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版物可视化呈现与多维体验探讨
赵竞 郭磊 张春红
【摘要】“屏性”电子出版物,突破了传统二维阅读的限制,突出了屏幕的特色,它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全方位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体验,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多维体验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当然,这种出版物要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可,不仅仅在于高超的设计水平,还要出版者结合传统出版物特征,从读者的基本需求出发,了解读者阅读体验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功能。
【关键词】“屏性”出版物;可视化;多维体验
【作者单位】赵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郭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张春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院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SZYZH201301);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Z—SCG201406);中山市科技研究项目(2015B236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项目(JXTD201412);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项目(JXTD201501)。
近年来,网络和数字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年轻人都喜欢通过电子产品来阅读出版物,像我们熟知的智能手机、kindle、iPad这些都属于数字出版物的阅读媒介。而这些阅读工具都是把数字出版物直接在屏幕上呈现的,屏幕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将本不存在直接关系的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生产者联系起来。本文探讨的“屏性”出版物就是通过屏幕来传播信息的,它也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本文将对“屏性”电子出版物的可视化呈现与多维官能体验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一、“屏性”电子出版物的可视化呈现
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屏性”出版物相对于传统的数字出版物具有很大的优势,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容量、深度和存储技术三个方面。怎样才能在保持出版物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屏性”媒介这一类载体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减轻读者的阅读难度,提高出版物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使出版物更受欢迎,这是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关注的问题[1]。
1.从文字到图像:可视化使形式与内容双向合璧
传统出版物主要以文字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读者从视觉上对信息的直观感受是静态的、二维的。而“屏性”出版物完全没有这样的局限性,它传递信息有多种形式。基本包括点、线、面、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这些常见的形式,这种多样化的可视化语言组合之后,形成了令人惊讶的阅读效果,并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观[2]。
以数据新闻可视化作为分析对象,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像《卫报》《纽约时报》这些知名媒体也在寻求转变,它们不仅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数字化整合等途径来传播信息,而且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对可视化技术进行研究探索。比如,《卫报》的数据博客曾尝试进行可视化的报道,报道关于英国的“暴动”,他们用收集来的数据否定了那些关于“社交媒体导致暴动发生”的谣言,这个事件成了经典的案例供传统媒体学习。那些广受好评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相对于传统新闻,不只是外观上更新颖,而且对同一事件也有了更加全面的分析。
《科学之图》(Map of Science)是可视化出版比较典型的案例。该出版物以数十亿的网民和一些学术网站之间的交流为数据源,这些数据源包括了用户点击浏览网页记录,申请注册账号和参与网站的一些学术活动等信息。网民在浏览不同网页的同时也将这些数据传递给了数据库,数据库再将这些数据组合形成了各期刊之间的关系网。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网络学科期刊之间的关系脉络得以清晰呈现。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有很多的小圆圈,一个小圆圈就对应一种期刊,相同颜色的圆圈属于同一学科类别。
从《科学之图》可以知道,“屏性”出版物的优势必须依靠可视化的设计才能体现,这种设计能够使出版物的内容通过数据库整合,之后以一种比较直观和更易被接受的形态展现。
2.从庞杂到繁美:可视化设计中的视觉隐喻
我们评价一件可视化作品的优良程度,主要通过观察者的反馈信息来判断,如果观察者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信息而且有很强的视觉愉悦感,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件作品是成功的[3]。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世界所有的洋流展开了分析工作,并且将整合后的大量数据通过艺术的形式完美地展示出来,而这个作品就是《永恒的海洋》。它不像以前直接把一堆数据和分析结果用分析报告的形式发表,而是以俯视的角度来看地球。该作品中洋流的评估数据采用白色线条来展现,线条粗细代表洋流的横向跨越度。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到这些线条的呈现方式很艺术化,婉转曲折、时隐时现,跟凡·高《星空》的效果很相似(图3)。原本复杂的数据竟然能通过可视化技术得以完美直观地展现,实在让人惊讶不已。
选取不同的可视化语言对同一范围内的数据展现而言,所表达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语言的选择要根据设计者预想的效果来进行。可视化语言具体包括形状隐喻和色彩隐喻。
(1)形状隐喻
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得到最直接的信息就是一个物体的形状。而点、线、面三种要素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物体的形状。此处以“点”为例分析视觉的隐喻功能。我们这里所说的“点”不同于物理意义上的“点”,我们研究事物的一个特定指标上的运动趋势主要是通过点的多种变换来实现[4]。点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在可视化图中都能反映某一指标的变化趋势,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点的变化和分布来得到我们想要的讯息。设计者将Gerhard M.Buurma编著的《完型交互:设计新思维的理论和实践》中19篇文章的主题关系进行了可视化设计,并通过作品展示了出来。这件作品就是主要通过点的不同形状——矩形和圆形来表示类别的不同,这也反映了点的隐喻性。所有的论文用中间的同心圆来表示,而且论文的字数越多,圆圈的半径就越大。而那些悬浮的圆圈大小,则反映了某个单词在论文中出现的次数。这种设计方式和编排手段,充分地体现了点的个性特征。
