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烛照中的顺应与规范

    张菁 贡巧丽

    【摘要】新媒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实际生活层面,更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新媒体思维的总体特征可以用“悖论”来概括,其中存在独白与对话、匿名与公开、解构与建构、丰富与浅表等悖论。新媒体思维的悖论特征正是目前语言新形态、新特点出现的深层原因,所以在语言规范上同样要采取顺应与规范的悖论性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思维;悖论;语言规范

    【作者单位】张菁,河北电视台;贡巧丽,河北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语言的文字规范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5YY025)。

    央视春晚历来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民生活的风向标。2016年央视春晚,无论是主持人开场话语中对“朋友圈”“获得感”等词汇的引用、《快乐老爸》《放心吧》等小品中满场的网络流行语,还是抢红包环节的设置及其后《新闻联播》对“央视春晚获点赞”的评论,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新媒体不仅在生活的实际层面给人们提供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为人们查询资讯提供便捷的途径,而且在意识层面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由于受到新媒体影响而呈现的思维形态与特征,本文称之为新媒体思维。新媒体思维的总体特征可以用“悖论”来概括。悖论,按照阿布拉姆斯的说法,就是一个自相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但其中却包含着这一陈述的真实含义。麦克亚瑟给悖论下定义说:“就修辞而言,这个术语是指一种自相矛盾甚至荒谬的情形或陈述,但它却有可能包含着对生活的洞察。”对当代美术和文学深有研究的段炼也认为:“悖论不仅是作为个体因素的修辞设计,而且更主要的是一个关于关系的概念。” [1]他还举了诗学上一个典型的悖论例子,即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堂恩在十四行诗《死神,你别骄傲》写道:“一觉短暂的睡眠过去了,我们永远地苏醒了/死亡将不再存在,死神,你即将死去。”诗的最后一句死神的死亡就是悖论的陈述,在这悖论之中,却表达了对生的追求,这也是悖论的真正含义。这类对悖论的阐释,强调的并不是其中的矛盾而是“真实”和“洞察”。因此本文的悖论指的是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下,呈现给我们更真实、更深刻、更丰富的含义和启示。

    在新媒体的包围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呈现一系列的悖论,这些悖论恰恰是最真实的反映、最深刻的揭示、最丰富的体现。例如,互联网世界的著名悖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就对互联网的丰富性做了深刻的揭示: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至于成为人们眼中唯一的焦点,于是对真实的世界人们反而不能去给予应有的关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分散了人们对世界的注意力。这正是这个著名悖论揭示给我们的深层意义。

    在我们面对的复杂生活中,单纯的语言陈述确实难以把握某种深层的东西,而悖论却给了我们另一条途径。正如刘若愚在《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中所持的观点: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语言都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终极现实,难以企及最深层的情感、最崇高的美和语言陈述本身的滔滔雄辩。也就是说,语言无法表达关于语言自身的现实和存在状态,但是我们却又用语言来证实,上述这一切只能用非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语言就是一个多重悖论的怪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说到了“阐释的循环”问题,诸如“下面这句话是对的,上面这句话是错的”这样的悖论[2]。因此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下,悖论呈现给我们更深刻、更丰富的含义和启示。思维与语言是密切关联的,二者如影随形。新媒体思维的悖论性也正是目前语言新形态、新特点出现的一个深层原因,下文逐一分析新媒体思维的几个悖论,在悖论的烛照中探索语言规范之路。

    悖论一:独白与对话

    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既是私密的、个体的,也是公开的、公共的。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人大郝相赫、孙家洲事件”中,郝相赫认为“这就是一个内部空间、私人空间”,而其导师孙家洲则认为是“公开评论”,这种认识上的不同是导致师生反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事件中的两位主人公代表的正是新媒体的两种典型思维方式:一部分人认为新媒体环境是私密的、个体的环境;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新媒体环境是公开的、公共的环境。两种认识在一个主体身上其实是共生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主体的潜意识里,认为新媒体环境既有个体性也有公共性。当主体认为自己在一个私密的、个体的环境中时,其话语会呈现独白式的思维特点,他的话语完全是说给自己听的;而当主体认为自己在一个公开的、公共的环境中时,其话语方式则会呈现对话式的思维特点,此时的发言是有受众的,是说给他人听的。相应的,当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发言会呈现独白与对话的悖论性思维,在个体环境中,发言是独白式的;在公开环境中,发言则是对话式的。

    独白式的语言可以没有逻辑、不遵守既定语法,只要自己理解就可以任何话语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新媒体语境中的一些语言会在逻辑、语法上悖于常规。“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有事短我”(如果有事请发短信给我)“闹太套”(英文not at all的中文音译,以此嘲笑许多明星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却弄巧成拙)“伐木累”(英语family的音译,流行源于邓超在《奔跑吧,兄弟》中为了动员大家说的“We are 伐木累!”)等语言作为独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其有流行的新媒体背景,就如一个人内心独白的过程积累。但是,巴赫金早就指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在新媒体思维中,独白与对话这对悖论生成了更丰富的语境:既是独白又始终有或隐或现的对话者存在。所以,语言易呈现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特征。如2016年3月10日腾讯体育的一则新闻标题《狂言NBA——一分王终于找到真大腿 有个男人已煞遍天下》,其中有着明显的独白性,读者如果不了解作者自己心中已有的新闻素材就很难理解其中意思。

