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颜世祥 苏杰
摘 要 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快,加上国家农机惠农政策的引导,一些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其中最具活力、最有前景、广大农民最愿意参与、最受欢迎的经营形式是农机合作社。但在其建设中也存在“发展慢”和“成长不良”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农机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吉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农机合作社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农机合作社建设 问题 建议 对策
1 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机合作社是农机户或农户联合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经营体。在其建设和发展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更有困难和问题。
1.1 农机合作社发展慢问题
1.1.1 “土地”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阻碍”
一方面表现为农民惜地,流转土地要价偏高。我省总体经济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完全,导致了农民不想流转、不敢流转土地的局面产生。另一方面,合作社担心合同不能如期履行、到期合同不能及时续签等问题存在,合作社在基础设施上不敢投入,导致田地整理、土壤改良、职业农民培训等问题得不到解决。
1.1.2 “实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考验”
合作社流转集中土地,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机具购置、生产资料采购,人员杂费支出等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融资渠道,很难建立和发展起来。
1.1.3 “劳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困扰”
目前现代农机装备及农业技术,急需要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化劳动力——职业农民,实际情况是这方面人才非常稀缺,急待培训培养。东北的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劳动力短缺,农闲时没有多少农活可干,合作社要想发展,必须找到合理途径和方法,调节用工的大体平衡,用相应的待遇聚拢一些人,最主要是开发一些不受季节影响的项目,如秸秆加工和转换等项目,让农闲季节的人们有活干,进一步聚拢职业农民,解决困扰合作社发展劳动力短缺这一难题。
1.1.4 “新机械、新技术”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苦恼”
现有农机推广队伍实力不强。当前农机推广人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从主观上讲,由于受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影响,有专业素质、爱岗敬业的老同志逐渐年龄老化、技能退化、敬业弱化等待退出舞台;新生的专业技能人员受编制限制很难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原有在岗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导致了推广工作在人员上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从客观上看,还存在推广经费和推广装备严重受限问题。
农民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还很有限。当前我省农村的主要的经营形式还是农户的分散经营,很多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的老人和妇女进行,这部分群体文化水平低,观念保守,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水平能力有限,只有看到了实际效果才去接受,这些因素制约了新的适用的农机技术的推广。
农机合作社承载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运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合作社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自身发展建设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自身的角色定位还没有清晰,自身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农机合作社成长发展运营不良问题
(1)农业机械配套不科学。有些合作社贪多顾全,不分主次,盲目购置,浪费了资金,造成所购机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有效为社会提供服务,机具闲置,导致收入降低,循环不畅,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
(2)基础设施投入上存在问题。很多合作社在机械设备、“三库一间”等基础设备建设上不到位,导致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发挥效能,机械维修、更新跟不上,运转成本增加等等。
(3)管理上存在问题。有些合作社管理不依据“合作章程”进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漏洞。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服务不到位,如: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没有实施统购,粮食也没有实现统销。农业产业链没有有效拓展,不能有效增加社员的收入,影响了社员合作的积极性。
(4)资金供应上存在问题。多数合作社存在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有的为了拓展业务和规模,举债投入,负债经营。
(5)盲目投资,不分主次。很多合作社盲目投资,主次不分,结果导致发展受限,个别合作社同时或陆续上多个农业项目,既争工又争钱,结果导致效益下滑,收入减少。
(6)缺乏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合作社缺少熟练的农机具操作人员,使很多先进的农机设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合作社农机具操作人员不稳定,培养培训难点多。
(7)空壳合作社难以发挥作用。很多地方只办工商执照,土地不流转,机械不购置,设施不建设,服务难提供的空壳合作社,没有相应的功能,不起任何作用。
2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农机合作社要推进发展,就必须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精准施策,共同发力,用改革发展的效力解决问题。
2.1 发展壮大我省现有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1]
(1)整合社会资源,需多方支持和扶持合作社发展。要在国家扶持政策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机具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要重点向合作社倾斜,并加大补贴补助额度,解决合作社启动前期资金不足问题。要在农村土地“三权”政策上做文章,加快推进落实土地“三权”工作,政府搭建平台为农民土地流转、融资、维权创造良好环境,依法解决诚信担保及纠纷问题。要在融资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本和融资资本,投向农村、农业。要在农机推广项目上做文章,让合作社承载新的推广项目,发挥推广功能,依靠他们的机具规模基础,做好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通过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壮大实力。要在农业保险政策上做文章,尽量把合作社的耕地纳入到农业保险政策中来,通过国家政策性保险,为合作社保驾护航。增强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2)理顺合作社内部管理,让合作社实现发展自我。要不断的充实新机具、新技术,做引领科学种田的先锋,进一步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耕作新技术,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2],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合作社收入,增强生产实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要培养和笼络专业技术农民,提高自身本领,实现节本增效。要扩大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在完成自身农田作业的同时,还要为社会提供作业服务、跨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延伸农业生产各环节产业链,不断拓展粮食作物、秸秆等加工处理工作,让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从耕种收等环节延伸到粮食加工、秸秆无害化处理、农机运输,农田基本建设等领域。