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魔幻电影差异的文化成因与思考

    杨晓丽

    如今,大多数魔幻电影用逼真的特效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了观众的眼光,它把观众带入到了一个不曾经历的世界,再加上魔幻电影有着视觉冲击力这一大特征,它依靠宽大的故事结构、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越来越喜欢和追捧魔幻电影,经过几十年的尝试和努力,魔幻电影已经成为了一大卖点,例如《暮光之城》《指环王》《哈里波特》等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了双丰收。中国电影人在不断的探索和奋斗后,使得中国电影也慢慢的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最终创作了《画皮》《无极》《山海经》等一系列具备“东方魔幻色彩”的电影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魔幻电影还属于新鲜事物,在发展状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 故事题材和来源不同

    (一)以欧洲文学和希腊神话为基础的美国魔幻电影

    美国的魔幻电影具备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特征,电影中的情节设置都有着让人过目不忘且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惊情四百年》到《暮光之城》《夜访吸血鬼》;从《哈利波特》到《指环王》;以及从2005年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到《龙骑士》《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都将西方的特征和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欧洲文学史上曾多次出现魔幻电影的主人公和影片主题思想,目前美国的影片在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具备浓郁欧洲文学气息的环境,即美国的魔幻影片中经常出现欧洲文学的影子。[1]欧洲文学来源于“希伯莱—基督文学”和“希腊—罗马文学”,统称为“两希文学”。例如《指环王》里面的中土世界,就代表了荷马史诗中的人神之战,也就是古希腊—罗马文明;而在《哈利波特》里面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代表了希伯莱—基督文明。

    “两希文学”在电影《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中互相渗透和影响,一会儿对立,一会儿交汇。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中土世界被分割成多个种族,分别有霍比特、精灵、人类、奥克斯、矮人以及树人等,就好像古希腊大神一样被分割,再加上电影中也出现了“龙”,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特征;又例如电影《哈利波特》我们从中认识到了斯莱特林、赫奇帕奇、拉文克劳和格兰芬多这四个魔法学院,斯莱特林和格兰芬多是两个相对的学院,也就体现了“两希文学”的相互对立;同时斯莱特林学院表示的是滑行的蛇,蛇象征着基督教恶魔撒旦;格兰芬多代表半狮半鹰的一种生物,这种生物象征着基督教的耶稣,这就体现出了“两希文学”的再次融合。

    (二)以传奇、神魔、志怪小说为基础的中国魔幻电影

    中国的魔幻故事,自古代就盛行。唐朝的传奇小说和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都极具魔幻色彩,其中《穆天子传》《山海经》等都属于中国优秀的魔幻题材。古代还有很多优秀的神魔题材的小说作品,例如明朝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宋朝的《太平广记》;清代有李百川的《绿野仙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李汝珍的《镜花缘》。

    现在的电影素材大都来源于古代神话故事小说,电影《画皮》就改编于《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一段,在原小说中故事叙述很简单,寓意我们要透过外貌看本质。在电影《画皮》中,虽然把原文改编的面目全非,但其寓意却没有发生变化,电影中把简单的道士救人、冤魂害人的故事改编成多角恋的悲惨故事。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和《画壁》片段也被翻拍成了电影《新倩女幽魂》和《画壁》。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曾被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上评价说:“聊斋志异虽不同于当时同类小说,但其所记乃神仙孤鬼之事,后叙其冤屈,写法独特,其变幻、志怪之状犹现眼前。”总的来说,魔幻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奇经典之作。撇开聊斋故事这一系列的电影,有巨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齐天大圣之大闹天宫》和《西游降魔篇》。[2]

    中国的魔幻电影,大都取材于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小说故事,然后稍微地把人物故事和情节设计加以深化和改造,让电影在保留原有故事寓意和魔幻色彩的基础上,再往电影里加入大量的现代元素内涵,也就是说,中国魔幻电影离不开中国的志怪、传奇和神魔小说。

    二、 中西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不同魔幻气质

    (一)在骑士文化和巫术文化熏陶下的美国魔幻

    巫术文化对西方作家的影响非常巨大,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巫术和魔法师。对于西方巫术文化,电影作品通常以恶毒的大型蜘蛛、聪明的精灵和冲天的扫帚形式来展现;魔法师一般指的是智者和老人,这类型的人往往会在主角遇到挫折和迷茫的时候为其指点迷津。

