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减速器的检查与调整
王丽侠
主减速器是驱动桥重要组成部分。驱动桥的作用是将万向传动装置传来的动力折过 90°角,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并由主减速器降低转速,增大转矩后,经差速器分配给左右半轴和驱动轮。主减速器的功用是将万向传动装置传来的发动机转矩传给差速器,并在动力的传动过程中将转矩增大并相应降低转速。
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的调整正确与否,对于主减速器的使用寿命和运转平稳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拆装后,特别是更换某些零部件后,必须通过精确的测量、计算,选出合适的调整垫片;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轴向移动变速器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使啮合印痕在最佳位置;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轴向移动从动齿轮,使啮合间隙在规定的公差范围。
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只能一起更换。在拆卸变速器之前,最好测量齿面的平均间隙以及偏差。只要修理影响到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位置的零部件,必须重新测定调整垫片厚度。
1. 主、从动锥齿轮啮合情况检查调整
只要轴承座、主动锥齿轮的后轴承、一挡齿轮的滚针轴承外座圈、输出轴的后轴承外座圈被更换,就必须通过调整垫片的厚度来调整主动锥齿轮,使主、从动锥齿轮的啮合印痕在最佳位置。具体方法如下:
主、从动锥齿轮啮合情况检查,是检视轮齿啮合痕迹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调整的依据。其工艺如下:先将齿面擦干净,用中等黏度的油质颜料(如红丹),均匀地薄薄地涂在主动(或从动)齿轮的齿面上,来回转动主动齿轮,并使其稍有负荷,然后查看齿面上的接触印痕,即可判明啮合情况是否正常。若啮合情况不正常,应反复调整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位置,使从动锥齿轮齿面上的接触印痕达到占全齿长的2/3,印痕边缘距齿的小端2~4 mm,印痕高度边缘距齿面边缘0.8~1.6 mm。
主、从动锥齿轮之间啮合区均由主从动锥齿轮沿各自轴向位移来调整,主动锥齿轮的轴向位移可通过若干不同厚度调整垫片的增减来调整,齿侧间隙一般以0.15~0.40 mm为宜。从动锥齿轮轴向位移可通过旋转差速器轴承左右调整环来调整。一端增加多少,则另一端相应减少多少,保持轴承预紧度不变。
2.从动锥齿轮的调整
当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总成、变速器壳体、主减速器盖、差速器罩壳或轴承更换时,必须对从动锥齿轮进行调整,从动锥齿轮的调整包括从动锥齿轮(差速器)轴承预紧度的调整和主、从动锥齿轮之间的啮合间隙的调整。
(1)从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的调整
当锥齿轮工作时,由于传递力矩会产生一个轴向分力,此力通过齿轮作用于轴承上,如果轴承无预紧力时,那么轴在此分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轴向位移,不但使齿轮啮合位置发生变化,还使齿轮轴前轴承出现较大间隙。另在力矩的作用下,使轴产生歪斜和摇摆,破坏齿轮正确啮合,使磨损加剧,严重时会出现响声。轴承预紧后,齿轮轴平衡了一部分轴向载荷,减少了轴向位移,即提高了轴向刚度。
对轴承进行预紧时,预紧力不宜过大。过大则会因载荷过大使轴承工作时发热,降低轴承使用寿命。因此,应按制造厂的规定进行调整检查。
从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的调整也称为从动锥齿轮调整垫片总厚度的调整,通过垫片的调整使从动锥齿轮(差速器)转动自如,且轴向推动无间隙。具体步骤如下:拆下主减速器盖。拆下密封圈和差速器轴承的外座圈,取出调整垫片。将轴承的外座圈装在变速器壳体上,同时装上厚度为12 mm的标准(样板)垫片。注意:轴承的外座圈应装入到挡块处。将另一侧轴承的外座圈装在主减速器盖上,不用调整垫片。将设有车速里程表主动齿轮的差速器装在变速器壳体上,用25 N·m的力矩拧紧螺栓。测量时,不要转动差速器,因为可能影响测量值。
(2)主、从动锥齿轮啮合间隙调整
啮合间隙的检验:正确调整轴承间隙和调整齿轮啮合位置正常后,若齿隙超过08 mm(使用限度为1 mm),则应更换齿轮。不允许用改变齿轮相对位置而不顾齿轮正确啮合情况的办法来减小齿隙。测量齿隙时,用百分表触杆垂直于从动齿大端齿面,固定主动齿轮轴,转动从动齿轮,百分表的读数即为齿隙值。也可用塞尺片插入两齿轮间来测量。测量时应取几个方向测量,测得各个方向齿隙之差不得超过0.15 mm。
在调整主、从动锥齿轮轴承的轴向间隙之后,应重新调整齿轮的啮合间隙。主、从动锥齿轮的啮合间隙,新齿轮为0.10~0.35 mm,大修允许值为0.70 mm,使用限度为1 mm,如超过标准,在确保正常啮合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调整。
调整主、从动锥齿轮啮合间隙,可移动主、从动锥齿轮位置来进行调整。如用增减装在减速器壳与主动锥齿轮轴承座之间的调整垫片的数量(即移动主动锥齿轮的位置)来达到;或将从动锥齿轮两轴承盖拆下,把一边盖的垫片按需要移装到另一边来调整从动锥齿轮位置,但必须保持调整垫片的总数和厚度不变,以免破坏已经调整好的从动齿轮轴承的间隙。