(2)色彩隐喻
所有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最容易让人产生视觉冲击和兴奋感。色彩到达大脑的时间总是比形状到达大脑的时间要短。以世界五大宗教的经典经卷为可视化研究对象,设计者通过不同形状的线条来表现经卷中词汇的用法,这些线条在可视化图中相互交错,非常全面地表现了线型的隐喻性。为了使观察者直观地识别信息,设计者把五大宗教典籍用五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紫色、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分别代表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这一过程也将色彩的隐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一件优秀的可视化出版作品必须具有以下两点特征:一是能全方位地运用上文所提到的这些可视化元素,二是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元素的隐喻性。设计者是不能随便添加上述可视化元素来进行“屏性”出版物可视化设计的,必须先透彻的分析可视化作品所要展现给读者的效果,再依据这一目标来选取可视化元素进行设计工作[5]。虽然可视化作品能以非常艺术的形式表达,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给大众,而不是一味去增加视觉效果,脱离了中心思想的可视化作品毫无意义。
二、“屏性”出版物的多维官能体验设计与分析
1.多维设计
以往的出版物中,一般的设计只是调动了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阅读大都枯燥无味,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屏性”出版物能摆脱传统单一体验的束缚,充分调动读者其他感觉器官的参与,读者就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断加强信息的记忆。
就拿触觉来说,在“屏性”出版物里,没有了纸张的参与,我们无法获取像传统出版物那样的触觉。基于这一点, “屏性”出版物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人的触觉。用手指去操控屏幕也是一种感觉,能够触发人们的触觉体验,如单击、双击以及滑动等。此外,手势识别也是一种体感互动,目前已有手机在开发此项功能,只要手指与屏幕距离约15mm,就可以通过手势实现某种命令和操作,也就是悬浮触控。这种屏幕也给未来“屏性”出版物在触觉方面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当然,我们所谓的触觉,不仅有手的感觉,对温度的体验属于触觉的范围。基于这一点,在设计屏幕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加入震动以及其他有助于感官体验的设计,比如在出版物的温度变化上下功夫,充分调动用户的各种感官,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感。
此外,衡量产品的重量,也是人触觉的一种。在设计“屏性”出版物时,我们也可以在产品的重量上做工作,如根据内容调节产品的重量分布,让产品的平衡点发生改变,这样会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在美国的TED大会上,有一种软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种软件是用来导航的,但与传统的导航软件不同,它没有用到GPS来定位,而是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系统。具体说来,使用这款软件时,比如转弯的过程中,你的转弯方向将在手机上有所反映,也就是说,如果你左转,那么手机就会变得左重右轻,如此一来,人的视觉系统就被触觉所代替。这种创意也可以作为“屏性”出版物发展的一个方向。
要通过出版物调动听觉,就得加入声音。这种出版物在市面上也有销售,如针对儿童的家教机等电子产品,这些产品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声音,并添加各种悦耳的音效传递给儿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另一种人与“书”之间声音的交流则指的是当人们听完了之后,可以参与到声音的制造过程中,可以模仿出版物的声音,也可以主动录入自己的声音,欣赏自己的声音,类似当前很多音乐播放软件的卡拉OK功能。在人与“书”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完美地传达信息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更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对人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2.多维体验
当前各种传播信息的媒介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基于这种环境,“屏性”出版物的面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实现了各种媒介的交互融合,还充分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让知识信息得以更好地传播。产品的设计就是为消费者服务,因此,设计的内容必须考虑读者的感受,给读者以多功能体验,这也是“屏性”出版物不断努力的目标。
在“屏性”出版物设计的过程中,将多种感官体验加入进来的设计思路,目的就是让读者在阅读时成为信息传递的参与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这也是一个突破。要想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就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如深化阅读的层次、扩展信息的范围以及充分激起人的各种感官的活跃性等。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不同,“屏性”出版物在阅读层次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在传统出版物二维阅读的基础上加入了三维体系,使图像能够更立体、更直观的呈现。另外,除了三维元素,“屏性”出版物中也有时间四维元素的参与。有了这些元素的参与,阅读就显得更加立体化,更富层次感。而信息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在当今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将“屏性”出版物与互联网相结合,深入挖掘网络的功能。它使信息不局限于某一个产品,将网络资源共享,极大拓展信息来源的范围。这样,只要是读者需要的信息,都能通过出版物得到。而充分激起人的感官的活跃性则是指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特性,全方位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从而大大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1]刘强珺,丁养斌. 当代大学生接受电子出版物的价值取向研究[J]. 出版广角,2015(10).
[2]刘春艳. 基于知识图谱的电子期刊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 情报杂志,2011(2).
[3]金月华.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出版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6(3).
[4]刘派. 电子出版物视觉设计中的信息组织与表现方式[J]. 科技与出版,2013(2).
[5]徐力军. 数字媒体受众的阅读体验与审美体验[J]. 出版广角,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