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与圣人
【摘 要】 中西文化本身是两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的政治体制与民族观念,在这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中,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不同的价值观念的聚焦开始,那焦点就是儒家文化和基督教。从现代大众传媒中,特别是电影中,可以更加直观的来对比,孔子和耶稣俩人所代表着的文化观念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关键词】 孔子 耶稣 儒家文化 基督教
一、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的孔子与耶稣
孔子和耶稣在中西方社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或者宗教偶像来被顶礼膜拜,同时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东西方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被改造和重新诠释。俩人所创立的儒学和基督教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全世界的文化印记与宗教组织。而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这一百年间,技术与科学的飞跃发展所带给古老文化与宗教的既是巨大的冲击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电影电视作为这一百年所出现的新兴传播媒介,将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全世界,速度的加快也让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将进一步加强。当曾经的书简变成可视可听的画面,文化的传播就如同病毒一般迅速占领人类的意识。流行文化更迭如同潮水,但是古老的文化基石则像礁石一般,顽固的立足于思想之海中。孔子和耶稣就是这人类精神领域中的礁石,在这个流行文化不断易变的时代,虽然会被渗透,也可能被反对被亵渎,但永远无法被摧毁。
于是,我们就在电视或电影荧幕前,不断看到这两位先贤的身影,他们分别代表着过去时代的精神高峰,同时又寄托着当下人的心理投射。两人身上所代表着的既是中西方普世价值精神的不同,也是中西方民族性格与环境所赋予的文化基因的差异。当我们去研究这两个人形象在影视作品上的不同时,也是在对中西方本身文化差异的分析。更是对我们自身民族性的重新认知。
二、电影作品中的耶稣与孔子形象差异
1、世俗的贤者与宗教的圣人
从两千多年年的中华帝国到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何时,孔子代表的都是世俗文化的一种符号,他从未被冠之以神明地位,各个朝代对孔子的封号都是“王”“公”或是“先师”,他代表着的更多的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对民族命运和个人发展的关注,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本身就是现世的,是对世俗秩序的和个人发展的关注。《论语》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正是他关注世俗,关注人本身发展的一种体现,而对于宗教鬼神则是“子不语怪力乱神”[3]
在电影作品中,孔子所代表的也正是一种文化精神。费穆的《孔夫子》所构建出的是一个在乱世之中坚持自己立身之道坚定践行自身理想的孔子形象,在乱世中贯彻自己“仁爱”理想,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通过展现孔子广收弟子,以仁爱、礼义、忠孝、廉耻为立身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行事准则来呼唤国民的民族意识,又通过孔子在乱世之中,坚持不懈的力陈政见,希望尽一己之力可以救世这样的积极态度来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
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孔夫子》和其中孔子的人物形象,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图腾,是战乱时期中对爱国主义、救国图存的呼唤,也是对世俗世界的关怀和现世人生的道德标杆。
孔子所代表的是极具中华民族民族性的一种关注世俗生活和现世世界的普世价值,是以道德精神为载体的价值观念。而当我们转向西方,欧罗巴大地上的则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与信仰力量的支撑。
基督耶稣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宗教本身对于西方世界的地位更是极为重要的,基督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更是联合起欧洲诸国的共同信仰和文化图腾。虽然经历了东西教会的分裂和新教改革,以及无数次的教派分裂,信仰上帝和耶稣都是基督教的永恒主题。耶稣所代表着的献身精神、救赎和感恩,以及坚定的信仰则是西方世界的共同精神主题。不同于孔子匡扶现世的现实主义追求,耶稣所代表的则是拯救人的灵魂,为世人的精神世界尋求救赎。当然这是建立在基督教教义下中人生来带有原罪这样的一个先决条件和基本价值要求下的。《圣经》中不仅仅表现了耶稣他作为上帝之子与生俱来的神性和诸如死而复生,以神力救人性命这样的神迹,他所具备的不仅仅是宗教上的神性,在一些层面上同孔子一样也是具备世俗化哲人式的人性。“背弃父亲的,形同渎圣;激怒母亲的,已为上主所诅咒[4]”“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5]宗教信仰本身也含有着道德教导的义务,在这里耶稣所行使的和孔子一样,是人性的教化,不过这道德教化是在坚定的信仰基础上的。于是基督耶稣就有了“尽心尽力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这样两重的意义。
