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的符号性探究
赵日兵
摘 要:当代绘画作为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其对当代设计领域的影响是一种符号性的影响,当其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介入到当代设计领域时,立刻会转化为一种设计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当代设计的创作维度。以当代绘画为叙述媒介,结合对杰夫·昆斯与路易威登品牌的跨界合作案例的全面分析,运用设计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度探究当代绘画的符号性,从而深刻阐释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当代绘画;当代艺术;符号性;设计资源;杰夫·昆斯
一、当代绘画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现状
(一)当代绘画的概念界定
当代绘画是一个十分开放性的概念,在形式方面,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风格,甚至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而且其所包含的范畴也相当宽泛,东西方社会对当代绘画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很难对当代艺术作出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界定。但为了便于理解与把握,人们通常从综合的层面对当代绘画进行概念界定,即当代绘画在时间上指的是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在内涵上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艺术语言的绘画。当然当代绘画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当下社会生活感受的“时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当下的文化语境,面对的是当下的现实,他们的作品也就必然反映出当下的时代特征。
(二)西方当代绘画的发展现状
西方当代绘画正在经历一个复杂多变的阶段。没有统一的绘画流派,没有统一的绘画风格,也没有统一的艺术语言,呈现出一种混乱且商业气息浓厚的特点。
西方从 20世纪初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出现了较以往不同的艺术,即我们现在所谓的现代绘画,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着重体现艺术家个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形式语言,而且出现了许多繁杂的绘画流派,如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
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方面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战争拖累,一蹶不振,而美国通过售卖战争所需的武器等,发了战争财,而且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战胜国,取得了极大的战争利益,所以战争对美国的经济非但没有阻碍而且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许多欧洲著名的艺术家逃亡到美国,在美国这个相对开放性的多移民国家里进行着一系列具有实验性与创新性的艺术活动。战后美国艺术开始崛起,世界艺术中心也从欧洲移向美国,而此时由于现代绘画发展的一系列弊端开始显现,所以最后现代绘画走向了尽头,于是新的绘画流派——后现代绘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相对于现代绘画,后现代绘画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后现代绘画试图推翻现代主义的艺术语言,企图在现代绘画艺术上建立一套新的艺术语言,后现代绘画没有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和统一的艺术程序,它只表现出一种混杂的、折衷的艺术语言,以改变现代绘画严肃的、排它的、精英式指导所造成的艺术领域单一、贫乏的面貌,后现代绘画更多地是强调艺术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性。
(三)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西方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从时间上而言晚于西方当代艺术。通常认为中国当代绘画开始于于20世纪80年代,以“星星美展”[1]为开始标志,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由最初的“85 新潮美术”的实验性、革命性的艺术表征,进阶为“后89”时期重视中国民族传统的的文化表述,进入新世纪后演变为商业文化中的宠儿、金钱的奴隶甚至世俗化的商标。当代画家较以往更加注重人的本身和环境的变化,更加关注人性和现实生活。近几年来中国有许多艺术家从事当代绘画理论研究与相关的绘画实践活动,在一些国际赛事中获得许多大奖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肯定,可以说中国当代绘画已成为国际画坛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绘画不缺乏创作的传统与题材,其在艺术形式大大丰富的同时,艺术结构也更加多样,商业资本的进入使绘画作品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或进入美术馆,或被收藏,艺术市场空前繁荣并且带动了绘画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艺术活动上,艺术家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进行绘画创作,但这一切并不等于中国当代绘画在国际上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实中国当代绘画还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理论家、批评家、收藏者、艺术媒体和以画廊为代表艺术机构还并没有真正进入国际艺术运转机制,当代文化根基不够牢固,在国际绘画体系中缺失话语权,等等。
二、当代绘画的符号性
符号来源于符号学,一般而言,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的学科门类,它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等人从艺术学科的哲学层面出发,将艺术创作视为人类普遍情感和经验的符号性表达,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符号整体,是艺术家以自己符号化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按照这一理论,就当代绘画内部层面而言,它是一个绘画符号系统,由各种艺术符号组成,比如线条、色彩、原料和肌理等。如果把当代绘画看做一个整体,其自身也是一个艺术符号,当它以一个独立的符号介入到当代设计时,这种符号性便会发挥巨大的艺术作用。
