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余县:乡村旅游开启脱贫致富新捷径

    曹爱珍

    近年来,江西省大余县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开发新路子,开辟了一条“建基础、美生态、惠百姓、早脱贫”的扶贫新模式。2015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97.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亿元,旅游创汇660.2万美元,均同比增长20%以上。全县3.5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受益,其中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达1800多户7000多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以上,户均增收近3万元。

    一、树立“乡村旅游﹢”理念,四种模式助推旅游扶贫全面发展

    依托大余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全县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示范点达23处。

    1.乡村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以“红色游”促扶贫。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先后规划建设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陈毅隐蔽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洞长岭会议旧址、池江改编旧址等红色景点,促进旅游业持续升温。截至2015年9月止,全县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33万人次,同比增长68.5%;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60%。红色旅游吸纳当地群众直接或间接就业1200余人,其中贫困户288户,年户均收入1.8万元。

    2.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以“景区游”促扶贫。高标准打造提升了丫山旅游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天华山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河洞温泉漂流等旅游景区,共帮带贫困户680多户。其中丫山旅游风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目前首家且唯一一家5A级乡村旅游点景区,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逾10亿元,惠及周边10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00多户,通过土地流转、林地流转、建设施工、景区就业、农家旅社、农家乐、乡村导游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途径,年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

    3.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游”促扶贫。将牡丹亭文化、古驿道文化、理学文化、佛教文化、钨都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融入旅游,规划建设了牡丹亭文化公园、梅关古驿道、新城周屋理学文化旅游新村、左拔围屋古村落、青龙赤江阳明心园、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青龙元龙畲族特色村寨等文化旅游景区,共帮带贫困户380户。新城镇以周屋为核心,开发融理学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农庄和景区住宿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项目。青龙镇以元龙畲族村、赤江阳明心园、河南农家乐新村建设为重点,打造以畲族文化、阳明文化、乡村民俗体验、果园采摘为主的特色畲寨,每个周未接待游客达300余人次,当地100多户贫困户通过“保底+提成+务工”的方式,户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

    4.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游”促扶贫。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优势”、“一庄一特色”的思路,着力发展花卉观赏、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皮筏冲浪、池塘垂钓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县级主要打造了大龙山乡村旅游点、现代农业示范园黄龙核心区乡村旅游点、浮江双田“三月三”乡村旅游点、青龙河南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旅游点等,每个乡镇也打造了1-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现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市级11处,市三星级农家饭馆5家,星级农家旅馆近百家,带动惠及近千户农户参与乡村旅游,贫困户就达480多户。浮江乡整合“天籁人家”旅游新村、双田“三月三”乡村旅游点建设园林度假园,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2000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万元,惠及当地13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6户。

    二、强化“全县一盘棋”意识,四项措施凝聚旅游扶贫强大合力

    1.规划先行,政府推动。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国家顶级规划队伍,修编全县旅游整体规划,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如牡丹亭文化公园项目,网上公告吸引13个国家顶级规划设计队伍,经过初审、复审和民主投票,确定和完善建设方案,确保了景区定位准、标准高。县级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分管县领导任组长的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全县11个乡镇相应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抓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易操作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任务分工和时序进展,确保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扶贫办、旅游局、林业局、国土局、城建局、金融工作局、工商局、交通运输局和县委农工部等相关单位强化协调、管理和服务,对旅游扶贫产业给予项目、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保障。

    2.整合资金,多方投入。制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推动形成“政府+投资商+金融机构+农户”的多主体、多渠道投资体系。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上半年筹措近亿元用于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0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推广和旅游产品展示等,投入500万元开展特色小吃评比推广活动,等等。组建一支专业招商小分队,围绕旅游扶贫产业开展项目招商,精心包装策划项目,今年上半年已达成意向性协议6个。县金融局和各金融机构开发了一整套旅游扶贫产业小额贷款政策,提供一定额度的无需担保贷款,浮江乡“三月三”景区就是通过这项政策得以启动运作。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贫困户,采取以资源入股、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既得到股份分红,又加快了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运行。

    3.完善配套,合力保障。从设施、营销和环境三个方面完善配套,打好“组合拳”。设施方面,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打造星级农家乐、农家宾馆等,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营销方面,按照“七个一”(即一套整体的策划方案、一部高水平的旅游宣传片、一首大余县歌、一句形象的大余宣传口号、一本高质量的旅游宣传画册、一个高水平的游客集散中心、一个人人会讲的大余故事)的标准,提升旅游知名度;环境方面,围绕“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目标,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对国道沿线重点路段、市容环境开展“三整治三提升”工作,提升旅游满意度。

    4.培养人才,创优服务。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着力培养乡土人才。整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阳光培训”等资源,以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对在乡村旅游点从事讲解员、厨师、餐厅和客房服务,以及在农家旅馆、农家乐从业的贫困户,进行全面系统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同时,强化对景区周边农民的乡村旅游和环境意识教育,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

    三、发挥“致富主引擎”作用,四大实效凸显旅游扶贫致富捷径

    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有效拓宽当地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增收渠道,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余县整合支农惠农资金,将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交通、水利、农业开发、产业扶持等工作有机结合,在全县58个贫困村建设道路34.8千米、水渠46.4千米、桥梁16座、文体设施61套,并按乡镇现有人口每人每年40元的标准建设环境保洁设施,各贫困村基础设施有效完善,乡村面貌明显改观。

    2.贫困户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旅游扶贫从七个方面,为全县近2000多户贫困户带来稳定收入:①土地流转收入。每亩年收益600-900元;②林地流转收入。每亩年收益18-30元;③临时建设用工收入。通过参与建设景区公路、水渠、度假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80元;④固定公益岗位收入。通过担任景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清洁员、保安员、服务员等,月人均收入可达1600元以上;⑤开农家旅社收入。通过为热爱农家体验的游客提供农家旅社,每间农房每天可收益100元;⑥开农家餐馆收入。通过到农家餐馆、农家乐当服务员、保洁员、帮厨员,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⑦销售农副土特产收入。通过售卖特产小吃、旅游小商品,或为度假酒店和农家餐馆供应生猪、鸡鸭鹅和青菜等农产品等,每年户稳定增收1.5万元以上。

    3.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旅游扶贫产业“一业兴、百业旺”,带动餐饮业、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包装销售、民俗工艺品开发、客运业等蓬勃发展,促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景区周边出售的农特产品,如茶叶、板鸭、芋荷、酸枣糕、花生吧、多味花生、笋干、小鱼干、杨梅青梅等,售价比之前普遍高出30%-50%,有的竹木工艺品售价甚至是以前的2-3倍,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使贫困村、贫困户直接受益,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4.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旅游扶贫产业使贫困村、贫困户拓宽了眼界,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一些乡村尤其是景区周边的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开展创评“文明礼仪村”、“文明礼仪户”活动,邻里更加和睦,卫生习惯、待人接物、文化教养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一些乡村民俗文化,如吉村的旁牌舞、右源山歌、香火龙、青龙龙狮涧传统武术、新城周屋的理学文化、左拔的采茶舞、黄龙的舞狮等都得到传承发扬,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邵猷芬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