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案
孔祥涛
大豆灰斑病是中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豆区发生最重,为黑龙江省全省性的大豆病害,别名斑点病、褐斑病、蛙眼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病害,大豆灰斑病在大豆生产中常发生间歇性流行,危害比较严重,病害流行年份受害豆株长势变弱、粒重下降、青豆率与秕荚率增加,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可减产10%-15%,严重时减产30%-50%,近年来大豆重迎茬面积的增加,也使大豆灰斑病发病趋势愈加严重,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了解掌握大豆灰斑病的发生特点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一、为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由带菌种子引起,主要为害幼苗、叶片、茎叶、荚和种子,其中以对叶片和种子的为害最为严重。苗期发病: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发病部位可现深褐色半圆形或圆形病斑,中间部位略凹陷,天气干旱时灰斑病病情扩展缓慢,低温多雨条件下,病斑发展很快,可继续蔓延至生长点,导致顶芽变褐枯死;成株期发病:天气干旱时仅在叶片上发病,叶片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部位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周围呈红褐色蛙眼状斑,故又名蛙眼病,直径2~5mm,病部与健部有较明显的分界线,是灰斑病与其他叶部病害区分的主要特征。气温相对潮湿、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部分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发病严重时病斑几乎布满整个叶片,数个病斑互相连合,极易造成叶片干枯死亡,过早脱落,大豆品质降低,减产20%~30%;茎上发病:病斑中部为黑灰色、边缘深褐色或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密布微细黑点;荚上发病:病斑形状颜色与叶斑相似,稍凹陷,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豆荚表面多毛,肉眼不易看到霉层;种子发病:种子上的病斑多为中央灰白、边缘暗褐色圆形蛙眼状,与叶斑相似,病斑上霉层不明显,轻病种子仅产生不规则褐色小点。
二、大豆灰斑病病原
大豆灰斑病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性病害,病菌有较明显生理分化现象,严重发病区域的生理小种可多达十几个,仅黑龙江省就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此菌寄主范围较窄,除侵染大豆外,还侵染黑豆和野生大豆。
三、大豆灰斑病传播途径
大豆灰斑病传播途径有两个。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温湿度适宜时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会产生分生孢子,比种子上的数量大,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侵染成株叶片、豆荚、籽粒,是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萌发后,直接侵染长出幼苗的子叶,子叶上可见病斑,湿润条件下子叶上的病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近距离传播进行再侵染,通过气孔侵人大豆叶片、茎部、豆荚和籽粒,并形成发病中心,先侵染四周邻近植株,再向全田扩展。
四、发病条件
1、适宜的温湿度
温度是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基础,大豆灰斑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湿度为65%-75%,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特别是湿度,在有水滴或露水存在时适于病菌侵入,高湿有利于孢子及苗丝生长,高于35℃、低于15℃都会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东北地区6月上中旬大豆灰斑病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温度偏高,气温25~28℃有两小时结露很易流行,灰斑病进入发病盛期,遇8-9月多雨的年份,湿度偏大,病菌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率也就越高。低温多雨、土壤湿度大时,无论是在苗期还是大豆开花结荚后,灰斑病发病同样严重,且会很快流行,造成植株的长势变弱,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相反,天气干旱,病害轻。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或湿气滞留灰斑病很易大发生,低温高湿地区该病发病较重。
2、品种的抗病性不同
品种抗病性是大豆生产上灰斑病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种之间抗病差异不同,病害发生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抗病品种发病晚、病斑少、孢子量小;如品种抗性不高(高感品种),则发病早、病斑较多、形成的孢子量较大、蔓延快,但由于病菌适应性强,虽然大豆品种资源中抗源丰富,品种保持抗性的年限相对较短。一般晚熟品种发病轻,早熟品种发病早而重。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红丰3号、丰收10号、合丰23号均属高感品种,因此会造成灰斑病连年发生。
3、菌源量大
大豆多年重茬连作面积的不断增加或与前一年大豆地相邻,造成病残体易残留;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大豆种植密度过大、不翻耕地块等使田间菌量源大,是造成大豆灰斑病加重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一般重茬地块病粒率增加9.7%~13.2%
五、防治方案
1、选用抗病品种
在大豆中虽未发现免疫品种,但抗病品种对控制大豆灰斑病发生效果显著。抗病力强的品种叶片上病斑数量少,荚和籽粒被害也较轻,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绥农8号、黑农37号、合丰30号、东农61~2546、合丰34抗1、2、3、4、7、8、9、10号生理小种。因大豆品种抗性不稳定,生产中应及时更替新的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提高种子的耐病和抗病性,选用无病种子,用種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消毒,或种子重量0.4%的60%多福合剂拌种消毒。
3、合理轮作
大豆灰斑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轮作,间隔最好不少于3年,避免重茬、迎茬,可与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等作物轮作。
4、加强田间管理
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杂草;发现病株及遗留田间的病残体及时清除;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菌源量以降低土壤当中病害发生程度。
5、药剂防治
针对感病品种,在发病初期或荚和籽粒易感病期用新高脂膜喷雾+针对性的药剂喷雾控制叶片和籽粒上病斑的发展,间隔7天~10天,连续喷两次,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一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大豆灰斑病最佳时期是大豆开花结荚期。采用飞机喷洒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喷施2-3次。
(作者单位:155923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