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主要反映在就业层次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等方面。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力的缺失。本文在解读就业力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就业力缺失的具体表现,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缺失;提升途径

    1 就业力问题概述

    1.1 就业力的定义

    就业力,又称就业竞争力,意为:求职者就业的能力,为经过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就业技巧训练后,求职者所具备或者拥有的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需的主客观条件。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就业力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对高等教育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影响深远。

    1.2 就业力的内涵要素

    就业力从构成要素上来看,主要包括职业发展观、职业竞争力、职业成熟度。职业发展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个体求职和职业发展中的综合反映,是对就业目的和职业发展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职业竞争力是指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个体拥有的学习、创新、沟通协调、执行、领导等能力。职业成熟度是指在求职和职业发展中个体准备的程度,即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要求。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

    2.1 职业发展理念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自我审视感觉良好

    目前90后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摆脱不了传统观念,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不管在校期间的表现如何,毕业之后,都会有一份工作轻松、收入丰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岗位在等着自己。期盼就业一步到位,希望到经济发展好的、工资待遇高的城市工作,即使无事可做待业在家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层一线就业,结果进入职场后才发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二)缺乏职场拼搏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个人成长环境狭小而封闭。孩子的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久而久之,变得自私自利,缺乏独立性。有很多独生子女认为,上大学是自己的事,毕业后的就业找工作那是父母的事情,将以后获得好工作的主客观因素完全嫁接给父母。现在更多学生选择回家乡就业,主要的考虑因素是有父母的照顾和帮助。对于一些挑战性较强的行业,不敢涉足,显示出一定的消极、被动与依赖特点。

    2.2 职业竞争力缺乏

    (一)综合实践能力较低

    (1)自主学习能力缺乏。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说,名牌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是每个家庭和孩子的梦想,如何提高分数,考上好的大学,就成为我们的唯一目标,这也是中国应试教育存在的肥沃土壤。分数提高了,但个人的综合素质却令人堪忧,这也是相当多的90后高职院校学生所存在的最大问题。

    (2)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创新能力是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经过融合、提高后形成的一种全面、独创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实践、探索能力等。而创业是时下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目前90后的学生创新能力欠缺、创业信心和动力不足,必然造成走向工作岗位后出现后劲不足、职业发展面狭窄等问题。

    (3)动手实践能力较低。如何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当中,是当今高等教育和每一位学生应该思考和设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同时辅助一定课时的实习实训课程,在毕业之前还有时间长度不一的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三者的有效合一,是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筹码的有效办法。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实际工作能力低,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阶段,更有甚者,工作两三年还不能适应职场环境,这必然导致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堪忧。

    (二)协同能力不足

    (1)协作与沟通能力欠缺。笔者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的非常扎实,实践技能也非常不错,但是在毕业之后,这些学生中有少部分人工作并不开心,反映比较集中的是单位工作环境不好,同事关系比较淡薄,在岗位调整和职位晋升时,常有不同声音出现。经过我们多方了解,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该部分学生协作与沟通能力比较欠缺,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机会较少,比较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他人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

    (2)执行、领导能力低下。许多同学在校期间,一味的忙于学习或者其他个人事务,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无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执行能力、领导能力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一旦机会来临,却苦于自身的实力无法胜任,屡屡错过职场发展机会。更有甚者,将个人职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归结于单位领导和身边的同事,这样不但不能发现问题的真实原因,久而久之,和同事关系疏远了,给领导印象也不好了,最后受影响的还是自己。

    2.3 职业成熟度低

    (一)职业意识淡薄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忙于学习,其他诸如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涉及较少。而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创业教育等课程,又不太重视,对自己未来就业形势估计不足,盲目乐观。在校期间,不能很好的规划学习、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事务,缺乏对自身的有效充实和提高,因此毕业时只能临时应对,效果可想而知。

    (二)择业能力底下

    学生在获取就业机会时,对就业信息的把握和就业技巧的提升要求较高,主要反映为一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就业机会。主要体现为就业机会出现时,不能对就业信息进行很好梳理,分析就业信息时存在误差,缺乏相应的就业心理准备;二是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就业目标不清楚,没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工作,缺乏应聘相应岗位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组织应聘材料,对应聘、面试等技巧掌握不够。

    (三)企业的忠诚度不够

    现在谈企业忠诚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与企业同发展、共患难的信念,二是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工作,视企业如生命的奉献自我理念。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加之学生不够重视,求职过程中缺乏对职业的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意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欠缺。许多大学生就业后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情绪化严重,主要体现为一是学生离职率较高,稳定性较低,跳槽频繁;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基本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途径

    3.1 职业发展观的养成

    职业发展观涉及个体对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设定,对个体职业发展影响深远,所以转变职业发展观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首要任务。优质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情况,对孩子未来职业发展进行一个大致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自由选择。但是这一点在目前的90后大学生中,体现的不是太多,职业规划意识普遍不足。因此,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要围绕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工作观、职业观等,培养其优良的职业素养。而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的养成,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课堂教学、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品质,为高质量就业做好思想铺垫。

    3.2 职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愈来愈突出,对大学生职业竞争力有了更高要求。

    职业竞争力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综合能力的体现,包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同沟通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等,是个体完成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学生多年的不断积累和全面锻炼,依靠学生本人去探索与实践,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在毕业之前给学生做一些就业技巧方面的介绍,应更多的从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围绕职业竞争力发散的学习、合作、执行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这些教育,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除此之外,政府、用人单位、学生个人也要积极响应。一是政府要主动作为,提供合理的就业政策支持。二是企业要积极配合,建立给力的校企战略联盟。如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地和经费等。三是学生要知行合一,培养过硬的职业竞争力。如做好职业规划、学好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等。

    3.3 职业成熟度的培养

    职业发展专家舒伯认为职业成熟度可以通过有效的辅导和生涯规划来提高。职业成熟度是大学生在求职和职业发展中个体准备的程度,即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要求。他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衡量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问题时正确的认识和行为能力。

    (一)帮助大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概念,充分认识职业自我。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自我认知的学习,全面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优点及不足,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潜在的优势资源;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通过就业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现状,内省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职业目标,分析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用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

    (三)通过跟踪教育及信息反馈制度,倒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学生毕业不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学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学生职业发展状况或者委托专业的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等,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稳定性、晋升、能力提升、自主创业等,是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学生良好就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绚霞.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J].改革与开放.2009(14).

    [2] 梁荣幸.GUEC模式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

    [3] 刘鑫.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现状分析及对策[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 梁荣幸.以就业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J].职教通讯.2013(29).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