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在骨不在皮”。所有美人都是上天恩赐,但没有比较便没有伤害。极品美人,是美在骨相而非皮相。骨相美人,轮廓骨架摆在那里,风骨气质禁得起岁月侵蚀和流逝的考验。皮相美人,五官悦目、肌肤滑腻、眼神撩人,但花开一季,颜色一褪,唯有凋零。所以,冰肌不敌玉骨。真正王道美人,是天生的骨相美。然则,骨相美的美人世间太少了,最典型的是章子怡,她是难得一遇的骨相美奇女子。单看她五官,但觉平平,凑在一起,惊为天人。那种美,美得惊心,美得持久,美得任何角色都hold住。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不管是浓妆还是素颜,章子怡的美都美到百看不厌。在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个镜头,章子怡坐在金楼一群粉妆玉琢、鲜眉亮眼的众阿姑前面。在一大拨美人堆儿里,她一点儿都不逊色,反而美若冠玉、一脸英气逼人。还是重复那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章子怡和一群靓丽的阿姑们一对比,那些宛转蛾眉的阿姑们,虽然容颜还是很惊艳,但那些女人们,每个人都好像有那么一点儿长歪的感觉、旁逸斜出的感觉。不是这高了、就是那低了,不是这长了、就是那扁了;唯独章子怡,给人的感觉不是美艳、不是精致,而是周正,非常非常周正!因为周正,故而大气。因为周正,故而美到芳华绝代。章子怡没有水波婉转的大亮眼睛,也没有性感红润的樱桃小嘴。但是,她的骨相太周正了,周正到了近乎完美。她的美,就是天赐的骨相美。

    范冰冰的脸虽然也很美,但稍欠周正,这就是她迄今也成不了电影大咖的原因。一张脸,放到电影的宽大屏幕上去检验,才是真正的试金石。电影镜头好比CT透视,那么美艳的范冰冰,在电影宽大屏幕里,远达不到她平时的巅峰状态。范冰冰的美,是典型的皮相美,肤白、眼大、嘴小,但禁不起电影镜头的考验。而骨相如同一个房屋的框架结构,基础正了,人看起来就平顺,禁得起放大和细品。这就是电影脸和电视脸的差别。电影宽大屏幕上,只有骨相美,才立得住脚!这样的美和美的原理,其实放之四海而皆准。骨相美,类似于书法里横平竖直的楷书。楷书的一笔一划、一横一竖,都那么工致、齐整和到位。章子怡的脸,周正大气,骨秀清相,体势稍长。如果论,她的美,最像哪一位书法家的楷书?那么,毋庸置疑,章子怡的骨相美,最像欧阳询的一笔楷书美。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唐朝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与同时代的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也极善书法,故而他也被称作“大欧”;因为欧阳询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世人并称他们为“欧虞”。他的书法,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后人因此称作“欧体”。公元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史称“南北朝”。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历史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

    大定元年,即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开皇九年,即589年,隋军攻破建康,陈后主投降,南朝陈朝就此灭亡。南北朝至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公元557年,欧阳询就出生在这段动荡分裂的大时代里。他生于衡州(今衡阳)一豪门望族,家族满门显贵。祖父欧阳頠(498年-563年)曾是南梁直阁将军,父亲欧阳纥(?-570年)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欧阳纥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继而株连全家。这段家族史,血腥恐怖,非三言五语能够尽述。欧阳询因年幼侥幸存活,他被父亲的好友南朝陈著名大臣、文学家江总收养。如此身世背景,必然影响到欧阳询的人格形成。他不敢越雷池一步,中规中矩,严谨克制,谨小慎微。这样的性格,势必也会制约他日后书法创作。书法风格和审美取向,看似属于各人家法和个人偏好,但本末源流、班班可考、有迹能寻。其书烙下的,永恒不变的是其人的性格印迹。尽管楷书像房屋立梁架柱,但即便是这些梁、架、筋、骨也千人千面,打上了自己的性格烙印。欧阳询的凄惨身世,造就了他楷书的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出无二。那种极致的周正骨感,背负着的是家族灭门的血腥锤炼和生死历练。那朵艺术之花,绽放得不是妖娆、并非浓艳,而是周正与清冽;没有温度,只有削骨后的精准刻度。他的楷书被公认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分别是南朝陈、隋和唐。他在隋朝,书法就小有名气,还官至太常博士。并且,他被推举为初唐四大家之首,足见在当时社会,欧阳询的地位和声望就颇高。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书写的尺牍文字,一旦得到便视作珍宝,作为自己学书范本。

