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个王心凌》:别再叫她偶像歌手

沉默电话其实王心凌早就转型了,只是人们似乎不愿意接受她的变化,所以将她改变的细节都强行无视。不论她发行的专辑怎样昭示成熟,还是会被各类声音指责过于幼稚或者换汤不换药——这些看法实在是太断章取义了。应该先考虑到的是华语流行唱片即便真向成人年龄层转型,歌手造型上也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也就是说,即便王心凌不再翻唱韩曲、不再歌颂青春,也不一定就必须在外貌上老上十岁。流行音乐的转型关键在歌曲内涵,在针对人群的指向性中,而这两点,王心凌最近两张专辑都做得十分到位。当然,专辑封面上她依然是游戏人物一般漂亮的样子,但是回想一下,在偶像歌手时期她就曾尝试过性感造型,所以,对于王心凌来说,这一点是混淆的,不能依靠造型来判别是不是已经“转型”,否则肤浅的就不是她,而是看客们了。
2012年的专辑《爱不爱》应该说是王心凌之前最优质的作品。当时她刚刚经历丑闻,最后还是靠发唱片找到了宣泄压力的方式,将自己逼上了成熟之路。王心凌有经验更好地诠释情歌,若说她不会把自己的情绪、心得融汇在作品中,简直是不可能的。情歌有了生命,自然也就有了价值,代价则是歌手的坎坷生活以及私情牺牲。而往往这样的残忍,确实能造就出真实感强烈的歌曲来。
今年的新专辑《第10个王心凌》是《爱不爱》的成功延续。但是,因为第一波主打歌Baby Boy运动服广告一般的色彩和过于浅显的歌词,让人们理所当然地误解她“又走上了偶像老路”而大力抨击。唱片公司的文案似乎意识到了这点,不停地在强调“虽然看起来很青春,但实际很深刻”,这种言论,就像给实际有用的好药做太夸张的广告,反而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若能以客观的心态审视这张专辑中的作品,就会发现它绝对不是一张偶像路数的敷衍产品:Baby Boy是讲述上班族恋爱情怀的舞曲、《碰碰》充满了成人化的情感暗示,两首主打都不会是给学生听的;而抒情主打《陈淑芬与林志豪》更是一首讲述婚姻、人生的作品;感情深挚的慢歌《爱呢》、《说不出的味道》极有上一张专辑《爱情句型》、《变成陌生人》的优异质感,而名字听起来很“青春”的《孤独的嘉年华会》实际是一支充满慵懒异域风情的作品,是王心凌在专辑中的一个小小突破。所以从整体上看,专辑内容和偶像风格完全不搭边,唱腔也不再是曾经那般甜腻,可见改变是由内而外的。
专辑中还有两首重点歌曲:一首是方大同创作的《天使的偏执》,另一首是压轴的《两人份的幸福》。前者为专辑开场,让人第一时间听到王心凌别有韵味的唱腔改变,歌词内容则饱含深刻的感怀之情;而后者是典型的中板抒情,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彻,也没有虚浮不实的欢愉,听上去淡定、坦然。这两首歌让人感受到王心凌在心智上的变化,以及经历了风浪、重拾事业的成就感。不禁想到那年王心凌在记者会上哭诉的情形,对着大批媒体用直白的语言说:“我不是第三者”。现场烟火大放一般的闪光灯疯狂肆虐,即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很为这个女生心痛。她只是一个歌手,为什么要接受如此这般的道德审判?不必说事实究竟如何——她到底是不是第三者,到底和谁交往过,这些事情真的没什么意思,难道不是吗?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应该都不需要向公众汇报你私人的感情,而我们的音乐环境居然已经如此娱乐化、如此不堪了。今天王心凌已经走出阴霾,并交出令人满意的音乐答卷,我们应该尊重她,尊重作为一个优秀歌手的她,尊重作为一个坚强女性的她。《第10个王心凌》或许也在表达重生的概念——不论是第几个,总之,是最新、最美的一个。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