电影作品中,关于基督耶稣的形象则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督的符号化象征。像《超人》、《黑客帝国》这样的,主人翁作为一个救世主符号代表了基督对人间带来的救赎。另一种则是表现耶稣形象的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万世巨星》,这些电影则是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段,去结构传统的圣经故事中的耶稣形象,赋予耶稣更多的人性,《基督最后的诱惑》就极其大胆的把耶稣内心的不坚定,懦弱踟蹰表现出来,他不再是一个凡人中的神,而是一个拥有神力的凡人。但其本质依然是宗教神秘主义下的人性,也是宗教体系下的人文关怀。
2、集体主义里的哲人导师和个人英雄主义下的救世主
孔子和耶稣所代表的社会符号既是中西社会本身所提倡的普世价值的代表。这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必然产物。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强调礼制和德政,这本身就是站在国家的基础上对君主治国的要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7]孔子的道德与政治理念是服务于国家和集体的,孔子本身作为偶像被崇拜也是源于他的儒家学说对于国家的作用,农耕社会下的集体劳动为基础的中华文明,集体主义就是奠定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基础。也正是集体主义让中华文明可以以一个独立的整体,在漫长的两千年中不断扩张,经历无数次分裂但无法被彻底抹灭。
从电影作品中看,费穆的《孔夫子》或是胡玫导演的《孔子》两部电影都是聚焦于孔子作为个体的形象上的,但其背后的主题意蕴则是涵盖民族与国家的。《孔夫子》是在强调民族性和爱国主义,在战争年代下的救国图存意识,《孔子》则是在新时代国际化中以更具有人性化,“普通人”式的孔子形象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去表现孔子个人的人生历程,他的个人形象,但是这些作品在主题上则都是站在民族与国家的立场上,传达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特色。
较之以中央帝国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西方松散的城邦政治环境和海洋文明精神则崇尚着个人英雄主义。从早于基督教时代的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的史诗就是英雄的史诗,是个人的英雄壮举对世界的改变,贫瘠的半岛给于他们的不仅仅是农作物的稀缺,还有对外扩张的野心和冒险精神,也只有崇尚探索的土地上才会孕育出这般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这也构成了基督耶稣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当我们去看关于孔子的人生经历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郁郁而终不被认可的人。而当我们看耶稣的故事时,他或许也是一个被排挤的人,但他被赋予的身份则是上帝的儿子,他所完成的事业是拯救全人类,他用自己的血完成了对人类的救赎,这和孔子就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儒学被国家和大众接受孔子方才封圣,耶稣则是以其力量改变了人类,他生来就是伟大的。“耶稣基督的启示,就是神赐给他,叫他将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众仆人。他就差遣使者,晓谕他的仆人约翰。”[8]不论基督教的教义在历史过程中是如何分化庞杂分解出各式各样的对上帝,对圣灵和圣子的解释,基督耶稣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类似于古典英雄史诗的故事。处女生子,死而复生后前往天国,镇压叛乱的天使,最终主导世界末日的审判这些皆是他的功业,信仰上帝和他成为了信徒们的救赎之路。
基督式的人物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比比皆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是这样人物的共同主题,《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黑暗骑士》在人物叙述上都是以这样的模式来表现一个现代的救世主,他们也都是凭借着一人之力,拯救世人于危难之中。表现耶稣形象的电影则偏重于他面对世间苦难时的抉择,更加突显出耶稣作为人的一面。《基督最后的诱惑》中他命令犹大去向罗马人告发自己,以此来实现上帝给于他的预兆,并在那个最著名的场景中,最后的晚餐上预言了自己的命运,面对撒旦伪装成的天使加百利他拒绝了走下十字架的平凡生活。这样的救世主或许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亵渎的,但对观众来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他在困难的抉择自己的命运,最终选择了用死亡救赎万民,这样的英雄才真正有血有肉。
3、民族的哲人和世界的圣人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朝成为统治者的“国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数次发展变化,每一次变化,儒学中的民族性都在加强,这样的变化则是在每一次的中央集权加固之下的,儒学成为了维护中央帝国统治者正统性的工具,当秦汉时代过去,中原王朝的正统观念形成后,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北方蒙古人的入侵,满族的清帝国,都要依靠着儒家学说的理论正统性维持统治,不论他们在实际上是实行哪一种统治模式。东亚的其他国家作为朝贡国也必然要接受儒家学说,成为一个中华帝国的翻版。孔子所代表着的,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符号,他也被局限在了民族化的思想之中。
