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食品产业年度“据”献
徐兴利+黄家伟
春节期间的食品消费一直是我国食品消费中的重要一环,休闲食品消费、饮料消费、生鲜产品消费等多种消费在春节期间均有所增长。
葡萄酒和白酒是线上酒类销售最主要的两个品类,网购已经成为年轻人购买葡萄酒的主要途径。
2016年上半年线上白酒不同香型销售金额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其他香型。
有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第3季度,休闲零食销售额连年占据食品行业各品类销售总额超过30%的比重。
我国拥有8300万平方米的冷库容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16平方米,约为美国的1/4。
带有健康概念的食品也受到大部分消费者青睐,含有“无添加”、“有机”、“纯天然”等关键词的食品销量增长速度较快。
2016年食药监总局发布42期风险提示或消费提示,涵盖30余类重点食品品种、节令食品以及野菜、野生毒蘑菇等。
截至2016年10月底,食药监总局共完成91.5万批次抽样检验并公布抽检结果,样品合格率为97.5%。
年味儿尚未散去,人们或许还沉浸在与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的温馨中,2017年的食品产业发展已经在路上。回顾2016年的食品产业,与一个相对新鲜的词汇“大数据”紧密结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大数据”也深入人心。食品企业、食品电商、食品监管部门都在多方面对接“大数据”,数据带给食品产业的不是单调的数字,更是人们食品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的变化,抓住这些数据,食品产业也将抓住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将通过对2016年食品产业相关数据的剖析,探索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商务数据看食品消费
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1月食品销售同比增长14.5%;2月同比增长10%;3月同比增长9.2%;4月同比增长9.3%;5月同比增长9.6%;6月同比增长10.3%;7月同比增长10.1%;8月同比增長9.6%;9月同比增长10.2%;10月同比增长10.3%;11月同比增长10.5%。
2016年1月饮料销售同比增长13.7%;2月同比增长8.5%;3月同比增长8.2%;4月同比增长8.6%;5月同比增长8.9%;6月同比增长8.9%;7月同比增长8.3%;8月同比增长8%;9月同比增长8.6%;10月同比增长8.8%;11月同比增长8.5%。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食品饮料销售在2016年1月的增幅较大,而2016年春节是2月8日,消费者在临近春节的1月份食品饮料消费大幅增加。春节期间的食品消费一直是我国食品消费中的重要一环,休闲食品消费、饮料消费、生鲜产品消费等多种消费在春节期间均有所增长。
而我国酒类消费则与行业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变化紧紧相连。商务部商业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1月酒类销售同比增长29.1%;2月同比增长24.6%;3月同比增长22.8%;4月同比增长48.33%;5月同比增长81.47%;6月同比增长3.49%;7月同比增长2.7%;8月同比增长6.66%;9月同比增长0.81%;10月同比增长-0.51%;11月同比增长93.64%。
线上看“酒”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酒类销售并不十分稳定,11月同比增长93.64%与10月同比增长-0.51%形成一定落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酒类消费的变化。另有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我国酒水产量增速分别为:9%、10%、3%、3%、-2%。产量增速的放缓也反映了我国酒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和白酒市场的低迷截然相反的是葡萄酒市场的风生水起。随着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在酒类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手天猫发布的《天猫全球酒水消费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葡萄酒和白酒是线上酒类销售最主要的两个品类,网购已经成为年轻人购买葡萄酒的主要途径,线上酒水的消费人群逐渐年轻化,“20岁+”消费人群在酒水领域消费呈现消费升级的特征。
《报告》显示,18-22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2013-2015年的销售金额增速超过其他年龄段消费者。在线上消费群体来看,年轻消费群体比例将继续提高。另一方面,线上已经成为我国进口葡萄酒消费者重要的知识获取和购买渠道,62%的进口葡萄酒消费者经常在线上看酒类资讯,47%进口葡萄酒消费者在线上购买葡萄酒。
据了解,2016年6-9月,全国37个城市已经和预计举办的葡萄酒活动超过150场,由此可见葡萄酒消费已经占据我国酒类消费的部分江山。从饮用葡萄酒的今昔对比,也会发现有趣的变化。过去饮用葡萄酒,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商务需求,现在则加入了更多的个人需求;过去饮用葡萄酒是一种身份象征,现在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过去饮用葡萄酒多在节日聚会、商务宴请等场合,现在则出现在日常餐桌上。
有数据显示,线上酒类销售品类按销售量依次为:白酒、葡萄酒、啤酒和洋酒,其中白酒市场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浓香型白酒,其次是酱香型和清香型白酒。2016年上半年线上白酒不同香型销售金额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其他香型。
小零食大经济 “爆款”效应助发展
除了酒类销售,休闲食品也是线上食品销售的一大来源。有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第3季度,休闲零食销售额连年占据食品行业各品类销售总额超过30%的比重,而且线上休闲零食成交人数已达200万。休闲零食中的热销品类也在随着消费者饮食习惯日益健康化不断变化,从蜜饯果干到坚果炒货,再到饼干糕点。
有数据显示,23-35岁消费人群是休闲零食主要消费群体,19-28岁消费群体休闲零食销售占比不断提升,其中糖果巧克力备受23-28岁年轻消费群体喜爱。从消费趋势来看,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占比较高,但有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三四线城市增长空间较大。
