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特点及传播途径初探

温建梅 张晓嫣
摘要: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媒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前提,旨在对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梳理。
关键词:新媒体 微纪录片 特点 传播
“微纪录片”是适应新媒体时代语境发展在纪录片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样态。从2010年开始,凤凰卫视纪录片频道推出了这种新型纪录片,并将其打造成全球华语地区第一个微纪录片平台,当时便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笔者试着给“微纪录片”画一个像:成片时长短(一般是三五分钟到十分钟左右,以二十五分钟为上限)、小制作(一个人就能够完成从拍到编全过程)、小投入(相对大型纪录片动辄百万元的费用,它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脱离了電视电影等传统的纪录片传播方式转而面向受众更多的互联网和手机用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也发布了“微纪录”的概念: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制作和传播手段更加灵活多元,在传播和商业应用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通过上述概念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媒体时代下的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传播形式,在创作人员、拍摄器材、拍摄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能让每一个有表达愿望的创作者都能够利用手头便捷的设备(DV、单反、手机等)拍摄一段影像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并把它通过更为便捷的方式(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这种时长很短的“碎片化”信息传递方式更容易被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接受。
在明确了概念之后,笔者将就微纪录片的特点及传播途径进行梳理:
一、制作门槛低,使其具有大众性的特点。由于微纪录片拍摄器材的广泛使用,使得拍摄纪录片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也不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事情。201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寻找小糖人》使用的器材从昂贵精密的超八摄影机到将就即兴的iPhone都有,而用iPhone进行的拍摄与其他部分拍摄的效果“几乎一样好”。创作人员可以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但有着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着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照样能拍得出好的微纪录片作品。
二、内容覆盖广,使其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因为拍摄器材没有局限性,参与人群的大众化特点,必然使得其反映生活的内容覆盖面宽,视角宽阔,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在网络广泛流传的微纪录片,既可以是以往一些经典作品的片段,也可以是不能通过传统播出渠道和观众见面的民间作品,更多的则是网民自己拍摄的作品。渠道来源的不同使得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满足不同需求的受众观看,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即网民通过互联网UGC模式上传原创纪录片仍不具规模,上传视频内容参差不齐。因此,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既然不能把重点放到网民自制微纪录片上来,于是不同的视频网站开始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如新浪纪录片频道与五星传奇、良友文化、美国历史频道、CNEX等多方建立了片源上的合作关系,提供多部独立纪录片导演作品在线观看,为独立纪录片人在网络扩展平台。
三、网络平台的优势,使其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一部微纪录片上传到各大纪录片论坛、各大视频网站上之后,相对于电视、电影的单向传播,其互动性大大加强。每一位看过作品的观众都可以在看过作品后第一时间留下自己对该作品的评价,达到与创作者交流、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目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通过人们在微博上的热议一段时间后获得了更多关注的典型代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搜索自己想要观看的视频并把自己喜欢的视频再通过这一渠道快速地分享出去,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四、时长的短小,使其具有单义性的特点。三、五分钟到十分钟以内的微纪录片和以往动辄半小时、四十分钟的传统纪录片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单集的容量小,但同时传播的主题也单一,指向性相对明确。对于一些单集很难完整准确表达的主题,也可以做成系列题材,如《故宫100》就是通过100集每集6分钟的微纪录片节目,讲述一百座建筑的命运,呈现故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百个空间故事,建构一个故宫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统。这种多集的传播形式保证了传播的持续性和观众的关注度,也可以让观众任意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某一集单独来看,给了观众较大的选择空间也更适应现在的传播。
现在的受众有很多零碎的时间,比如等地铁的时间、坐公交车的时间,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受众需要短小的作品来填补空白。台湾导演侯季然的《书店里的影像诗》也是这样一种体量更短小的纪录片,每集3分钟,共拍了近40家独立书店,每家书店特点不同,拍摄手法也在不断变化,讲了40个不同的人和书店的故事。这类型的纪录片更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观看,可以看一集,也可以看多集,每集之间既有联系又没有联系,较有市场潜力。
五、自选观看时间和内容,使其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基于网络平台的微纪录片一旦上传到网络,便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随便什么人,在任何地方都能随时随地搜索,观看自己喜欢的作品,碰到喜欢的作品还可以任选时间反复观看,或者下载到电脑、手机上方便随时观摩。相对于电视台按时按点的播出和电视台播什么内容观众才能看到什么内容而言,网络时代的受众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尤其是当通过更为私人化的传播媒介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途径看到自己认可的作品时,便会在第一时间转发传播出去,对于观看作品来说个人的自主性更强。
对于微纪录片来说,拍摄的完成、剪辑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传播的结束,还需要有一个平台把片子推广出去,获得反响才行。而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的兴起给微纪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创作者把作品放到网站上,网站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受众随意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观看并评论,这样的传播经验对于纪录片的传播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除了上述视频网站提供的广阔平台之外,近几年兴起的一些新型社交渠道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也给了微纪录片很大的推动力。一部好片子被某人发现后转载到自己的微博上或者分享到微信的朋友圈,经过层层转发、点赞、评论,就会很快在小范围内变成一个群体话题。这里笔者分析一下微博和微信的群体特征:个人微博、微信维系的人群除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之外,更多的是同事、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一位朋友、同事向你推荐一部影片,基于你对他的认同感和知识素养的了解,你接受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交流的也会更顺畅。这样一来,信息的传播会更自主、更定向、更精准、更有意义,这也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新的特点。(本文属于山西省文化厅2015年“文化科技融合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发展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栏目责编:吉 庆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探析》,《新视界》,2008(5)。
2.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