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对其经济的影响分析

    李清泉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闭关政策对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造船业发展和海关管理的影响,来论证闭关锁国政策对当时中国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以史为鉴,为现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闭关锁国 经济发展 清朝

    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644年清兵入关,改年号顺治元年。清初统治者仿效明前期海疆政策,严令不准沿海居民出海开展对外贸易。为了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郑氏反清势力勾结,又于顺治十八年强令居民内迁。

    康熙初年,收复台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清廷的禁海政策亦没有丝毫改变。康熙十一年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问治罪”。清初的禁海锁关政策持续了整整40年。

    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东南海域,就调整对外政策,宣布开海弛禁。二十四年,从疆吏之请,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粤海关”从而开启了多口贸易时期。

    乾隆年间,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采取断然措施,关闭了浙海、闽海、江海三处海关。从此中国的对外贸易又转为广东一口贸易。严格意义上的闭关政策由此形成。

    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清朝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对外贸易、造船业和海关管理三方面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1 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中国的商品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当时的茶叶、丝、丝织品等都为出口大宗商品。但是乾隆二十四年,“前因內地丝斤绸缎等物价值渐昂,经御史李兆鹏等先后条奏,请定出洋之禁,以裕民用。”但是“及行之日久,内地丝价仍未觉减,且有更贵者”,因此认定丝价昂贵非出洋之因,故有所放宽。但仍限定“丝斤违例出洋,过一百斤,照米石出洋例,发近边充军,不及百斤者杖一百,为从及船户知情不首告者,枷号一月杖一百。”即到后来,绸缎、绵绢等也都被禁止出口,“甚违例偷漏绸缎锦绢等物,按照丝斤分两多寡,分别治罪”,欲图通过压制丝绢等物的出口来降低国内丝织品日益高昂的价格,违背市场规律,更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摧残。

    这些规定对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是个沉重的打击。尤其是茶、丝织品等物品,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也是明清以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最显著的行业。限制茶、丝等商品的出口,无异于打击国内早已萌芽的资本主义,致使中国资本主义在百余年之后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2.2 阻碍造船业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该管文武官员,及地方甲长同谋打造者,徒三年。明知打造不行举首者,官革职,兵民杖一百”,康熙四十二年覆准,“出洋海船,止许用单桅,梁头不得过一丈,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名”,“船户舵水人等,如有越数多带,或诡名顶替者,讯口文武官员,盘查不实,亦降二级调用”。同年又规定,“商贾船许用双桅,其梁头不得过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四名”。

    这些种种限制,使得中国造船技术大大倒退,阻碍了中国造船工业商品化的过程。造船与航海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而发展对外贸易又直接关系到国内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正当明末清初世界各国海外贸易日益扩大之时,中国却自我压制和打击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规模,从而严重削弱了华商与西方商人争雄于海上的能力,并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的落后。可以说禁止造大船间接扼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3 造成海关管理混乱

    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在广州设立公行。公行专职从事与外商的贸易活动,垄断中外交易。清政府则不必直接与外商打交道,通过公行传达政令规条,并向公行收取海关贸易税额。事实上,公行受到朝廷的严重盘剥和压榨,同时公行官员又要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于是便“利用当时海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自己的特权地位,勾结海关官吏、恣意滥征进出口货税、船钞、加耗,设立各种名目的陋规,并大量收受贿赂,营私舞弊,填塞欲壑。”这样就使得正常的海关职能不能发挥,对外贸易管理及其交易十分混乱,国内外贸易不能正常开展,大大影响了对外贸易的进行。

    三、中外“闭关锁国”政策对比

    14世纪初,英国开始对羊毛出口征收较重的出口税。15世纪末,为了增加与荷兰的竞争力,英国再次提高了羊毛出口税,随即,荷兰的羊毛纺织业就破产了。17世纪末,英国禁止其殖民地向外贩卖羊毛,至此,击垮了爱尔兰的羊毛纺织业,也将北美洲的羊毛纺织业从根源处给予重创。18世纪初,英国《棉布律法》的出台,标志着英国人不再使用印度生产的棉纺织品,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单纯地保护本国纺织业。但是,这还不是最尤为显著的举措,相继一系列保护英国航运事业的律法也都问世了,英国船商被赋予垄断进出口的最大权力。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直到1834年被取消。后来,为遏制先进技术流向海外国家,英国出台了关于对在外国居住6个月以上的技术工人的相关规定,视情节严重与否给予严惩。在1785年又对机器和工具的出口进行了法律控制,禁止出口。19 世纪,英国开始富强,上述禁令才逐渐被撤销,进而提倡自由贸易。

    但是,英国的对外贸易仍然不是那么顺畅,于是它一方面强迫清 朝政府打开国门,准许鸦片等商品的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禁止鸦片输入英国。 在16、17世纪左右,西班牙的对外贸易中也有各种“禁制”。西班牙出于保护国内产品畅销美洲 殖民地和将殖民地白银成功掠夺,也都开始对中国丝绸制品予以禁止令。无独有偶,在荷兰占领了印 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和安汶岛之后,不许中国船 只靠岸,还不允许岛上中国居民经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同是一个垄断集团。清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意味着对外贸易又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一步。

    西方国家“海禁”真实原因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击败国外势力,达成国内发展;然而,清政府“海禁”的实际原因是考虑到封建统治和自我保护。所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源不是主动闭关锁国造成的,而是国家能力以及国家能力的力量来源出了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清朝的国情已经同自身政治使命和历史任务相互背离了,导致所谓的衰落。这一切不仅仅是一个封建王朝的衰落,也意味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的国家体制的淘汰。

    四、结论

    历史,是无法更改的,研究历史的目的不是要对过去的既成事实指手划脚,而在于给现在和将来提供前车之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会让一个国家与世界相背离,只会阻碍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以史为鉴,当今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 、国防、外交等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参考文献】

    [1] 常筑.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根源及其教训[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50-57.

    [2] 陈舜臣著,卞立强译.鸦片战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郭蕴静.清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兼谈清代是否闭关锁国[J].天津社会科学,1982(03):52-57.

    [4] 皇朝政典类纂:118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5] 李恩柱.占世界GDP总额1/3的清朝为何迅速败落[J].社会学家茶座,2010(02).

    [6] 李文斌.从“闭关锁国”窥见清代对外经济贸易的海禁政策[J].兰台世界,2014(18):39-40.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