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礼相伴

    西村

    

    从中秋节到国庆节,再到重阳节,中国人在国礼、家礼、人情礼的仪式中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早已内化为民众世代相传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最具象的文化特征和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等,都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仁义礼智信,礼的内涵与外延最广泛。经典的专著有《礼记》,国之邦交有国礼,家之安居有家礼,人之相处有礼尚往来。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礼仪的环境中度过:生之以礼过满月、百天,养之以礼年年过生日,教之以礼学会长幼有序,行之以礼讲究尊老爱幼,成人有礼叫自强自立,成家有礼称结伴百年、葬之以礼曰入土为安,祭之以礼是慎终追远,礼仪构成了一个世代相传的人生之礼。

    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礼相关的成语、俗语、短句、典故有百条之多,如:礼貌待人、礼让交友、礼贤下士、先礼后兵、顶礼膜拜、彬彬有礼、礼尚往来等等。

    礼是一种人生的信仰和行为规范,是从根本意识上的人格和人权尊重,而绝对不是技术层面的虚伪客套和应酬寒暄。古人讲究“敬以持己,业以及物,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实质上是把礼仪的遵从与品格的修养统一化了。

    礼制社会是法制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补充,体现了在社会活动方面知与行的统一。一个不讲礼仪的人,很难遵规守法;而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可能缺少礼仪。礼与法和情与法一样,有相互连接,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现代社会管理自然要遵从法律,所谓法不容情、法不容理都是这个意思。但从广义的文化层面说,法律其实也是一种礼制。

    礼既是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礼又是器而下的世俗生活。传统文化与生活里对于二者的统一有巧妙与实际的规范,叫做礼轻人意重。过去农村人去世,乡邻前去吊唁,三张麻纸足矣。小孩出满月,送一个蒸糕就算莫大的人情。相互看重的不是礼物价格的高低,而是蕴含在其中的情谊与价值。现在讲究送豪礼,变成了礼重人意轻,让穷人为送礼发愁,常常为礼物拿不出手而纠结,不得已的回避往往还会导致友情的恩断义绝。社会的奢靡与腐败,对礼制同样是一种伤害。

    有一句成语叫礼崩乐坏,还有一句叫克己复礼。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演出了一幕批林批孔批周公,批判克己复礼的闹剧。多年以来,从社会道德滑坡的角度讲,礼崩乐坏似乎一直还在继续,克己复礼却始终了无建树。人们在争论所谓“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的时候,很少有人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仁智信”,似乎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从来就没有价值观。旧社会很多人起名克己或者复礼;新社会很多人却起名克礼,虽说是从“克己复礼”简化而来,但意思完全弄反了。对礼制的轻慢或许才是这个社会在价值观方面应该警觉的问题。

    还有一句因为被很多人曲解而脱离了本意的成语:分庭抗礼。 出自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用现在的观点解释,就是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后来的“伉”变成了“抗”,偏旁的“人”被“手”代替了,就变成了有意识的对抗,平等相待的礼仪也成了肆意的挑衅,彬彬有礼的拱手,变成了拳脚相加的出手。一个“礼”字也似乎被换成了“戾”和“力”,从此与“暴”字结缘。

    礼制是中国的古代文明遗产,法治是中国的现代文明追求。“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依然有借鉴作用,法制也是一种礼制。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