多渠道创收,多项目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科学管理,实现共赢,在按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办事、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时,重点把握好四个关:首先在农民入社关,要注意合作社结构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建社规模,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合理设计结构,吸纳的人员、土地、机具、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构成要相互协调;创建之初,土地、机具要有一定的规模,最好土地集中连片,土地规模应达到500亩以上,机具在30台套以上,为社会提供服务能力在3000亩以上,流动资金充足。其次要把好服务关。在服务环节上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统购统销,多方增加收入。第三要把好作业统筹协调关。合作社内部农业生产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争取社会服务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第四要把好利益分配关。要注重利益分配的科学性。探索科学合理的分配模式,充分考虑入社农户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入股,都能在留足合作社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经营效益,通过利益机制,调动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
2.2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在我省只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快速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才能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1)培训对象的选择:一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这一群体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观念,有很强的责任感,同时还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熟悉农村、农业环境[3],有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经历。二是上学返乡的高职、高中、技校、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这一群体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知识有文化,同时有很强的创业愿望和热情,有很强的开拓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农机手。这一群体由于最早使用农业机械,从农业机械中收益最大,他们是引领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懂农艺,会操作农业机械,一些有远见、会管理的农机手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合作社、农场等经营组织的负责人,已具备现代职业农民基本条件。
(2)培训方式:一是政府机构培训。农机农业相关培训部门,应采用集中培训、上门培训、田间实地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二是利用新媒体培训。通过信息网络、电视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三是合作社内部培训,合作社对操作农机具的上岗人员进行相应的机具操作培训,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训锻炼。
2.3 鼓励合作社配套新型农业机械
(1)逐步淘汰马力小、技术落后的旧机具。目前一家一户农民采用小型拖拉机为依托的半机械化经营的家庭种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率,同时也降低了地力,破坏了环境(玉米秸秆焚烧)。加之小马力机具性能差,技术含量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淘汰是历史的选择。
(2)鼓励合作社购买大中型新机具。土地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技术,离不开先进的大中型机械,靠传统的人力、畜力及小型落后的机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也需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才能引领农业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能解决怎样种好地问题。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鼓励合作社提高认识,科学购置新机具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的机具购置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推广项目扶持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让他们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壮大自己,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2.4 多措并举,适度集中土地,为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土地集中流转要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适时参与、自愿流转,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1)探索换地模式。可在不流转农民经营权的前提下,让农户互换土地,实现连片经营。
(2)转租转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连片、打破地界,集约化经营土地。
(3)探索生产要素入股模式,把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机具、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种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建立合作社进行相应的土地集中经营。
2.5 改变土地经营模式引进耕作新技术,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县乡两级农机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瞄准农机合作社这个服务推广对象。向他们不失时机地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引导他们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目前重点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重点向他们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推广先进的保护性耕作及土地深松深耕,机收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保护耕地、恢复和培育地力,更好地保护好环境。通过模式和方式的转变,使他们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实现生产减少损失、节本增效的经营目标。
2.6 用市场拉力,加大推广工作力度
目前,不具规模的农机合作社还很弱小,处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强阶段,他们渴望新技术、新模式、新劳力、新信息的支撑和牵引,对推广工作者来说还需要灌输引导,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各级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一旦他们发展壮大起来,就会优化农业生产各要素的资源配置,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到了利益,其他农民会跟踪效仿,合作社的发展还会为农机技术推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会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劳动生产力的转变。因此,各地区要在推进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任务,建设新型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及市场运行的手段,积极推进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3-26
