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
何英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早期康复护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未行早期康复护理)与实验组(32例: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尿管留置、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等相关膀胱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3.1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护理效果。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功能;尿路感染
【中图分类号】R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7-0194-01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多既往有脊髓损伤病史,患者以尿急、尿潴留以及尿失禁为主要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越大,除此之外,本病的发生可极大程度提升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因此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优化临床护理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为论证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3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患者以及32例行早期康复护理患者膀胱功能以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32例患者男(16例)女(16例)比例为1:1,年龄在22岁至71岁,中位年龄为(43.82±1.22)岁,其中有8例患者为颈椎损伤,有14例为胸椎损伤,有10例为腰椎损伤。对照组32例患者男(18例)女(14例)比例为9:7,年龄在21岁至73岁,中位年龄为(43.81±1.24)岁,其中有7例患者为颈椎损伤,有15例为胸椎损伤,有10例为腰椎损伤。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大于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有脊髓损伤史,患者脊髓损伤入院治疗后均脱离生命危险,本次研究参考我国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内容,所有患者均有尿频、尿失禁等症状,医师结合患者病史以及临床症状,均判定患者符合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泌尿系结石等其他泌尿系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认知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人员遵循医嘱给予患者临床给药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留置导尿管的重要性,嘱患者家属在协助患者翻身时避免导尿管脱落、弯曲,或擅自触碰导尿管。
1.3.2实验组护理人员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早期康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间歇性导尿:为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提升,护理人员每次间隔4h-6h为患者插一次尿管,在插尿管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实施。(2)激发排尿:为激发机体排尿,可分别采取热敷以及局部按压,其中热敷刺激即在患者下腹部敷温热毛巾,从而增加排尿速度,以避免患者发生尿潴留;手压法即护理人员将手指指腹置于耻骨后方并向下按压,以促进膀胱内尿液排出。(3)代偿性排尿训练:随着患者排尿反射灵敏度的提高,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调整自身呼吸,采取屏气法控制排尿,患者先深吸一口气,而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收缩腹部肌肉并做排尿运动,从而促使尿液排出。
1.4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72h后尿管留置、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等相关膀胱功能。
(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中以(x±s)表示的均数标准差相关数据用t检验,结果中以(%)表示的百分率相关数据用x2检验,P值低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膀胱功能,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膀胱容量以及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
2.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具体情况如下:实验组共有1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对照组共有6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实验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3%VS 18.75%),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经x2检验5.107,P<0.05。3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传统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未关注到个体疾病,对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缺乏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关注疾病对患者生理造成的影响,依次通过间断性导尿、局部刺激以及代偿性排尿锻炼,逐渐帮助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排尿活动。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短,护理干预72h后膀胱功能好,尿路感染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