male and female Persian sturgeon(Acipenser persicus) gonads[J].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2009,1:361–368

    [12] 高欣,安瑞永,李同庆.鲟鱼专用配合饵料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08(7):53-55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