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台记者也要努力“走转改”

苗红青
摘要:县区台记者需不需要“走转改”?回答是肯定的。县区台不仅要走基层,而且还要更深入地走;不仅要转作风,而且还要更彻底地转;不仅要改文风,而且还要更“接地气”地改。
关键词:县区台 记者 走转改 接地气
自从开展“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中央和省市级台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给县区台树立了榜样。但县区台有些同行以为,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就是基层,与基层的受众已经零距离,不“走”也“进”了,搞不搞“走转改”无所谓。其实不然。县区台的记者不仅也要走转改,而且要更深入地走,更彻底地转,更接地气地改。
县区台不仅要走基层,而且还要更深入地走
我国的各个县区情况不尽相同,就是每个县区内部的街道、乡镇情况也千差万别。如辽宁大连普兰店既有相对繁华的城镇,也有偏僻的山区和海岛。从记者到基层采访的情况看,到城镇和到山村、海岛去的频次并不平衡,显然到交通方便条件较好的地方去得多,交通不便条件极差的地方去得少。相信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县区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实那些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基层,例如偏僻的山区和海岛自然条件差,恰恰客观困难更多,更需要媒体的关注和帮助。个别人去过海岛是参加消暑的集体活动,去游泳、赶海的,去山区是去春游、秋游赏风光尝野味的,但这能算走基层吗?至少不等于满怀真挚的感情地去走基层。记者只有把更多的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把更多的话筒递给普通百姓,捕捉最鲜活的素材,去展现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做到“源于生活、还原生活”,为基层群众鼓与呼,不仅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走基层就是要一切方便群众,一切为群众着想。记者不要自己图省事,给群众添麻烦。如记者有时要采访某山村的农民,自己乘车到乡镇等候,让农民翻山越岭步行到乡镇接受采访。有时甚至把采访对象直接招到县城来接受采访。如果确实因为时间特别紧迫,这种事偶尔为之倒可以理解,但是以为这是正常做法就不正常了。这不仅不符合走基层的要求,而且因为记者采访没有在真正的现场,镜头不是在现场拍摄的,至少是摆拍,会缺少真实性和感染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县区台记者走基层,不仅要走还要更深入地走。
每一级媒体走基层是有区别的。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记者数量有限,全国各省市基层单位数量很多,要求他们都走遍全国不现实,他们只能有选择地重点走。县区台所处地域小,记者流动也不大,多年在当地工作,完全可以在走基层方面做得更好些,而且县区台记者的走基层,发现新经验、新线索、新典型,可以向中央和省市的媒体反映、报道,还会延展上级台记者走基层的路途,也放大县区台走基层的效果。
县级台不仅要转作风,而且还要更彻底地转
记者参加“走转改”活动,得到锻炼和磨练,也会促进政治素养、行事风格等方面的优化,促进作风的转变,使记者不仅新闻报道方面更敏锐,而且在舆论监督方面更坚决。
县区台记者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上下左右都脸熟,搞批评报道难开口,舆论监督顾虑多。开展“走转改”活动以后记者转变作风,加强了舆论监督的速度和力度,对热点的引导不回避躲闪、不避重就轻,更不能遮遮掩掩、视而不见。需要批评的不讲情面,但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沟通问题,与百姓真诚交心、平等交流。消除隔阂、误解、不信任,既要设身处地反映人们的实际困难和利益诉求,又要讲清楚解决问题的现实条件,实事求是地反映有关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通过信息的充分沟通达到情感的相互交流,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信任。
批评是手段,不是目的。记者转变作风,也包括改变行事风格,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如搞舆论监督既促进解决问题,又增进社会和谐。普兰店台通过广播、电视联动,新闻、专题与公益广告互补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报道模式,除了报道整治动向,推介经验做法,树立典型等,将区委区政府关于环境整治的坚定决心、鲜明态度、重大决策、工作部署以及相关法规、政策进行充分报道,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外,还以问题为导向,让记者走进第一现场,找问题、看变化、报效果,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对露天占道烧烤和占道经营、环境卫生死角、违章建筑、超限超载营运、不文明殡葬等整治不到位的情况进行曝光,一些部门和单位表示明显感到了压力,感到了媒体监督的力量。记者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关键是立足建设性,作风更加严谨,态度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以理服人,办法是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求证核实、理性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舆论监督报道积极而又稳妥。这正是通过记者转作风实现的。
县区台不仅要改文风,而且还要更“接地气”地改
接地气应该是县区台改文风的重中之重。以前有些记者以为,县区台“接地气”可以用地方的方言办节目,体现节目的亲和力,也可以在节目中多采用些网络热词,体现节目与时俱进。其实这些只是注意形式之类的表面,没有抓住要害。县区台通过改文风,打好本土牌,在内容上更“接地气”,节目都是当地受众比较关心的内容,再利用当地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让受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新闻节目如何“接地气”?现在全国广播电视网络畅通,节目系统完整,各县区受众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节目都很方便,没有必要再为吸引受众插播接近性不强的国内外新闻,也不要指望办那种“小而全”的新闻让当地受众不转台。因为上级台的节目已经满足广阔地域观众的普遍要求,县区台要集中精力报道好本地新闻,满足当地观众的特殊要求。从这一角度讲,县级台自办节目要为上级台节目拾遗补缺,把上级的政策法规转化为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的报道和阐释,便于观众理解、接受,并由心动变成行动。
社教节目如何“接地气”?县区台必须因地制宜,根据需要和可能办当地观众最需要的社教节目。普兰店台的观众百分之七八十是农民,所办对农节目《走进乡村》宣传富农政策,传播涉农信息,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很受欢迎。这些年当地推广种植新品种、生产新技术,搞“科技之冬”等活动,广播电视台全力配合。星台镇刁家村棚农赵恩成应用日光温室十大集成技术种植黄瓜,年纯效益由4万元增加到8.5万元,《走进乡村》栏目推广让观众感到得实惠,离不开。此外,《法制空间》栏目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卫生与健康》栏目介绍防病治病常识,这些都结合当地实际,受到群众欢迎。
文艺节目如何“接地气”?县区台因地制宜集中精力自办一两个当地人最喜闻乐见的节目。一是用好本地土生土长、扎根较深的文艺样式,二是用好本地土生土长的艺人及其作品。普兰店市以出土千年古莲子闻名于世,素有莲城之称。普兰店台抓住这一特点,设置《莲城故事》讲莲城的民间传说和现代故事,《莲城综艺》演民间舞蹈、唱新金(普兰店区前身叫新金县)民歌,《莲城家园》探访莲城古建筑,介绍莲城新景观。这些围绕古莲设置的栏目,不仅突出了莲城特色让百姓乐看,而且提供了舞台让百姓参与。
“走转改”使普兰店台的文风一改过去的程式化,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策划重点报道,真实反映民情、民心、民意。特别开设了“走转改”“记者发现”“点评台”等板块后焕然一新,不乏本土一线的新鲜看点,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广播电视台)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