主减速器是驱动桥重要组成部分。驱动桥的作用是将万向传动装置传来的动力折过 90°角,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并由主减速器降低转速,增大转矩后,经差速器分配给左右半轴和驱动轮。主减速器的功用是将万向传动装置传来的发动机转矩传给差速器,并在动力的传动过程中将转矩增大并相应降低转速。
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的调整正确与否,对于主减速器的使用寿命和运转平稳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拆装后,特别是更换某些零部件后,必须通过精确的测量、计算,选出合适的调整垫片;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轴向移动变速器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使啮合印痕在最佳位置;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轴向移动从动齿轮,使啮合间隙在规定的公差范围。
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只能一起更换。在拆卸变速器之前,最好测量齿面的平均间隙以及偏差。只要修理影响到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位置的零部件,必须重新测定调整垫片厚度。
1. 主、从动锥齿轮啮合情况检查调整
只要轴承座、主动锥齿轮的后轴承、一挡齿轮的滚针轴承外座圈、输出轴的后轴承外座圈被更换,就必须通过调整垫片的厚度来调整主动锥齿轮,使主、从动锥齿轮的啮合印痕在最佳位置。具体方法如下:
主、从动锥齿轮啮合情况检查,是检视轮齿啮合痕迹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调整的依据。其工艺如下:先将齿面擦干净,用中等黏度的油质颜料(如红丹),均匀地薄薄地涂在主动(或从动)齿轮的齿面上,来回转动主动齿轮,并使其稍有负荷,然后查看齿面上的接触印痕,即可判明啮合情况是否正常。若啮合情况不正常,应反复调整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位置,使从动锥齿轮齿面上的接触印痕达到占全齿长的2/3,印痕边缘距齿的小端2~4 mm,印痕高度边缘距齿面边缘0.8~1.6 mm。
主、从动锥齿轮之间啮合区均由主从动锥齿轮沿各自轴向位移来调整,主动锥齿轮的轴向位移可通过若干不同厚度调整垫片的增减来调整,齿侧间隙一般以0.15~0.40 mm为宜。从动锥齿轮轴向位移可通过旋转差速器轴承左右调整环来调整。一端增加多少,则另一端相应减少多少,保持轴承预紧度不变。
2.从动锥齿轮的调整
当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总成、变速器壳体、主减速器盖、差速器罩壳或轴承更换时,必须对从动锥齿轮进行调整,从动锥齿轮的调整包括从动锥齿轮(差速器)轴承预紧度的调整和主、从动锥齿轮之间的啮合间隙的调整。
(1)从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的调整
当锥齿轮工作时,由于传递力矩会产生一个轴向分力,此力通过齿轮作用于轴承上,如果轴承无预紧力时,那么轴在此分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轴向位移,不但使齿轮啮合位置发生变化,还使齿轮轴前轴承出现较大间隙。另在力矩的作用下,使轴产生歪斜和摇摆,破坏齿轮正确啮合,使磨损加剧,严重时会出现响声。轴承预紧后,齿轮轴平衡了一部分轴向载荷,减少了轴向位移,即提高了轴向刚度。
对轴承进行预紧时,预紧力不宜过大。过大则会因载荷过大使轴承工作时发热,降低轴承使用寿命。因此,应按制造厂的规定进行调整检查。
从动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的调整也称为从动锥齿轮调整垫片总厚度的调整,通过垫片的调整使从动锥齿轮(差速器)转动自如,且轴向推动无间隙。具体步骤如下:拆下主减速器盖。拆下密封圈和差速器轴承的外座圈,取出调整垫片。将轴承的外座圈装在变速器壳体上,同时装上厚度为12 mm的标准(样板)垫片。注意:轴承的外座圈应装入到挡块处。将另一侧轴承的外座圈装在主减速器盖上,不用调整垫片。将设有车速里程表主动齿轮的差速器装在变速器壳体上,用25 N·m的力矩拧紧螺栓。测量时,不要转动差速器,因为可能影响测量值。
(2)主、从动锥齿轮啮合间隙调整
啮合间隙的检验:正确调整轴承间隙和调整齿轮啮合位置正常后,若齿隙超过08 mm(使用限度为1 mm),则应更换齿轮。不允许用改变齿轮相对位置而不顾齿轮正确啮合情况的办法来减小齿隙。测量齿隙时,用百分表触杆垂直于从动齿大端齿面,固定主动齿轮轴,转动从动齿轮,百分表的读数即为齿隙值。也可用塞尺片插入两齿轮间来测量。测量时应取几个方向测量,测得各个方向齿隙之差不得超过0.15 mm。
在调整主、从动锥齿轮轴承的轴向间隙之后,应重新调整齿轮的啮合间隙。主、从动锥齿轮的啮合间隙,新齿轮为0.10~0.35 mm,大修允许值为0.70 mm,使用限度为1 mm,如超过标准,在确保正常啮合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调整。
调整主、从动锥齿轮啮合间隙,可移动主、从动锥齿轮位置来进行调整。如用增减装在减速器壳与主动锥齿轮轴承座之间的调整垫片的数量(即移动主动锥齿轮的位置)来达到;或将从动锥齿轮两轴承盖拆下,把一边盖的垫片按需要移装到另一边来调整从动锥齿轮位置,但必须保持调整垫片的总数和厚度不变,以免破坏已经调整好的从动齿轮轴承的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