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倚象镇产地检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庄代群
摘要:分析了思茅区倚象镇动物产地检疫难的原因,探析了解决该镇动物产地检疫难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产地检疫;难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7-0060-02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畜牧产业提质增效明显,各种畜禽出栏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思茅区倚象镇虽然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产地检疫操作规程开展工作,多年来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及畜产品安全事件,动物产地检疫在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人员素质不高、检测设备落后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致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开展不到位,畜产品安全及动物疫病隐患依然存在。
1 倚象镇畜牧产业现状
全镇幅员面积1 051 km2,占思茅区总面积的26%,辖16个村民委员会,2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 012人。2014年末,全镇生猪存栏36 908头,大牲畜存栏4 569头,山羊存栏4 057只,家禽存栏244 381羽;生猪出栏42 611头,大牲畜出栏2 792头,山羊出栏1 991只,家禽出栏241 825羽;2012年产地检疫生猪387头,大牲畜217头;2013年产地检疫生猪188头,大牲畜163头;2014年产地检疫生猪62头,大牲畜180头。表明该镇牲畜产地检疫率有逐年下滑的趋势。
2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2.1 政策措施难落实到位
上级部门均按计划和要求下达了产地检疫的措施及方案,严格产地检疫操作规程,防检结合,保证产地检疫到位,保证畜产品安全供给,但在现实工作中安排布置的多,调查思考的少,经费、人员缺乏,检疫检测设备落后,免疫档案建立不规范,二维码录入工作量大,动物可追溯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2.2 市场检疫管理难
原则上农户出售畜禽要到所属辖区产地检疫报检点申报产地检疫,检疫员按相关规程出具检疫证明,农户凭检疫证明上市交易,然而牲畜交易涉及多个部门监管,现实中各部门推诿扯皮,难成合力监管,导致部分畜禽不经检疫就直接上市交易,或在市场上补检补免;另外有些农户将自家养的猪、牛、羊等自行屠宰后到集市出售,而消费者贪图新鲜和便宜购买这些未经检疫的肉类,存在很大风险。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2.3 检疫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够规范
该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虽然都是从畜牧兽医学校毕业的,但都不是检疫专业毕业生,也很少参加检疫工作的相关培训,对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掌握不到位,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工作中有的检疫人员怕苦怕累,责任心不强;有些检疫人员不按程序检疫,敷衍了事,以为产地检疫即盖章撕票,不认真查阅免疫档案,不仔细观察牲畜健康状况,不了解疫情就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为疫情的发生埋下隐患。
2.4 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
首先该镇村委会动物防疫员既是村兽医,又是动物产地检疫员,但其身份是农民,财政不发工资,只能通过收取检疫费,按工作完成情况由镇畜牧兽医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其次是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缺少规范的动物产地检疫管理制度,整体人员素质难提高;此外根据有关规定,农民没有执法权,没有收费权,没有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权利,产地检疫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有养殖户、贩运户报检,有时也会找理由推脱,工作主动性差,同时报酬低,导致防疫人员队伍不稳定,制约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2.5 分散养殖,检疫人员缺乏,制约检疫
农村散养养殖方式仍然支撑着该镇的畜牧产业,几乎家家饲养畜禽,少则几头(只),多则几十头(只),养殖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同时因无功能齐全的畜禽交易市场,交易分散而多样,给畜禽检疫带来极大困难;此外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量大,现有动物检疫人员无法承担全镇产地检疫工作。因此尽管乡站设置了相应的报检点和联系电话,但由于报检点少,畜禽出栏还是不能及时报检;有的贩运户为了逃避检疫费,也不向当地动物检疫员报检。
3 解决对策
3.1 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检疫氛围,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1) 通过广播、电视、印发材料、贴标语挂条幅等形式面向社会各界宣传,以争取广泛的理解和认同。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云南省动物检疫和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
(2)利用每一次走村串寨的机会,在田间地头面向广大农村养殖户宣传动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尽量做到家喻户晓,以争取村民的支持与配合,打开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新局面。
(3)按照《动物防疫法》对贩运户、屠宰户经营畜禽及其产品的有关规定,对上述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签订相应的动物防疫检疫承诺书,严加监管,引导他们主动遵守动物检疫法律法规,对动物出场的报检制度严格执行,并给予逃避检疫工作的行为以严厉打击,逐步形成良好的检疫秩序,保证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全面开展。
(4)争取政府的支持。把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纳入本镇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定期开展检疫工作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政策扶持、资金保证、人员设置、检疫设备方面提供保障,保证动物产地检疫规范到位。
(5)设立产地检疫报检点。按照“方便群众、规范检疫、促进流通、综合规范”的原则,设立产地检疫报检点,方便群众报检,积极推行报检制度和到场到户实施检疫。加强对村委会防疫员的管理,从动物流通终端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推动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以方便群众和便于管理为原则,设置相应的产地检疫报检点,公布检疫点的人员信息和报检联系电话、监督电话,建立健全乡村检疫员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动物产地检疫操作规程,促进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提高防疫员对产地检疫工作的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要从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高度认识产地检疫工作,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作为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动物疫病传播,从源头上控制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来抓,实现“以检促防,以监保检”的目标。建立“防、检、监”联合机制,按行政村委会辖区管理原则,镇站检疫员分片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工作。
3.3 加强培训,提高检疫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1)提高检疫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要求,严格热法、热情服务,规范检疫执法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
(2)提高检疫人员的执法水平。定期参加综合执法、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轮训检疫人员,学好法、用好法,确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产地检疫是防制动物疫病工作的第一环节,使病畜禽不出村、不出户,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能及时就地处理。要采取跟班学习,派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层层培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定期开展业务考核,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之熟练掌握产地检疫技术。
3.4 爱岗敬业、规范检疫程序
检疫人员应爱岗敬业,忠诚履职,认真学习业务工作知识,努力增强实践操作技能,严格履行工作程序,认真对待每批次出栏畜禽的检疫工作,包括耳标的佩挂,车辆的消毒,检疫票据的规范填写等。严把检疫工作的质量关,对不合格和有病的畜禽坚决不予检疫,并禁止调运出境,坚决做到见畜出证,不出人情证;并按照规定收取检疫费用。若有疫情发生,及时从源头上阻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3.5 提高村防疫员待遇,稳定村防疫员队伍
村防疫员队伍是该镇畜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防疫员一方面承担本辖区的动物防疫、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另一方面也负责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该镇防疫员待遇较低,与实际工作量不相符,导致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防疫工作,致使部分地方防疫工作难开展,防疫质量不高,应该酌情提高村防疫员工资待遇,从而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检验检疫工作队伍的凝聚力,让他们树立对产地检疫工作“愿意做并做好”的信心。
总之,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及食肉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政府重视,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投入,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才能促进该镇畜牧业产业走向一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