另一方面,进口休闲食品也成为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有力竞争者,2013-2014年,休闲零食坚果品牌前10位仅有3个进口品牌,2015年已达到7个。
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中国将成为最大进口食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增长相对较快,2012-2015年平均年增长率超过80%。有业内人士表示,休闲零食增长因素主要是:旺季刺激销售,拉动全年增长。休闲零食受季节和节日影响,年后进入淡季,9-10月进入旺季。另一方面,受供应链因素影响,巧克力等产品夏季易融化,不宜存储运输。另外,从购买人群来看,进口休闲零食女性购买占比超过2/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虽然泛90后女性单笔购买金额并未大幅上涨,但购买次数逐年增加,成为2014年线上进口休闲食品购买频次最高的消费群体。
除此之外,随着“爆款”效应的出现,休闲食品中也时不时出现爆款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爆款休闲食品具有产品周期性,爆款休闲食品首先要经历初期培育阶段,这一时期并未被市场充分发觉。早期阶段被部分敏感人群接受,之后转入爆发期,销售呈指数增长。进入成熟期后增长放缓,因其良好品质并未停止增长。
生鲜电商潜力可观 保质问题亟待解决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产品在2016年也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其中生鲜电商是其中的亮点。
生鲜电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生鲜产品的保质问题则是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国际冷库协会的数据,我国拥有8300万平方米的冷库容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16平方米,约为美国的1/4。根据《2015年度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分析报告》中的统计,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和41%,而欧美国家冷链流通率超过95%。根据相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在增长速度上,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6%、31%和23%,果蔬的增长明显更快。
以上数据一方面表明我国食品冷链流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将吸引资本前来投资。
食品消费的健康化趋势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健康营养成为消费者进行食品消费时的重要参考条件。
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食品消费调查显示,82%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健康的食品。约有77%的消费者表示更加信任食品生产过程透明的企业(全球指数为73%);70%的受访者更愿意光顾能够提供更多食品选择、满足特殊饮食需求的商店(全球指数为57%)。约有77%的消费者表示更加信任食品生产过程透明的企业(全球指数为73%);70%的受访者更愿意光顾能够提供更多食品选择、满足特殊饮食需求的商店(全球指数为57%)。
不仅如此,带有健康概念的食品也受到大部分消费者青睐,含有“无添加”、“有机”、“纯天然”等关键词的食品销量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保健食品異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增长最迅猛的品类之一。有数据显示,保健食品中的酵素类产品2015年前三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13倍。
数据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食品安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这些年,党和政府下了很大气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须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要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由此不难看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大数据和食品安全结合产生“化学反应”,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及时、准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国家食药监总局建立健全了60个信息发布栏目、5个互动栏目, 2014年网站访问人次超过1.3亿,比2013年增长了66%。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局网站共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373条。其中: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动态类信息1693条,占31.5%;公告通告类信息865条,占16.1% ;行政许可类信息1503条,占27.9%;法规文件类信息210条,占3.9%;专栏及综合管理类信息1020条,占19.0%;人事类信息41条,占0.8%;征求意见类信息41条,占0.8%。截至2014年12月31日,总局网站共计主动公开基础数据库48个,数据量为186.1万条;进度查询数据库7个,数据量为95.4万余条;英文版数据库7个,数据量为21.4万余条。共召开新闻发布会12次、新闻通气会2次、网络在线访谈2次,发布总局网站动态消息112条、官方微博信息242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局网站共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573条。其中: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动态类信息1903条,占29.0%;公告通告类信息3044条,占46.3% ;行政许可类信息752条,占11.4%;法规文件类信息202条,占3.1%;专栏及综合管理类信息585条,占8.9%;人事类信息42条,占0.6%;征求意见类信息45条,占0.7%。2015年,网站访问人次已达1.46亿人次,页面浏览量达30.1亿页。网站已建立60个信息发布栏目、4个互动栏目、54个基础数据库(总计数据196万条)、7个进度查询数据库(总计数据103万条)、11个网上受理事项,1个英文版子站、1个行政许可服务子站。
