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杂色蛤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侯雁彬
1 秦皇岛杂色蛤资源现状
秦皇岛市海岸线162.7 km,海岸多沙,属沿岸型。沿海有十余条河流入海,淡水流入量大,使近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增加了水域的初级生产力,加之这里的海水污染程度较轻,饵料生物及底栖低质生物的繁衍给杂色蛤资源繁殖与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来,由于不断调整作业,生产者捕捞的重点转向贝类,而贝类中又以杂色蛤为主要捕捞品种。由于资源的变化,制约着作业方式的变化,捕捞杂色蛤的船只网具大量增加,1996年投产船数为1 328艘,17 581 kW,捕捞总产量10 578 t,单船平均产量7.89 t,按功率平均0.6 t/kW。到2000年,捕捞杂色蛤的船只数开始下降,当年投产船数为987艘,功率13 655 kW,捕捞总产量4 100 t,单船平均产量4.2 t,按功率平均0.3 t/kW。投产船数减少341艘,减少26%,马力减少22%,捕捞总产量减少61%,单船平均产量减少47%,马力平均产量减少50%。根据以上船只、功率、产量对比,充分说明该品种资源已经衰退,保护杂色蛤资源已势在必行。
秦皇岛市的杂色蛤资源主要分布在山海关、海港、北戴河沿海一带,1993年有部分渔民开始试生产。当时由于经济鱼类资源状况较好,该品种没有受到渔民的普遍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鱼类资源的逐步衰退,到1996年,该品种的利用引起了当地渔民的普遍重视,从事杂色蛤生产的船只网具大量增加,捕捞产量达到自生产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生产船只的增加,却导致了渔场面积相对狭窄,渔场矛盾加剧,生产秩序混乱,渔事纠纷不断,损坏网具的现象普遍发生,给当地流刺网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资源破坏也比较严重,沿海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也遭到了相应的破坏,如再继续发展下去,不仅海上生产秩序的混乱现象无法扭转,杂色蛤资源量也降到最低限度。1996年以前,秦皇岛市杂色蛤资源较多,在开发利用的几年时间里,资源虽然没有绝迹,但捕捞总产量已降低了60%多。对此,1996年河北省渔政处就关于杂色蛤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专门下发了文件,实行捕捞许可证的办法控制生产船数,并限制外地渔船来秦皇岛市沿海捕捞,对保护杂色蛤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渔政管理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渔政人员的执法地位较低,管理手段落后,生产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激化,不服从渔政管理、甚至打骂渔政人员的事件屡有发生,渔政人员在执行任务时,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市、县(区)两级渔政部门对省渔政处的文件精神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加之渔民法制观念淡薄,认为我不捕他捕,竞相争夺资源,致使资源逐年减少。再有渔民普遍认为生产杂色蛤投入少,成本回收快,把它作为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根本不理睬渔政管理而任意增船添网,滥渔滥捕。
2 秦皇岛杂色蛤资源保护措施
2.1 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底数
由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水产科技人员进行杂色蛤资源调查,弄清资源的分布面积、资源现存量、繁殖期、年可捕捞量以及生态环境等,以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调查资料确定生产杂色蛤的船数,并统一网具规格,确定划分繁殖保护区。
2.2 调整捕捞强度,压缩捕捞船只
近几年捕捞强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捕捞能力仍超过了资源的再造量。目前,继续降低捕捞强度已成为关键,要采取行政措施,对杂色蛤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捕捞船只,办理捕捞证,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或引导渔民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和渔区的各项服务业,开拓新的生产领域。
2.3 限定捕捞规格
渔民为了提高产量多赚钱,耙齿间距缩小,网兜的网目加密。1996年以前捕捞规格在壳高2.5 cm以上占80%多,而以后捕捞规格逐年缩小,壳高2.5 cm以上的几乎不见,多都在壳高1.5 cm以下。因此有必要统一网具规格、网目尺寸,捕捞规格应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对不合格的渔具应限制其生产。
2.4 轮捕轮放
采取停捕两三年的方法;或采取划区的办法,实行轮捕轮养,使杂色蛤资源有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
2.5 加强渔政管理
进一步加强渔政管理,完善管理手段,打击违法捕捞渔船。
(收稿日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