五四运动中被批判的孔子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孔子再到改革开放后慢慢被搀扶起来的孔子,这让在不同历史时期去表现的孔子有了巨大的差异,费穆的《孔夫子》表现的中华民族的爱国和救亡精神还依然是符合孔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孔子代表的也依然是民族的,再到胡玫的《孔子》,当我们想要去让世界了解孔子,了解中华文化中站在最顶尖的文化符号时,我们自己已经难以去理解孔子了。如果说过去的孔子形象还是中国的,那么现在的孔子形象则是网络时代大众文化意淫的产物了,《孔子》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是一种娱乐精神,而非文化精神,当《孔夫子》在无数次批判“乱臣贼子”时,《孔子》则更像是“孔子情感故事秘闻录”。文化内涵和民族性开始被填充成娱乐精神和市场收益,最可怕的是國外的一些表现中国的电影作品在文化内涵上甚至超过中国的作品。我们可能首先要完成的是读懂孔子的儒学再去完成对孔子为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宣传。
耶稣则是在更早完成了“国际化”,从犹太教的分离开来的基督教借助从被镇压到被接受,再到借助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将整个欧洲的精神世界牢牢的握在手中,而后基督教甚至推动了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将基督教的教堂建立在了每一个大洲,欧洲本身的纷乱的形势让基督教从早期的顺从和忍让变成了更具有侵略性的宗教精神,在天主的名义下,殖民者们开始了残酷的侵略战争和奴隶贸易,如果说孔子的儒学是被发展改变成统治者的车辕,那么耶稣的基督教则变成了殖民者手中的刀剑。同时基督教内部的矛盾也一直存在,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斗争,路德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随着基督教教义的不同解读,基督的形象也在被不断的解构,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上帝已死”不再是尼采的梦呓。神秘主义成了娱乐与市场化的解构,基督耶稣的形象不再是表现的禁忌,他也踏入了娱乐和市场化的潮流中。
最典型的就是《基督最后的诱惑》,电影本身的叙述就是对圣经故事的解构和再创作,耶稣不再大义凛然的接受命运,一边是平凡生活的诱惑,一边是上帝给他的牺牲的启示,生和死被摆在他的面前,他人性的软弱则令他踟蹰不前。而犹大和彼得则完全和圣经记叙的逆反,犹大成为了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交给他的任务也是最残酷的,让他去告发耶稣,以此完成上帝给于耶稣的启示,而彼得则成了一个欺世盗名之人,他以耶稣之名迁移了教会,并成为了第一位教皇。2012年版的《万世巨星》音乐剧则加入了大量的流行元素,开场耶稣被捕后身穿橙色囚服,有流行文化象征;剧中多处可见现代电子设备;《希律王之歌》响起时,耶稣坐在嘉宾席上,大屏幕显示“耶稣是骗子还是弥赛亚”的“观众投票结果”;关注“十二门徒”这样的常用于社交网站话题的字样出现在大屏幕上等等,这些细节让观众倍感有趣,活跃了现场气氛,也打造了一个时尚的耶稣形象。耶稣所象征的从一个宗教符号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造成这样情况的是大众的认知,娱乐大潮下的大众文化将所有可解构的解构。
三、结语
从孔子与耶稣的影视形象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方文化底蕴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是中西方历史地理的差异。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央帝国与封建邦国的差异,世俗道德主导与宗教信仰主导的差异。而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和时代背景又将这样的差异拉大或缩小,孔子和耶稣所代表着的符号,所被寄予的思想也在不断被添加进新的元素,当近代工业化如火如荼的进行,现代信息化高速发展,这种文化的内涵又被添进了新的血液,高速的信息流也拉近了中西文化的距离,我们从电影电视中了解了他们,他们也从中知晓了我们。
当意识到这种差异时,我们才可以重新去看待我们的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有意识的保护他,让他不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如今,我们最缺乏的也正是對传统文化的再度理解,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但如果要将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真正的国际化,真正的成为一种贯通世界的普世价值,我们所要做的还很多,毕竟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甚解其中奥妙,又怎么教授他人。去保护和传达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正是在保存我们自身的文化特殊性,让我们自己不至于迷失在这变革的时代之中。
【注 释】
[1] 《论语·学而》
[2] 《论语·为政》
[3] 《论语·述而》
[4] 《旧约·德训篇》
[5] 《箴言》
[6] 《论语·为政》
[7] 《论语·八佾》
[8] 《圣经·启示录》
【参考文献】
[1]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
[2] 《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
[3] 《论语·述而》[M]北京:中华书局
[4] 《旧约·德训篇》[M]北京:中华书局
[5] 《箴言》[M]北京:中华书局
[6] 《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
[7] 《论语·八佾》[M]北京:中华书局
[8] 《圣经·启示录》[M]北京:中华书局
[9] 陈墨.费穆电影论[J].当代电影.1997.9.15
[10] 金圣华.父亲与电影《孔夫子》;记影片的缘起、摄制、失落与重见天日.中国演员[J].2009年第3期
[11] 黄磊.1970年代以来“耶稣电影”的后现代创作[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杨冰鑫(1994—),男,汉族,籍贯:山东菏泽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