2015年,食药监总局公布了42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涉及24大类食品的10.9万批次样品。转载各省级局发布的监督抽检结果1200余期。2016年食药监总局发布42期风险提示或消费提示,涵盖30余类重点食品品种、节令食品以及野菜、野生毒蘑菇等。针对前三季度的热点焦点问题,共编制了15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相关信息的发布渠道得以拓展,数据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网站建设与移动客户端(APP)建设也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助力。
“数”说食品安全
2016年年底,我国食品安全建设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2016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作了《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反馈报告》,报告指出,卫生计生委已牵头完成近5000项食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并会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农业部等部门发布92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计划2016年底前再发布130余项标准,届时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
据了解,国家食药监总局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3264家监管机构和782家检测机构的监督抽检体系,建立覆盖2916个县(区)食用农产品抽检数据直报系统。截至2016年10月底,共完成91.5萬批次抽样检验并公布抽检结果,样品合格率为97.5%。
2017年1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及要求》,抽检计划涵盖33大类食品、132个食品品种、203个食品细类,共抽检127.59万批次。食药监总局本级抽检3.14万批次,其中计划性抽检2.7万批次,专项抽检0.44万批次;省级局抽检47.95万批次。其中总局专项转移支付21.2万批次,各省级局匹配26.75万批次;市、县级局对食用农产品抽检76.5万批次。
随着抽检系统的日益完善,问题食品藏身之处也就越来越少。一次次抽检,曝光的是问题食品,保障的是食品安全,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2016年前三季度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537万家次,发现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主体43.6万家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50.1万个,完成整改生产经营主体51万家次,查处案件10.6万件,货值金额约2.5亿元,罚款约9.6亿元。前三季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受理食品投诉举报41.2万件,同比增长44.1%。立案1.6万件,结案1.4万件,移交司法机关506件。
每个精准数据的背后,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坚实脚印。食品消费数据为各子行业提供准确的信息,为行业发展勾画未来的蓝图;食品安全监管数据让社会各界看到透明的食品安全现状,让食品监管部门、食品企业意识到食品安全建设任重道远,为今后的食品安全建设奠定基础。
春节期间的食品消费一直是我国食品消费中的重要一环,休闲食品消费、饮料消费、生鲜产品消费等多种消费在春节期间均有所增长。
葡萄酒和白酒是线上酒类销售最主要的两个品类,网购已经成为年轻人购买葡萄酒的主要途径。
2016年上半年线上白酒不同香型销售金额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其他香型。
有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第3季度,休闲零食销售额连年占据食品行业各品类销售总额超过30%的比重。
我国拥有8300万平方米的冷库容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16平方米,约为美国的1/4。
带有健康概念的食品也受到大部分消费者青睐,含有“无添加”、“有机”、“纯天然”等关键词的食品销量增长速度较快。
2016年食药监总局发布42期风险提示或消费提示,涵盖30余类重点食品品种、节令食品以及野菜、野生毒蘑菇等。
截至2016年10月底,食药监总局共完成91.5万批次抽样检验并公布抽检结果,样品合格率为97.5%。
年味儿尚未散去,人们或许还沉浸在与家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的温馨中,2017年的食品产业发展已经在路上。回顾2016年的食品产业,与一个相对新鲜的词汇“大数据”紧密结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大数据”也深入人心。食品企业、食品电商、食品监管部门都在多方面对接“大数据”,数据带给食品产业的不是单调的数字,更是人们食品消费习惯、消费观念的变化,抓住这些数据,食品产业也将抓住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将通过对2016年食品产业相关数据的剖析,探索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商务数据看食品消费
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1月食品销售同比增长14.5%;2月同比增长10%;3月同比增长9.2%;4月同比增长9.3%;5月同比增长9.6%;6月同比增长10.3%;7月同比增长10.1%;8月同比增長9.6%;9月同比增长10.2%;10月同比增长10.3%;11月同比增长10.5%。
2016年1月饮料销售同比增长13.7%;2月同比增长8.5%;3月同比增长8.2%;4月同比增长8.6%;5月同比增长8.9%;6月同比增长8.9%;7月同比增长8.3%;8月同比增长8%;9月同比增长8.6%;10月同比增长8.8%;11月同比增长8.5%。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食品饮料销售在2016年1月的增幅较大,而2016年春节是2月8日,消费者在临近春节的1月份食品饮料消费大幅增加。春节期间的食品消费一直是我国食品消费中的重要一环,休闲食品消费、饮料消费、生鲜产品消费等多种消费在春节期间均有所增长。
而我国酒类消费则与行业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变化紧紧相连。商务部商业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1月酒类销售同比增长29.1%;2月同比增长24.6%;3月同比增长22.8%;4月同比增长48.33%;5月同比增长81.47%;6月同比增长3.49%;7月同比增长2.7%;8月同比增长6.66%;9月同比增长0.81%;10月同比增长-0.51%;11月同比增长93.64%。