    他的名望甚至远播国外。唐武德(618-626)年間,高丽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书作。唐高祖李渊感叹道:“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远方夷狄都知道了。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悟的人吧”。 恰恰相反,史载欧阳询的相貌很丑陋。但欧阳询脑瓜好使,他自小就聪悟绝伦、敏而好学、博闻强记。读书时,他能数行俱下。他博览经史,少年时就精《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爱书法,几乎到了痴迷程度。这样的学书激情,伴随他一生。马宗霍《书林纪事》记载: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即便到了欧阳询晚年,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他依然读碑临帖。如此精研,使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出凡入圣。欧阳询在楷书、隶书、草书等各种书体上均斩获颇丰。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不止于此,欧阳询不仅是书法艺术大家,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在长期书法实践中,他总结出一套学书方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在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技巧和美学方面,欧阳询也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他撰写了书论:《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欧阳询的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也称《温彦博碑》等;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隶书有《徐州都督房彦谦碑》等。传世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史书记载,欧阳询学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而险峻过之。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其后,他又揉合了六朝北派书法余韵,从北碑中得法,参以隶意,逐渐形成自己“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书法气派。尽管各个书体间自有其规律和品格,但欧阳询周正清骨的书风却一以贯之。在欧阳询书法艺术的审美视角中,一切都应该是周正典雅并合乎规范法度的。即便是创作行书,他也要遵循此理。他创作的《行书千字文》,用笔就十分理性;点画之间的主次、穿插、腾挪、避让,都有板有眼。想在欧阳询的书法中去追寻自由不羁、活力洒脱,那简直是南辕北辙。他永远的军姿挺拔,正襟危坐;永远是清冽的摄氏零下5度;永远是周正秀骨之风范。品读欧阳询书作,思考其人其书艺术规律,联想到近代的一位学术大家郭沫若。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创作榜书那叫一绝。但是,如果让他去写山林之气的书法作品,写出来的作品就有好有劣。知行合一,在书法艺术里同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书法作品是内心投射的镜像。欧阳询与郭沫若,二人都是心灵不自由、不放松,内心始终撑着个架子,不舒展、不奔放。故而,在作品中就出现了上述现象。

    书作揭示内心,是什么人就该着有什么作品,此乃艺术的天然规律。还好,有一弊就会有一利。欧阳询的性格倒是成全了他的楷书,在宋《宣和书谱》中,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当之无愧。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他的楷书,在用笔、结体上都有严格的程式,堪比电脑字体。此外,他的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意、下笔手法也和古隶相似,转折干净利落,字体偏长分布均匀,凝重沉着,气场坚实,重心稳固,上述特征构成了典型的“欧体”。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就是杰出的欧体典范,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干脆爽健、书风周正肃穆,迄今仍然是大众学书的理想范本。这样的书风,可以想见在世俗生活中,欧阳询一定是位“少犯错”的人。他不会呈现米芾的癫狂、黄庭坚的倔强和苏轼的潇洒,欧阳询在仕途方面,算得上是一路亨通。隋朝时,他就曾官至太常博士。到了唐朝,因他与唐高祖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所以欧阳询也被称作“欧阳率更”。不但李渊与欧阳询相好,唐太宗李世民也推重他。欧阳询被李世民奉为师长和书坛第一。欧阳询去世时,李世民曾嚎啕大哭。身世凄惨的欧阳询,从家族灭门惨案中学会了“做人”。他经历过乱世和朝代更迭,却以八十多岁高龄得以善终,并且还得到了数位皇帝的厚爱,不得不说他此生算是功德圆满。可以猜想,欧阳询一定是位情商极高的人。其实,早在他一笔周正的楷书里,就能够看出些端倪。珍爱歐阳询书法的,不止于此,一千年后的日本人,同样景仰他的书法。

    《朝日新闻》是日本综合性报纸,这张创刊百余年的报纸,是日本知名度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朝日新闻”四个字,就出自欧阳询之手。《朝日新闻》在日本大阪创刊时,有几位筹备委员是当时日本国内有名的书法家。他们想用欧阳询的书法来“题写”报头,无奈逝者已矣。于是,他们便找出欧阳询的《宗圣观记》,从书法作品中选出了“朝”“日”“闻”三个字,用双钩法描成“填本”。书帖中没有“新”字,他们就找出“亲”字和“析”字,分别剔除“见”和“木”旁,从而合成了一个崭新的“新”字。如此这般,欧阳询书写的“朝日新闻”,便横空出世。艺术无国界。只要是美的艺术作品,里面的精神含量就一定属于全人类。欧阳询的周正瑰丽书法,千年之后飘扬过海,倾情演绎了书法恒久远、四字永流传……

    作者简介:

    王彧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