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绿色油库”助精准扶贫
肖来金+肖平姬+高生明
兴国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油茶之乡”,兴国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依托点,全力推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型油茶林建设,为扶贫户建造“绿色油库”,为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到2014年底,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62.3万亩,其中低产林52.3万亩,涉及22个乡镇。产茶油1571吨,产值1.26亿元。全县油茶种植户2.1万户,其中种植大户28户;油茶专业合作社1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龙头企业5家。
做大做强兴国油荼产业,要围绕“一个目标、两种模式、三大措施、四项机制、五个保障”的工作措施,实行“两手”抓,一手抓老油茶林改造,让老树恢复青春,多结“致富”果;一手抓新造丰产林基地建设,按照丰产林建设标准,高度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开发一块,成功一块,扎实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
一、把准“一个目标”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兴国县制定了《兴国县油茶产业实施方案》、《兴国县2015-2020年油茶发展规划》、《兴国县2015年精准扶贫低产油茶林改造实施方案》、《兴国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实施方案》,确定了油茶产业发展“三个十万”工程,即每年改造油茶低产林10万亩;2015年开发扶贫油茶10万亩,以每户贫困户5亩为受益标准,实现全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落实到户到人;5年发展林农10万人(其中贫困林农达30%以上)。
二、创新“两种模式”
(一)“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托管模式。一是创建托管主体。成立兴国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对10万亩扶贫油茶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公司负责托管员筛选培训、筹资贷款和开发经营。以乡镇为开发主体、以公司为经营主体,按照“五统三包”的要求(即统一土地流转、统一清山除杂、统一打穴整带、统一苗木供应、统一定植苗木,公司负责包生产、包技术、包销售)进行油茶开发,基地建成后交公司管理。二是落实监督主体。基地成立贫困户油茶理事会,开展油茶生产议事、监督和协商。三是确定投资主体。1—5年由政府负责投资,第6年起公司负责投入。四是明确受益主体。从第6年起至第9年后,分别确定为15斤/亩、30斤/亩、60斤/亩、80斤/亩的实物定产,贫困户与托管公司按7:3分红。
(二)“公司+合作社+林农”的低改模式。率先探索并试行了“公司+合作社+林农”的油茶低改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林农申请入社,合作社采取“三送”、“四购”、“两换”、“一代”,促进增收增效。一是公司免费为林农送油茶苗、送有机肥、送技术;二是公司按市场价格收购鲜桃、茶籽、茶油、茶枯等产品;三是林农用茶壳向合作社换取食用菌包、菌包菌菇换肥料;四是无劳力改造的,由合作社组织代改,与林农按产出效益6:4分红。
三、推行“三大措施”
(一)形成高低搭配。新造高产油茶林生产周期较长,5年后才开始有收益,而低产油茶林实施改造后,第1年产油可达10斤/亩,第2年后产油15斤以上,能弥补高产油茶林收益周期较长的不足。为此,兴国县在实施新造高产油茶林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低产油茶林资源,全面推广低改模式,大力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形成低改与高产互补,让贫困林农能在短期内享受到油茶产出效益,全县低产油茶林改造受益农户近10万人、贫困户2万余人。
(二)推行上下结合。推行“林上产茶油、林下搞种养”的上下结合方式发展生态立体经济,着力提升基地产出、产值和效益。在基地内套种旱稻、黄花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林下养鸡鸭、兴国灰鹅等,形成立体式产业发展格局,效益按托管公司与贫困户7:3的比例分成,拓宽林农增收途径。林下经济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带来1000元以上收入。
(三)采取购股叠加。采取回购试挂果油茶基地和入股的办法,实现收益叠加效应,从而破解高产油茶扶贫基地收益周期长的难题。一是按照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入股到每个扶贫油茶基地,作为基地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参与公司种养分红,每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股权利益1000元;二是将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入股百丈泉、山村油脂等油茶加工企业,按股权每年实行分红;三是将贫困户1万元资金,整合由托管公司收购老油茶林,实现近距离脱贫。兴国县已成功收购油茶基地2300亩,采取托管模式经营分配。
四、建立“四项机制”
(一)生态保护机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国县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水保专家称为“江南沙漠”,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综合治理,昔日的“江南沙漠”终于变成了“江南绿洲”。因此,兴国人民倍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县委、县政府把生态保护放在开发的首位,建立了严格的油茶开发生态保护机制,按照“山顶戴帽、山间条状整带、山脚穿裙”的要求,坚决杜绝机械上山,坚持人工打穴整带三年完成,宁可增加开发成本800元/亩,也要防止水土流失。通过采取等高返坡梯田加内沟、搞好坡面径流水系排洪、因地制宜深挖鱼塘涵养水分等措施,并在作业区规划种植茶花、桂花、红叶石楠等行道树,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
(二)资金筹措机制。经测算,新造高产油茶林3960元/亩,兴国县拓宽筹资渠道,与县农行等金融机构联系协调,采取整合每户贫困户5亩油茶证的方式,由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打包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10万亩扶贫油茶15年期3亿元贷款;整合上级奖补资金5000万元;县财政筹措资金4600万元,同时,大力整合农粮、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涉农资金1.6亿元。
(三)管理运行机制。成立兴国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形式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管理职责,对10万亩扶贫油茶基地实行统筹调度、经营管理。
(四)受益进出机制。一是建立托管员准入机制。由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对基地托管员准入进行筛选、培训、评价;建立托管保证金制度,托管员按每千亩10万元标准交纳保证金,实行契约管理。二是建立贫困户进出机制。按照精准扶贫“七步法”识别的贫困对象进入扶贫基地,统一办理5亩油茶证,确保贫困户能充分享受油茶产业扶贫政策,同时,按照“核定收入、村组认可、乡镇审核、本人签字”等程序,公示认定退出对象,实行退出基地、退出林证、退出受益“三退出"。
五、依托“五个保障”
(一)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林业局、发改委、财政局、扶移办、农粮局、农发办、水保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兴国县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干部协同抓,全面推进油茶产业发展工作。
(二)制度保障。为保障油茶产业顺利发展,县、乡(镇)两级政府已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了严格的奖惩措施,领导小组根据县级验收核查结果予以考评,明确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三)政策保障。一是出台了《兴国县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编制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明确了油茶产业发展目标;二是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机制,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各类涉农资金,划拔油茶产业专项资金,鼓励经济组织、社会能人参与油茶开发;积极支持企业开发茶油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产品占有率;三是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做到电视有影像、报上有文字、电台有声音、网上有信息,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油茶产业的发展前景,为油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种苗保障。一是使用良种壮苗。所有供苗单位均为江西省林业厅统一指定育苗的单位,做到定点供苗,以此确保建设用苗的品质;二是严格种苗执法。依法执行油茶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种苗质量检验合格证、种苗标签等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档案。
(五)技术保障。由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专业队伍负责施工,严格按照批复的作业设计书及相关专业技术规程对每道工序进行技术指导。实行不定期组织科技人员、技术服务单位以结对挂点的形式实施服务指导,做好任务、进度、资金的对接,确保技术到位。
[作者简介]
肖来金,兴国县林业技术推广站;肖平姬,兴国县林业局;高生明,兴国县林业局。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