[2]张东爽.“三化”统筹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腾川碧.我国农业环境法制建设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摘 要 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快,加上国家农机惠农政策的引导,一些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其中最具活力、最有前景、广大农民最愿意参与、最受欢迎的经营形式是农机合作社。但在其建设中也存在“发展慢”和“成长不良”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农机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吉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农机合作社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农机合作社建设 问题 建议 对策
1 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机合作社是农机户或农户联合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经营体。在其建设和发展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更有困难和问题。
1.1 农机合作社发展慢问题
1.1.1 “土地”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阻碍”
一方面表现为农民惜地,流转土地要价偏高。我省总体经济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完全,导致了农民不想流转、不敢流转土地的局面产生。另一方面,合作社担心合同不能如期履行、到期合同不能及时续签等问题存在,合作社在基础设施上不敢投入,导致田地整理、土壤改良、职业农民培训等问题得不到解决。
1.1.2 “实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考验”
合作社流转集中土地,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机具购置、生产资料采购,人员杂费支出等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融资渠道,很难建立和发展起来。
1.1.3 “劳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困扰”
目前现代农机装备及农业技术,急需要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化劳动力——职业农民,实际情况是这方面人才非常稀缺,急待培训培养。东北的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劳动力短缺,农闲时没有多少农活可干,合作社要想发展,必须找到合理途径和方法,调节用工的大体平衡,用相应的待遇聚拢一些人,最主要是开发一些不受季节影响的项目,如秸秆加工和转换等项目,让农闲季节的人们有活干,进一步聚拢职业农民,解决困扰合作社发展劳动力短缺这一难题。
1.1.4 “新机械、新技术”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苦恼”
现有农机推广队伍实力不强。当前农机推广人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从主观上讲,由于受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影响,有专业素质、爱岗敬业的老同志逐渐年龄老化、技能退化、敬业弱化等待退出舞台;新生的专业技能人员受编制限制很难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原有在岗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导致了推广工作在人员上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从客观上看,还存在推广经费和推广装备严重受限问题。
农民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还很有限。当前我省农村的主要的经营形式还是农户的分散经营,很多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的老人和妇女进行,这部分群体文化水平低,观念保守,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水平能力有限,只有看到了实际效果才去接受,这些因素制约了新的适用的农机技术的推广。
农机合作社承载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运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合作社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自身发展建设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自身的角色定位还没有清晰,自身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农机合作社成长发展运营不良问题
(1)农业机械配套不科学。有些合作社贪多顾全,不分主次,盲目购置,浪费了资金,造成所购机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有效为社会提供服务,机具闲置,导致收入降低,循环不畅,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
(2)基础设施投入上存在问题。很多合作社在机械设备、“三库一间”等基础设备建设上不到位,导致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发挥效能,机械维修、更新跟不上,运转成本增加等等。
(3)管理上存在问题。有些合作社管理不依据“合作章程”进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漏洞。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服务不到位,如: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没有实施统购,粮食也没有实现统销。农业产业链没有有效拓展,不能有效增加社员的收入,影响了社员合作的积极性。
(4)资金供应上存在问题。多数合作社存在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有的为了拓展业务和规模,举债投入,负债经营。
(5)盲目投资,不分主次。很多合作社盲目投资,主次不分,结果导致发展受限,个别合作社同时或陆续上多个农业项目,既争工又争钱,结果导致效益下滑,收入减少。
(6)缺乏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合作社缺少熟练的农机具操作人员,使很多先进的农机设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合作社农机具操作人员不稳定,培养培训难点多。
(7)空壳合作社难以发挥作用。很多地方只办工商执照,土地不流转,机械不购置,设施不建设,服务难提供的空壳合作社,没有相应的功能,不起任何作用。
2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农机合作社要推进发展,就必须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精准施策,共同发力,用改革发展的效力解决问题。
2.1 发展壮大我省现有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1]
(1)整合社会资源,需多方支持和扶持合作社发展。要在国家扶持政策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机具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要重点向合作社倾斜,并加大补贴补助额度,解决合作社启动前期资金不足问题。要在农村土地“三权”政策上做文章,加快推进落实土地“三权”工作,政府搭建平台为农民土地流转、融资、维权创造良好环境,依法解决诚信担保及纠纷问题。要在融资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本和融资资本,投向农村、农业。要在农机推广项目上做文章,让合作社承载新的推广项目,发挥推广功能,依靠他们的机具规模基础,做好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通过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壮大实力。要在农业保险政策上做文章,尽量把合作社的耕地纳入到农业保险政策中来,通过国家政策性保险,为合作社保驾护航。增强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2)理顺合作社内部管理,让合作社实现发展自我。要不断的充实新机具、新技术,做引领科学种田的先锋,进一步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耕作新技术,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2],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合作社收入,增强生产实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要培养和笼络专业技术农民,提高自身本领,实现节本增效。要扩大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在完成自身农田作业的同时,还要为社会提供作业服务、跨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延伸农业生产各环节产业链,不断拓展粮食作物、秸秆等加工处理工作,让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从耕种收等环节延伸到粮食加工、秸秆无害化处理、农机运输,农田基本建设等领域。