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高校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基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人文育人環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路径
文化是价值观的源泉,价值观是文化的本质体现。牢固的价值观必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在这过程中孕育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深远的影响已经浸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当前,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并探索其价值实现的途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其作出一个令公众广泛认可的定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里,泰勒主要从意识形态方面对文化进行了界定,属于狭义的文化定义。从广义上来说,笔者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中国的“传统”是与“现代”的历史时期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的界限划定目前也是颇多争议,但大多数人接受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来划分“传统”和“现代”。本文所讨论的传统文化也是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
至此,我们可以给传统文化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由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根据其呈现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科学技艺文化和伦理价值文化。科学技艺文化如:工艺美术文化、园林建筑文化、戏曲娱乐文化、医学养身文化等,伦理价值文化如:君子文化、孝悌文化、礼仪文化、忠君爱国文化等。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水源头
文化是孕育价值观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的凝练和提升。所以,离开传统文化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伦理等各个方面。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夙夜在公”、“公而忘私”的敬业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结晶,与当前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而密切的联系,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而将价值观教育上升到理想信念的高度,避免使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简单的价值行为教育。
(二)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由此可见,有效的载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功能:能承载和传递教育内容、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能联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过程中,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教育环境(环体)。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有效的载体就是联系以上四个要素正常、高效运转的纽带和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它能够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向大学生教育、灌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传递交流;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能够被教育者所运用,并能够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介体,提供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和动力。因此,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将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机理和规律研究,有助于构建一个理论体系完善且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三)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古代剥削阶级用来教化人民、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和特点。首先,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历代的剥削阶级都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目的是培养出符合本阶级统治需要的人才,维护社会稳定和其统治地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反应了德育至上的思想。第二,在德育内容上,强调目的性和针对性,其核心是为社会、为国家的整体主义思想。最早的代表论著是《礼记大同》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对中国历代志士文人的人生理想追求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第三,在德育的路径选择上,重视教书育人,训教合一。我国古代教师的职责始终是集教书育人为一身,“传道授业”的第一要务是传道,即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德,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艺。第四,在道德教育方法上,重视教化与修身的统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治国、家庭伦理、个人言行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道德规范和理论方法,同时,它又十分重视内化、“内圣”,提出了一系列内省、自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方法,强调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其教育的路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我们应该批判的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在方法论乃至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上的积极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富成效。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基础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學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能实现。价值观来源并根植于文化,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观认同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认同,才有可能达到对其价值观的认同。真正有效的价值观认同一定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并通过个体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情感体验,以及批判和创造,从而实现对文化的自觉自省,对代表其本质的价值观产生认同。所以,高校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背景,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并自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品格。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投入,设置专门的课程学分、选聘优秀的教师进行讲授,使大学生清楚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而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心理,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方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受其表达和传播方式的限制,尤其是一些古籍经典文白不一的表述,使得普通人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产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心态,严重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传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高校应根据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要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和传播形式上有突破、求创新。在内容上,在把握传统文化本质的前提下,融入新时期的思想和社会价值观,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在传播方式上,借鉴动漫、电影、网络游戏、演出、文化旅游等表现手法,把原本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变成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使传统文化走出尘封的故纸堆,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播渠道上,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借鉴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覆盖面,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三)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人文育人环境
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三种。高校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渗透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的,而优良的校园环境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一所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高校,能够激发人脑接受教育影响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往往更容易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此,高校要重视将传统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引领作用,要有意识的挖掘学校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自身的办学文化中,把优秀传统文化延展到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生活学习场所等校园物质环境之中,渗透到办学思想、校风建设、制度文化、校园活动等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使大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3]周亚军,孙雷.基于文化认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15(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5 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传统孝文化的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774)、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ZB2016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