线上看“酒”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酒类销售并不十分稳定,11月同比增长93.64%与10月同比增长-0.51%形成一定落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酒类消费的变化。另有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我国酒水产量增速分别为:9%、10%、3%、3%、-2%。产量增速的放缓也反映了我国酒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和白酒市场的低迷截然相反的是葡萄酒市场的风生水起。随着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在酒类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手天猫发布的《天猫全球酒水消费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葡萄酒和白酒是线上酒类销售最主要的两个品类,网购已经成为年轻人购买葡萄酒的主要途径,线上酒水的消费人群逐渐年轻化,“20岁+”消费人群在酒水领域消费呈现消费升级的特征。
《报告》显示,18-22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2013-2015年的销售金额增速超过其他年龄段消费者。在线上消费群体来看,年轻消费群体比例将继续提高。另一方面,线上已经成为我国进口葡萄酒消费者重要的知识获取和购买渠道,62%的进口葡萄酒消费者经常在线上看酒类资讯,47%进口葡萄酒消费者在线上购买葡萄酒。
据了解,2016年6-9月,全国37个城市已经和预计举办的葡萄酒活动超过150场,由此可见葡萄酒消费已经占据我国酒类消费的部分江山。从饮用葡萄酒的今昔对比,也会发现有趣的变化。过去饮用葡萄酒,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商务需求,现在则加入了更多的个人需求;过去饮用葡萄酒是一种身份象征,现在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过去饮用葡萄酒多在节日聚会、商务宴请等场合,现在则出现在日常餐桌上。
有数据显示,线上酒类销售品类按销售量依次为:白酒、葡萄酒、啤酒和洋酒,其中白酒市场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浓香型白酒,其次是酱香型和清香型白酒。2016年上半年线上白酒不同香型销售金额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其他香型。
小零食大经济 “爆款”效应助发展
除了酒类销售,休闲食品也是线上食品销售的一大来源。有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第3季度,休闲零食销售额连年占据食品行业各品类销售总额超过30%的比重,而且线上休闲零食成交人数已达200万。休闲零食中的热销品类也在随着消费者饮食习惯日益健康化不断变化,从蜜饯果干到坚果炒货,再到饼干糕点。
有数据显示,23-35岁消费人群是休闲零食主要消费群体,19-28岁消费群体休闲零食销售占比不断提升,其中糖果巧克力备受23-28岁年轻消费群体喜爱。从消费趋势来看,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占比较高,但有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三四线城市增长空间较大。
另一方面,进口休闲食品也成为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有力竞争者,2013-2014年,休闲零食坚果品牌前10位仅有3个进口品牌,2015年已达到7个。
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中国将成为最大进口食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增长相对较快,2012-2015年平均年增长率超过80%。有业内人士表示,休闲零食增长因素主要是:旺季刺激销售,拉动全年增长。休闲零食受季节和节日影响,年后进入淡季,9-10月进入旺季。另一方面,受供应链因素影响,巧克力等产品夏季易融化,不宜存储运输。另外,从购买人群来看,进口休闲零食女性购买占比超过2/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虽然泛90后女性单笔购买金额并未大幅上涨,但购买次数逐年增加,成为2014年线上进口休闲食品购买频次最高的消费群体。
除此之外,随着“爆款”效应的出现,休闲食品中也时不时出现爆款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爆款休闲食品具有产品周期性,爆款休闲食品首先要经历初期培育阶段,这一时期并未被市场充分发觉。早期阶段被部分敏感人群接受,之后转入爆发期,销售呈指数增长。进入成熟期后增长放缓,因其良好品质并未停止增长。
生鲜电商潜力可观 保质问题亟待解决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产品在2016年也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其中生鲜电商是其中的亮点。
生鲜电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生鲜产品的保质问题则是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国际冷库协会的数据,我国拥有8300万平方米的冷库容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16平方米,约为美国的1/4。根据《2015年度中国制冷行业发展分析报告》中的统计,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和41%,而欧美国家冷链流通率超过95%。根据相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在增长速度上,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6%、31%和23%,果蔬的增长明显更快。
以上数据一方面表明我国食品冷链流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将吸引资本前来投资。
食品消费的健康化趋势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健康营养成为消费者进行食品消费时的重要参考条件。
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食品消费调查显示,82%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健康的食品。约有77%的消费者表示更加信任食品生产过程透明的企业(全球指数为73%);70%的受访者更愿意光顾能够提供更多食品选择、满足特殊饮食需求的商店(全球指数为57%)。约有77%的消费者表示更加信任食品生产过程透明的企业(全球指数为73%);70%的受访者更愿意光顾能够提供更多食品选择、满足特殊饮食需求的商店(全球指数为57%)。