多渠道创收,多项目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科学管理,实现共赢,在按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办事、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时,重点把握好四个关:首先在农民入社关,要注意合作社结构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建社规模,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合理设计结构,吸纳的人员、土地、机具、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构成要相互协调;创建之初,土地、机具要有一定的规模,最好土地集中连片,土地规模应达到500亩以上,机具在30台套以上,为社会提供服务能力在3000亩以上,流动资金充足。其次要把好服务关。在服务环节上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统购统销,多方增加收入。第三要把好作业统筹协调关。合作社内部农业生产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争取社会服务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第四要把好利益分配关。要注重利益分配的科学性。探索科学合理的分配模式,充分考虑入社农户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入股,都能在留足合作社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经营效益,通过利益机制,调动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
2.2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在我省只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快速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才能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1)培训对象的选择:一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这一群体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观念,有很强的责任感,同时还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熟悉农村、农业环境[3],有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经历。二是上学返乡的高职、高中、技校、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这一群体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知识有文化,同时有很强的创业愿望和热情,有很强的开拓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农机手。这一群体由于最早使用农业机械,从农业机械中收益最大,他们是引领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懂农艺,会操作农业机械,一些有远见、会管理的农机手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合作社、农场等经营组织的负责人,已具备现代职业农民基本条件。
(2)培训方式:一是政府机构培训。农机农业相关培训部门,应采用集中培训、上门培训、田间实地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二是利用新媒体培训。通过信息网络、电视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三是合作社内部培训,合作社对操作农机具的上岗人员进行相应的机具操作培训,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训锻炼。
2.3 鼓励合作社配套新型农业机械
(1)逐步淘汰马力小、技术落后的旧机具。目前一家一户农民采用小型拖拉机为依托的半机械化经营的家庭种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率,同时也降低了地力,破坏了环境(玉米秸秆焚烧)。加之小马力机具性能差,技术含量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淘汰是历史的选择。
(2)鼓励合作社购买大中型新机具。土地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技术,离不开先进的大中型机械,靠传统的人力、畜力及小型落后的机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也需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才能引领农业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能解决怎样种好地问题。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鼓励合作社提高认识,科学购置新机具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的机具购置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推广项目扶持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让他们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壮大自己,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2.4 多措并举,适度集中土地,为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土地集中流转要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适时参与、自愿流转,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1)探索换地模式。可在不流转农民经营权的前提下,让农户互换土地,实现连片经营。
(2)转租转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连片、打破地界,集约化经营土地。
(3)探索生产要素入股模式,把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机具、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种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建立合作社进行相应的土地集中经营。
2.5 改变土地经营模式引进耕作新技术,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县乡两级农机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瞄准农机合作社这个服务推广对象。向他们不失时机地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引导他们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目前重点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重点向他们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推广先进的保护性耕作及土地深松深耕,机收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保护耕地、恢复和培育地力,更好地保护好环境。通过模式和方式的转变,使他们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实现生产减少损失、节本增效的经营目标。
2.6 用市场拉力,加大推广工作力度
目前,不具规模的农机合作社还很弱小,处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强阶段,他们渴望新技术、新模式、新劳力、新信息的支撑和牵引,对推广工作者来说还需要灌输引导,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各级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一旦他们发展壮大起来,就会优化农业生产各要素的资源配置,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到了利益,其他农民会跟踪效仿,合作社的发展还会为农机技术推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会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劳动生产力的转变。因此,各地区要在推进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任务,建设新型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及市场运行的手段,积极推进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3-26
[2]张东爽.“三化”统筹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腾川碧.我国农业环境法制建设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