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绘画的基础
方诗行
一、背景说明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笔下画出来的形象常常如同孪生子一样大同小异,另一方面,尽管我的学生已是十几岁的初中生了,画出的东西却简单得毫无细节。每当开始画命题性绘画时,学生的画面就会变得如出一辙……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个现状,我选择了初一年级的某班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实验很简单,我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形象,题目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东西,分别是房子、电视机和窗户。经过统计上交的作业,我发现,有超过八成的学生不假思索地画出了几乎相同的房子,窗子就用一个“田”字表示,门就是一个拉长的“口”字,且必须在三角形的屋顶加上一根冒着烟的烟囱;在画电视机的那题上,有70%的学生在方形的电视机上加了两根天线,一个班级中的43位同学里只有10位同学画出了液晶屏的电视机(图1);另外,在画窗户的一题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用“田”字形来表示。事后,我与学生交流,你们常常能见到带烟囱的平房吗,家里现在用的电视机还是有天线的吗,窗户是能推开的木格子窗吗?学生们都笑了,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所画的物体形象根本不是现实生活中能观察到的物体本身。我继续追问,既然知道所画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看到的东西,那为什么还要这么画呢,学生给出的答案无非就是:房子不就是这样的吗?是美术老师教的呀!大家都这样画的呀!从小就这么画的呀!
稍加思考就能发现,学生笔下雷同的形象,其实是源自于他们在幼儿园以及小学低年级时期学过的简笔画,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地占领了学生的记忆,先入为主的现成形象成为了学生依赖的数据库。虽然评价简笔画的功过是非不是本文的主题,但事实上,观察我接触过的中小学生的绘画,可以发现简笔画确实是会让绝大部分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的现状,最终会导致思维的懒惰和贫乏,即思维在绘画过程中只在低层次参与而已。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跳出这种模式化的思维,就是本次微研究的重点。
二、案例描述
本次微研究的任务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重新体验绘画与生活、自然间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从简笔画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通过自己眼睛观察后画再画画,学生的笔底就仿佛有源头活水潺潺流出。画得好不好并不是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即使画得不像、不美、不精致,那也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就已经弥足珍贵了。
活动方式: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有目标的行为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按自己的意愿描绘事物。
实施过程:
(一)看图片,画图像
这里的看图片。画图像,指的是先观察而后凭记忆画出刚才观察过的物体形象。我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同时又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实物,从多个角度拍下照片,在教室的投影仪屏幕上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认真看一会儿并且努力记住,一分钟后,图像关闭,学生需要凭借记忆,画出刚才看到过的物体。
图片中物体的绘画难度由小到大逐渐递进。首先要求学生记忆的是一组水果,有香蕉、苹果、草莓、猕猴桃等。一分钟后,学生开始在纸上画出刚才在图片上出现过的物体。第二组图片是蔬菜,包括茄子、黄瓜、南瓜、青菜等。第三组图片是一份快餐,包括汉堡、鸡腿、薯条、饮料等。
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提前让学生知道最后是要凭记忆默写出看到的物体,等于是强制了学生必须去努力观察。完成后,再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观察任务一般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一是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二是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认识。
(二)看手势,画图像
“看手势,画图像”是训练的第二步,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作出的手势画出相关的物体,教师做出打电话的动作,学生就可以画出电话机或者手机;喝水的动作对应的则是茶杯、茶壶和水壶等;刷牙的动作可以对应的是牙膏与牙刷……这个练习相对于第一步的练习在难度上有所增强,学生需要完全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去描绘物体,但是这个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让学生比较兴奋。这个有趣味性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起學生平时留意观察生活细节的意识,同时这也是为第三次训练做的铺垫。
(三)听名词,画图像
我依旧选择在课堂上进行这个训练,要求学生尝试画出一些熟悉的内容。以“学校的大门”“学校的小卖部” “你家的盥洗室”这些名词作为题目,依次增加难度让学生完全凭记忆画出图像。此练习的难度在于考验学生平时的观察和记忆,平时不怎么注意观察留意生活场景的同学,在做这个任务的时候明显有困难,所以教师会给予适当的提示。也有些学生,在经过前两次的训练后,已经可以大胆地将脑中的画面用笔描绘下来,仔细看他们的画面,里面不乏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细节,令人欣慰(图2、图3)。
我所选择的这些内容,务必要注意把握好难度,既不可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太容易从而失去激发学生观察意识的目的,且必须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观察、记忆、默写的能力。
通过比对学生训练后的作业和以往的作业,发现这确实不失为一个能锻炼学生记忆力的合适途径。原本一到画画就不知如何下手的学生,渐渐也摸索出一点门路,这种训练让学生意识到:何为会画画,并不是必须在课外参加过绘画培训,也不是一定要有所谓的绘画天赋,而是只要在平时生活中有心观察就可以做到的。默写可以促使学生更注意生活中的观察,只有对描绘对象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有效增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记忆力。
三、案例反思
(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其实美术基础训练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正是在观察的训练中,学生获得身心的发展。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观察从而完成绘画的任务。也曾听过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没教过我画××东西,所以我不会画……”我就会这样回答他:“只要你见过、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你就一定能画出来。”面对越来越多的学习被动型学生,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让学生了解,在画画这件事上,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你画一个苹果,苹果就是你的老师,你画一幢房子,房子就是你的老师。有什么不清楚的,你就细细地和它对话吧,它会告诉你所有的一切。只要你充分关注和观察生活与自然,它们就会回报你。我想教师的责任,其实正是寻找这些支点,通过这些支点让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照搬画面的教师绝不是好教师。
有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的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1],所以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视觉,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失去了根本。“看”就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方式。当然,看并不就是简单地等同于观察,这就如同观察力必须依赖于视力,然而并不等于视力,因为观察力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能力,而且是以已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无疑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的。至于观察能力在学习和创造中的重要性,可以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例。他曾这么描述自己: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众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众人之上[2]。
当然,观察是需要训练、积累、不断提升的,观察也不是盲目的,要同时做到“审美地观察”“整体的观察”“比较的观察”更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我们有限的课时还只能让我们的实验停留在比较浅层的阶段,同时也必须承认这次研究活动的量也是非常不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观察作为长期任务,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是值得教师继续研讨的问题。
(二)容许个性化多样化
保护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激情和创造的潜质,乃是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的主体价值所在[3]。教师必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观察结果,而不是以自己的观察结果作为标准。允许并且鼓励独特的绘画语言的出现,允许“乱画”,这里的“乱画”指的是不以一般性的评价标准为束缚,这可以让学生进入自由的联想空间,同时也训练了手指和大脑的协调,而开放的教学理念才可能产生开放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纲领性的基本目标,不要以諸如“提高学生绘画水平”“有效发展学生地美术潜能”等空洞无物的语言掩盖基本的教学目标,只有实实在在的展开教学,才有可能扎实地取得一些推进。美术教学对一个学生而言其本质就是发展他的观察力和表现能力,逐步构建基本的空间概念,培养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能够即兴地画出心目中的物体,最终成为全面发展而又有个性特征的人。
那么,就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开始吧。还在说自己不会画画?其实只是缺少会观察的眼睛罢了。
参考文献:
[1]杨跃.中学生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莫绵.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8).
[3]陈建明.试论个性化教学方式与多样化教学方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作者单位:
吴江区黎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