    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为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骑士精神也被称为“绅士精神”,是西欧民族中象征个人地位和身份的标志。骑士精神是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和比赛追求的高尚精神品质;是妇女向往浪漫气质的精神理想;是人们对外表、礼节和风度的追求。骑士精神使得欧洲人民在性格特征方面,既具备乐于助人、信守承诺、敢于奋斗和牺牲的爽快性格,也附有端庄、优雅的贵族气质。

    例如,在电影《纳尼亚传奇》中,半人马将军将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遵守和实施自己的诺言,这种骑士精神就意味着“护教”和“忠君”,也就是说骑士敢于遵守自己的诺言,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君主;同时在电影《指环王》中,护君队伍为了向弗罗多表达自己的忠心,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摧毁魔戒来获取君主的信任。

    (二)在侠义文化和仙术文化熏陶下的中国魔幻

    在中国,侠义文化有着独特的气息,其文化以敬天为核心,即指的是“替天行道”和“天人合一”,侠义文化在敬天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后就成为了舍生取义以及追求天道。这种侠义文化在中国的魔幻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白蛇传说》中白素贞、许仙和法海的恋情和矛盾,《新倩女幽魂》中宁采臣、小倩和除魔卫道的燕赤霞之间矛盾的“人鬼之恋”,人与狐妖、人与蛇之间有着深情的爱,只是因为人妖殊途的原因让他们终究无法在一起。因此,观众对这些具备侠义精神的道士和降魔者有了很大的意见,会责骂和批判他们多管闲事和不懂得爱情,强烈要求这种没有情感和仁义的降魔者和道士们就应该赶下圣坛,成为平凡之躯。[3]

    中国的法术文化被人们推崇和信仰,法术文化来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惧怕,中国人把天崩地裂、日食、地震或者火山爆发等现象都归类为仙人的警告。中国的仙术文化同时对中国的魔幻小说题材电影也有了深刻的影响。就拿《画皮》中的降妖师、狐妖等都被看作仙术文化的经典人物。

    (三)中国魔幻电影中角色“自我”的相对缺失

    中国电影的制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编剧对剧本的改造十分全面,五千年来传承和熟悉的神话传说也可以改编的有声有色,这也给导演和编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导演一般会把电影的立意选取为对现实的反映上。例如,从一开始《画皮1》的正房和小三的勾心斗角爱情悲剧到《画皮2》面貌与心灵的纠结选择,从《无极》里人们不断的谈论欺骗与诚实的关系到《西游降魔篇》的一念成佛和一念成魔,这些魔幻电影都给人们很大的寓意,让我们自己主动去思考好与坏。中国的魔幻电影是结合自己生活的年代和特点来对电影进行分析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原有简单的故事发展情节和人物价值审判。

    在《画皮》这一系列的电影作品中,将蒲松龄文笔下的极具魔幻色彩的小说进行大幅度的改编和想象,最终展现给观众一个个把爱情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悲惨爱情故事。电影《画皮》中小唯为了爱情,选择了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编剧在一定意义上将小唯比作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就是为了给大家展现一个深刻的寓意,即对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如果我们持有偏见、刻薄和无视的态度,最终会使得这类人们走向消极和挫败,也让观众不断去反思和领悟。

    三、 中美魔幻电影差异分析

    中国电影大片是中国当代人们的心灵净化之地,也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形象。中国和美国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魔幻电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让我们不断去反思民族文化的建设事业,认识和完善民族文化现状,并不断寻求完善自我民族文化的方式和捷径。[4]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为魔幻电影的想象给予灵魂和生命。在魔幻电影中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内容,例如具备鲜明文化民族特点的价值观、更加深刻的人文精神观念等等,让中国的魔幻电影变成有强大号召力的影像巨作。

    第二,注重观众的培养和市场的开发。不断研究和发展魔幻电影,让电影产业成为一个关键的经济大户。

    第三,在素材中不断发展和现代人审美和精神相符的内容,让电影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第四,尊重魔幻电影,重视魔幻电影的魄力所在,不断发掘魔幻电影的魅力,努力为魔幻电影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素材。

    第五,使魔幻电影和现实之间相联系结合,处理好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让现实人生不断超越想象。

    结语

    电影是一种新兴起的产业文化,它被视为对全球事物的整理和结合,也被称为美丽宇宙的完美转化。一旦具备高超的想象能力,电影世界就会繁荣下去,目前具备高超想象力的魔幻电影,虽然类型不大,但却寓意深刻且盛行。中国和美国不同内容和风格的魔幻电影,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中国电影有着好莱坞电影人所羡慕的地方,中国丰富多彩的小说故事题材,让中国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如何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新改编,既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受到其他人的追捧,是我们目前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