消费社会时代背景下,艺术家跨足商业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比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与意大利著名设计公司阿莱西的合作,在设计界传为一段佳话,已使得人们看到艺术家光晕所蕴含的巨大的商业利益。2017年4月28日,法国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选择了全球著名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为合作伙伴,联手退出了路易威登全新手袋系列——“MASTER”系列。杰夫·昆斯是在世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悬挂的心》曾在纽约拍出2600多万美元的高价,创下了在世艺术家的成交价新纪录。此次合作杰夫·昆斯从其个人作品《凝视球绘画》(Gazing Ball Paintings)中汲取靈感,经其重新演绎后转移到了路易威登品牌经典款型的手提包上。《凝视球绘画》是杰夫·昆斯于2015年开始创作的系列绘画,他挑选40幅不同时期的杰出画作进行复制,并在每一幅画作面前配置一颗蓝色镜面球体:一颗“凝视球”,以此来探索这些不同时期杰出画作内在的联系,而这颗“凝视球”成为作品与观者、艺术与生活的连接点。该系列画作一经推出就饱受争议,这种争议性无疑为作品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与知名度。此次合作试图传播一种理念: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也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商品可以艺术化,艺术也可以商业化。
我们现在正处在后工业时代,即消费社会时期。鲍德里亚认为,前工业社会属于生产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完全是出于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真实需要,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生产社会是以生产为主导组织起来的社会。而消费社会不同于传统的生产社会,它是围绕商品消费为主导组织起来的社会,在消费社会时期消费已经不是根据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而只是商品具有的符号象征意义。当艺术家跨足商业与一些品牌合作的时候,艺术家之前的艺术作品正是被当作一种符号被加以利用,其本身所蕴含的象征意味一并被带入到两者所跨界合作的产品之中,艺术家为品牌所注入的这种艺术家独特情感因素,对品牌个性的塑造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合作为品牌产品的设计带来了一个时尚的话题,使得艺术的价值在该服装品牌中能够很好地体现,从而带动了该品牌商业价值的上涨和品牌个性的提升。运用逆向思维来看,这种象征意味会伴随着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被无限放大与传播,从而提高了艺术家的国际知名度与身价。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绘画作为当代艺术的代表门类之一,与当代设计的联系非常紧密:一方面,二者各自的领域有所交叉;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影响,辩证统一。
三、当代艺术的资源观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符号性元素介入到当代设计中时,其实它也就变成了一种设计资源,而且设计资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正是由于当代艺术的开放性,其形式的多样性,当它以符号性元素介入到当代设计中时,便会使得当代设计资源极大丰富,那么资源的丰富会不会导致运用的混乱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当下中国设计的现状入手。就拿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来看,近几年来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产品包装越来越抽象,让人看不懂,尤其是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几何造型的包装设计,有时真的让人觉得这种形式过分单一;第二,产品包装越来越过度,近年来的化妆品包装就是一个典例,一小品化妆品“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实在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不负责任;第三,海报设计越来越程式化,而且抄袭现象严重,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你放眼看看你周边的电影海报,计划全是电影主角头像陪文字,有些时候所采用的色调和字体几乎都一样,这种程式化的商业化海报容易让人产生视觉审美疲劳。第四,感染力弱的广告画面充斥在我们的周围,这种广告毫无新意可言,完全与其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不符,与其说是在宣传, 不如说是在催促观众离开。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当下设计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弊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设计资源的极大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导致了其运用的混乱,因此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指出,并唤醒人们有效利用设计资源的意识。
四、结语
当代绘画作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当代艺术对当代设计领域的介入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性的介入,而当其介入到当代设计领域中时,其自身所带有的独特的艺术符号立刻会转变为一种设计资源。当代艺术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多样性与混杂性,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设计资源,而这种设计资源的丰富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了其运用的混乱。因此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进行更有效的设计资源运用方法论的探索。
注释:
[1]星星美展是指1979年9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馆内正在展出《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的同时,23位艺术家创作的150多件油画、水墨、素描、木刻版画以及木雕作品悬挂在将博物馆的场地和背后绿树成荫的公园分隔开的40米长的铁栅栏上所进行的展览。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漢: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黄厚石.设计批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5]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