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互联网支教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发展的路径探索
何鑫 刘锭玺 李沁 王曦
摘 要:立足于新时代,对乡村教育发展新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组建互联网支教团队实践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支教现状进行分析。以问题导向为主要工作原则与研究方法,通过对互联网支教困境的分析提出四螺旋模型,探索一条由高校、政府、产业、公益组织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教育;互联网支教;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520?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3-0024-0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大重要战略。我国的发展任务最艰巨,道路最漫长的是乡村。乡村振兴,教育为先。必须将优先发展乡村教育,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我国,乡村教育具有独特性:一方面,经济较为落后、生源少、软硬件设施缺乏、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使乡村教育较为落后和封闭;另一方面,乡村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使乡村教育具有田园性与丰富性。针对乡村教育较为落后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通过“两免一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措施使乡村教育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乡村教育发展新问题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村(指“大农村”,含镇区和乡村,下同)义务教育学校229 160所,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86%。《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指出,我国2 379个县该项评估,占全国总数的81%,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但是,仍有约1/4的县没有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组对照国家标准,以校际差距情况为主,对尚未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500多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过程性监测发现,未通过认定县均衡水平明显低于国家标准、更低于已认定的2 300多个县。由此可见,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显见,乡村教育的落后性,尤其是乡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依旧突出,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资源配置薄弱。经济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我国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1月21日发布消息,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251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从中不难看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消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导致对教育的经济投入较低,农村教育产业发展较弱,农村学生大多只能接受普惠性、基础性的义务教育。
相对于城市而言,大部分乡村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通达度较低,资源配置较为薄弱。以师资力量配置为例:一是受经济条件所限,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对年轻教师缺乏吸引力,青年教师较为稀缺。目前,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大部分教师面临退休,教师年龄结构明显不合理。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完整,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导致学校的课程开设不全,影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大部分乡村小学和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无法达到国家所规定的4.2人以上、5.3人以上,教师保障程度较低。
第二,收入政策规定未能切实落地,政府保障不足。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以江苏省为例,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申报表数据可知,2018年江苏省教师年平均工资为126 084 元,而该省公务员年平均工资为137 428元,可以看出该规定并未落实。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得不到保障,规定难以落地。据报道,在某些偏远乡村教师的月均工资甚至不到2 000元,这样就导致大量乡村教师外流。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指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乡村教师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共投入补助资金44.3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9.9亿元,提高了28.8%。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县中,人均月补助标准达到或超过400元的县共占25%,与2015年相比提高11%。乡镇教师、乡村教师的月收入分别达到3 965.23元和3 550.38元,高于县城教师的3 446.37元,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师资配置的不均衡,致使乡村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首先,教师数量城乡分布严重不均衡。乡村学校的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和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远低于国家标准。教师數量的缺失导致大班教学现象,教育质量降低,学生得不到优质的教育。而在城市,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和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突破了30人。巨大的竞争压力甚至造成许多教师拿着教师资格证却找不到学校任教,只能去培训机构应聘。其次,教师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在乡村学校教师培训远远不达标,教师间交流轮岗率较低,导致乡村教师虽然大部分都很敬业,也很善良,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但无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最新的理念存在差距,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信息技术能力有待大幅提高。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个范畴,即语言(Verbal/Linguistic)、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空间(Visual/Spatial)、身体—运动(Bodily/Kinesthetic)、音乐(Musical/Rhythmic)、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自然探索(Naturalist)、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应该多方位培养学生兴趣,而大多数乡村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缺乏,大多数教师兼任多门学科课程,更有学校因为缺乏相关教师而无法开设课程。教师的思维定式与长年累月的教学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专业成长,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致使教学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大多数教师不可避免地与学生间存在明显代沟,师生沟通不畅,最终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互联网支教现状分析
由乡村教育发展新问题可以看出,乡村师资明显不足与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正强烈的制约着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效利用互联网教育形式可以作为乡村小学教师资源的良好补充。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作为新事物的互联网支教的发展也有其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点。
第一,网络硬件设施较为完备,但网络平台上优质教育资源少。“三网通”工程的完成为网络支教奠定了基础。从2003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来,各地创造出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网络教学形式。经过5年建设,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实现天网、地网、人网三网通,为提供中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随着网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新时代的网络基础将更加完备。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整个社会对于网络的使用进入全新的层次,农村中小学学生对互联网、计算机的使用也会与时俱进。