不仅如此,带有健康概念的食品也受到大部分消费者青睐,含有“无添加”、“有机”、“纯天然”等关键词的食品销量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保健食品異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增长最迅猛的品类之一。有数据显示,保健食品中的酵素类产品2015年前三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13倍。
数据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食品安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这些年,党和政府下了很大气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须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要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
由此不难看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大数据和食品安全结合产生“化学反应”,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及时、准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国家食药监总局建立健全了60个信息发布栏目、5个互动栏目, 2014年网站访问人次超过1.3亿,比2013年增长了66%。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局网站共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373条。其中: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动态类信息1693条,占31.5%;公告通告类信息865条,占16.1% ;行政许可类信息1503条,占27.9%;法规文件类信息210条,占3.9%;专栏及综合管理类信息1020条,占19.0%;人事类信息41条,占0.8%;征求意见类信息41条,占0.8%。截至2014年12月31日,总局网站共计主动公开基础数据库48个,数据量为186.1万条;进度查询数据库7个,数据量为95.4万余条;英文版数据库7个,数据量为21.4万余条。共召开新闻发布会12次、新闻通气会2次、网络在线访谈2次,发布总局网站动态消息112条、官方微博信息242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总局网站共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573条。其中: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动态类信息1903条,占29.0%;公告通告类信息3044条,占46.3% ;行政许可类信息752条,占11.4%;法规文件类信息202条,占3.1%;专栏及综合管理类信息585条,占8.9%;人事类信息42条,占0.6%;征求意见类信息45条,占0.7%。2015年,网站访问人次已达1.46亿人次,页面浏览量达30.1亿页。网站已建立60个信息发布栏目、4个互动栏目、54个基础数据库(总计数据196万条)、7个进度查询数据库(总计数据103万条)、11个网上受理事项,1个英文版子站、1个行政许可服务子站。
2015年,食药监总局公布了42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涉及24大类食品的10.9万批次样品。转载各省级局发布的监督抽检结果1200余期。2016年食药监总局发布42期风险提示或消费提示,涵盖30余类重点食品品种、节令食品以及野菜、野生毒蘑菇等。针对前三季度的热点焦点问题,共编制了15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相关信息的发布渠道得以拓展,数据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网站建设与移动客户端(APP)建设也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助力。
“数”说食品安全
2016年年底,我国食品安全建设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2016年12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作了《国务院关于研究处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反馈报告》,报告指出,卫生计生委已牵头完成近5000项食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并会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农业部等部门发布92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计划2016年底前再发布130余项标准,届时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
据了解,国家食药监总局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3264家监管机构和782家检测机构的监督抽检体系,建立覆盖2916个县(区)食用农产品抽检数据直报系统。截至2016年10月底,共完成91.5萬批次抽样检验并公布抽检结果,样品合格率为97.5%。
2017年1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及要求》,抽检计划涵盖33大类食品、132个食品品种、203个食品细类,共抽检127.59万批次。食药监总局本级抽检3.14万批次,其中计划性抽检2.7万批次,专项抽检0.44万批次;省级局抽检47.95万批次。其中总局专项转移支付21.2万批次,各省级局匹配26.75万批次;市、县级局对食用农产品抽检76.5万批次。
随着抽检系统的日益完善,问题食品藏身之处也就越来越少。一次次抽检,曝光的是问题食品,保障的是食品安全,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2016年前三季度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537万家次,发现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主体43.6万家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50.1万个,完成整改生产经营主体51万家次,查处案件10.6万件,货值金额约2.5亿元,罚款约9.6亿元。前三季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受理食品投诉举报41.2万件,同比增长44.1%。立案1.6万件,结案1.4万件,移交司法机关506件。
每个精准数据的背后,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坚实脚印。食品消费数据为各子行业提供准确的信息,为行业发展勾画未来的蓝图;食品安全监管数据让社会各界看到透明的食品安全现状,让食品监管部门、食品企业意识到食品安全建设任重道远,为今后的食品安全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