    悖论二:匿名与公开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匿名成为人们进行网络活动时的一个显著特征,网名和头像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网络上几乎不会有人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于是主体的真实身份在网络中被隐去,但是这种隐匿又不是完全的隐藏,而是具有另一种公开性,把想公开的公之于众,想隐瞒的隐匿。公开的一般是主体的愿望与理想、个性与情感,也就是网名的寓意;而隐匿的是主体的真实性,五花八门的网名无不如此。如一个非常经典的网名“风一样的男子”,其真实身份几乎是无从知晓的,甚至性别也可能不是网名中所说的“男子”。但从中我们又似乎可以感知这个网名背后想向他者传达的意向:神秘、飘逸……这些可能正是网名主人追求与向往的。QQ头像、微信头像等在这一点上与网名大同小异,尽管有一些头像是本人的真实相片,但这些相片一定是主体想把自己的某一方面公之于众,而把另一方面隐匿。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的出现正是人们这一需求的体现,PS技术也是这一悖论在网络上的生动图解。通过美颜、PS,人们把自己认为的缺憾去除,把自己认为的完美粘贴,从而完成隐匿与公开的悖论。

    匿名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带有调侃的甚至人身攻击意味话语的出现。同样是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的话“都是千年的狐狸,玩儿什么聊斋”“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智商余额不足”“长得跟闹着玩儿似的”“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等就有明显的这类特征。这种调侃不同于纯粹的骂人,其原因在于新媒体思维中的公开性,也就是说,虽然是匿名的,但这些内容又是公开的,是要给别人看的,于是“文化人骂人”就出现了。腾讯娱乐2016年2月25日一则新闻标题《年轻可爱城会玩 关晓彤搞怪自拍卖萌》中就引用了具有类似特征的“城会玩”表示“你们城里人真会玩”,讽刺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无法理解;而“乡话多”则表示“你们乡下人话真多”,表达对他人议论的一种不屑。

    悖论三:解构与建构

    对旧规则、旧秩序的解构与对新规则、新秩序的建构是新媒体思维悖论的又一表现。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交互的空间与平台,在这里各种知识与思想的交汇碰撞极易解构原有的规则与秩序,而主体性在其中的膨胀又促使其急于建构新的规则与秩序。解构性是新媒体环境中主体的一个显著特征,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可以使主体意识极度增强,匿名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权威的挑战意识。所以,解构在新媒体中就成为异常活跃的因素。一组“杜甫很忙”的网络图片解构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传统形象:杜甫在微博图片中或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或开着坦克向前冲,或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或骑着自行车去买菜,或吃着洋快餐,或跟美女翩翩起舞,或穿着运动服打篮球,或坐在桌前切西瓜,或变身成恶魔,玩转千元安卓机……在这解构中正蕴含着建构的努力,建构起的正是是寄托了现代人思想意识的全新的杜甫形象。

    解构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词汇、语法等的变异。“小姐”从尊贵变为低俗,“校长”从榜样变为禽兽,“同志”从亲切变为敏感,“干爹”从长辈变为平辈……名词可以加宾语和补语,例如“雷人、Q我、杯具了、被自杀、被下岗、被小康、被就业”……大量出现。词汇原本的意思被解构,原来的语法规则也被解构,而建构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流行语”“XX体”等的风行。近几年,从“淘宝体”“甄嬛体”“TVB体”到“蓝精灵体”“凡客体”“聚美优品体”等,都是对语言前所未有的建构,它们建构起了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一种新的文化,甚至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悖论四:丰富与浅表

    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便捷的获取途径。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让人们无时无刻不被铺天盖地的资讯包围,但是人们根本无法消化大量的资讯,因此很多资讯被接受都是浅表性的。如此就形成人们思维意识中的“表象的丰富”与“内在的浅表”的悖论。

    思维方式上丰富与浅表的悖论导致语言上的缩写现象增多,甚至字的堆积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词汇。例如“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喜大普奔”一个词则表示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意思;“人艰不拆”则表示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诸如此类的词还有“累觉不爱”(觉得自己已经累了,没有力气再爱下去了)“十动然拒”

    (“ 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缩略形式,用来形容屌丝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等。新媒体给人们提供的社交平台中一般还会有很多表情包,这些表情中也有类似的特征与功能,因为表情和字词相比更具有浅表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悖论性特点。

    思维方式上的悖论正是目前许多语言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它召唤着语言规范方法中的悖论——顺应与规范,二者同样不是矛盾的,而是更合适与有效的。因为悖论在我们看来不是矛盾,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具有生成性与丰富性的特质。所以,如果在方法论上采取简单粗暴的非此即彼则是不可行的。何况,语言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在于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的改变则不是朝夕之间达成,或者凭借硬性的提倡和规范就可以达成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就印证了这一点。许多网络流行语都有悖于传统的语法规范,也多被语言学家诟病,但这并没有影响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因此,应对新媒体条件下的语言规范问题,仅仅规范是不够的,应在顺应其丰富性,包容其生成性的基础上,发现与保持其优势,规范其不足。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思维其实是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而思维范式的形成与改变仅仅依靠硬性的提倡与规范是无法实现的,在规范的同时顺应之,并努力形成健康的思维语境,或许是更畅达的语言规范之路。

    [1]段炼. 世纪末的艺术反思[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63.

    [2][美]马丁·海德格尔著.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 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372.

    [3]刘红燕. 小议新媒体传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 出版广角,2015(16):72.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