但是,与此同时,农村计算机技术却很薄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学习工具或者娱乐机器的层面上,没有深入使用计算机充分发挥网络跨越时空地缘的特点。多数农村学校拥有网络设施却仍旧信息封闭,他们得到捐助的多媒体教室被闲置一旁,使用率低,而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未能真正实现互通。在我们的实践团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知行造梦团队(以下简称“J师范学院Z团队”)在互联网支教过程中,多次出现设备无法使用导致原本准备好的课程被迫终止的情况。而当地教师计算机维护技术较差,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修理,直接影响后续支教课堂的顺利进行。
第二,师生沟通较少,熟悉度低。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不可否认面对面谈话式沟通,仍然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是由于支教教师与被支教学生大都通过网络进行联系,缺少必要的肢体语言传递与神态表达沟通,学生与教师间情感体验较弱,造成师生间熟悉度较低,从而导致支教教师无法全面把握全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就单个学生而言,也无法准确了解该学生身心发展具体情况,无法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同时由于缺少沟通,支教教师难以得到教学反馈,课后反馈仅能根据乡村学校助教的帮助才能得到,过程较为烦琐。其次,学生的疑问无法及时解答,以J师范学院Z团队来看,该团队互联网支教频率为一周1次,一次40分钟,这就造成学生在其余时间几乎无法与志愿者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疑问只能留待下周上课时解决。
第三,支教教师经验不足,课程质量难以保证。在高校中,积极参加支教活动的同学往往分布在低年级。以J师范学院Z团队为例,团队共24名成员,其中19名为大一学生,占总数的79.1%,其余5名为大二学生,而大三、大四的学生无一人。根据团队协作分工情况可以看出,一线授课教师为上面所提到的19名大一学生,而其余6人则扮演着管理员的角色,其中1人为总负责人,2人为教务负责人,1人为宣传负责人,1人为财务负责人,他们主要负责组织的协调与运转。虽然支教学生都属于师范学院,但大一学生并未系统性学习教育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也明显不足,授课质量无法把控。此外,一些非师范高校的志愿团队对教育学相关知识学习就更加稀少,因此对课堂问题的处理缺乏技巧性。
三、互联网支教优质发展的路径探索
通过对J师范学院Z团队支教活动开展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前期实践和调查分析,我们建构起高校、政府、产业、公益组织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即高校、政府、产业、公益组织是互联网支教优质发展的四大要素。它们根据乡村学生需求市场而连接起来,形成了四种力量交叉影响的四螺旋关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一,高校引领教育资源配置。众所周知,高校是教育资源密集的地方,在高校里有一群家在乡村,心系乡村,想为家乡积极奉献的大学生,决心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乡村孩子进行“云”教育。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845所。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网络支教团队,将高校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向乡村中小学引流。就具体工作而言:首先,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团队。志愿者通过报名后经过初审、笔试、面试、考察、公示、审定等多个环节最终确定后组成志愿团队。志愿者,一方面,要有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发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有道德情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另一方面,要有扎实的学识,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潭水;要有仁爱之心,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其次,培训志愿者,在上述互联网支教现状中提到支教质量存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因此,对志愿者团队必须要提供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支教者的整体教育素質。同时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志愿者团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志愿者授课视频进行实时录制。课后组织志愿者进行评价与反思,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另外,志愿者团队应重点培训志愿者对学困生,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后,加强组织管理,志愿者团队在管理组织方面着重培养组织成员的纪律性和组织成员思想共识与多元性。
第二,政府保障服务网络支教。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乡村小学提供完善的网络硬件设备,这是网络支教最基本的条件。目前,仍有部分乡村学校还未能实现“三通”工程。政府有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应加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三通”工程的后续配套保障还存在不足,在互联网支教中,乡村学校一旦硬件设施出现问题时,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硬件设施无法第一时间进行修护。因此,政府在提供硬件设备的同时更应该安排好设备后续保障工作。其次,完善网络支教活动激励机制。互联网支教活动具有公益性这一突出特性,志愿者教师践行志愿精神,积极奉献、服务乡村,不断创造人生价值。但是,一定的激励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通过一定激励机制对志愿者教师的付出与努力予以肯定,能够更好地调动志愿者教师积极性,同时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互联网支教。再次,政府应该积极将高校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引流,帮助支教团队与乡村学校更好对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中的互联网支教团队缺少可以进行支教的学校,而乡村学校虽然急需引进外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内涵式发展,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大多数乡村学校所在行政区域内没有高校,因此难以与高校互联网支教团队取得联系。而政府恰恰可以很好地充当乡村学校和高校志愿者团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产业引导网络支教发展。在我国乡村学校多,发展任务重,单靠某一个组织是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的。首先,要形成产业。在互联网支教的领域,要把更多的组织聚合在一起,通过分工与合作,使之协调发展,建立起产业链上下游有契合的关系,使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其次,要转变观念。在乡村网络支教中,小到每一个教案本,大到设备本身与维护都需要钱。因此,不能将公益与商业割裂开来,树立起产业引导商业,商业反哺公益的新思维。但是,这里所指的商业与产业并不是让互联网支教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在商业赞助的介入中,要恪守底线,防止急功近利。
第四,公益组织弥补网络支教。我们可喜地看到,在良好的网络基础前提下,一大批致力于互联网支教的公益组织出现。这些组织大多能够联系并且组织多个高校互联网支教团队,对乡村学校学生进行长期在线辅导,为改善东西部教育资源不平衡做出了贡献。2006—2013年,以支教为主要业务的民间公益组织大约有50家。为了更好地弥补乡村网络支教,首先,要整合资源,组成乡村互联网支教公益组织联盟,规范管理共享资源,引导这些组织有序发展;其次,这些组织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思维,不能盲目扩张,在组织内部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四、结语
互联网支教这一新模式,越来越为大学生支教所青睐,也越来越成为沟通高校与乡村学校重要的桥梁与纽带,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支教的新模式,越来越成为沟通高校与乡村学校的桥梁与纽带,在弥补乡村教育资源不足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互联网支教具有传统支教不可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突破这些局限性是远远不够的,要协调政府、高校、产业、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统筹全局,才能让互联网支教有序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使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衍祥,徐世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新模式探索[J].新西部,2018,(35):109-110.
[2]? 赵芸逸,徐超,王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构建研究——以A在线支教项目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8,(21):151-153.
[3]? 张瀚月,陈仕品.“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网络培訓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4):41-45.
[4]? 陈影.“互联网+”支教[J].科技视界,2018,(10):39-40.
[5]? 卢宁,吴松,李晗杰.“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6,(2):111-114.
[6]? 李鑫,丁暄城,梁帆.基于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支教活动新模式——网上支教的探究[J].世纪桥,2015,(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