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原始思维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田华

    【摘 要】原始思维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肯定原始思维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促进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文章试图从三个方面分析:一,巫术仪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影响;二,“万物有灵”观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影响;三,具象性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影响。

    【关键词】原始思维;民族民间舞蹈;万物有灵观;具象性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86-02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有一些民族在其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上仍保持着早期共有的原始思维形式,然而,另一些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加强理性思维,从而淡化甚至完全抛弃了早期的原始思维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但是一直以来,原始思维形式在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形态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更是和原始思维有着神秘的不解之缘。

    一、巫术仪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影响

    古代“巫”与“舞”同音,“巫”人一般都精通舞蹈,从“巫”人的活动中,古代舞蹈有了最初的雏形。“巫”这种流传已久,又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心理影响颇深的民俗现象,显然已深入原始人类的内心深处。原始时期,人类的意识正处于混沌状态,加上征服和支配自然界的愿望极为强烈,但又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巫术活动便应运而生,巫术活动中举行的舞祭就逐渐演变为中国民间舞蹈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原始人类看来,“巫”的力量和范围是无限强大和无比宽广的,所以原始人类把自然界中发生的一切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遇到的种种不幸都寄托于“巫”,并用“巫”的观念去解释这一切。人们深信通过这种“巫舞”以娱神、敬神,就可以超越现实与神灵沟通,巫术活动中的“舞者”也就成了神的化身。直至今日,一些地区和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古老原始的民俗活动,甚至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可以说,中国民族民间舞就是由这种原始的巫术仪式发展而来的,它与原始思维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逐渐提高,科学的解释降低了人们对“巫术”的依赖。但是,“巫术”活动中的舞蹈形式却得以遗留下来并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享受。例如蒙古族舞蹈《安代舞》,原本是萨满人的“巫舞”,现已演变为牧民娱乐的集体舞蹈;维吾尔族舞蹈“麦西热甫”,由原先的祭祀舞蹈演变为娱乐性的集体舞蹈;藏族的“锅庄”原本是为了跳丧,汉族的“秧歌”最初是为了祈丰等等。简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原始思维下的“巫”是分不开的,这种伴有舞蹈的巫术仪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万物有灵观”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最初的产生是源于对生命的冲动和对美好愿望的祈祷等因素。“万物有灵观”其实是人们原始自然的一种心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作为这种原始自然心态的一种延续,在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和胜利的庆祝,对神灵图腾的膜拜和对驱魔除疫的寄托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且源远流长,才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经历了长期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后,仍保留了古朴的原始风貌的一面。例如,羌族人以歌舞祭祀活动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及对亡灵的超度。虽然这种“万物有灵”的崇拜方式缺少科学理论依据,但却显示出羌族先民将灵魂不死观念和血亲敬仰的观念结合起来,一方面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也祈求祖先的神灵能庇护自己的后代,家族兴旺,无灾少难,生活安宁。“羊皮鼓舞”,原是羌族人在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法事活动中表演的舞蹈,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代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至今已逐渐发展成群众自娱性舞蹈,但仍带有极为古朴的原始风貌,可以说是远古时代羌族历史的一种艺术再现。这种舞蹈形式虽然“巫术”色彩比较浓郁,但它同时还渗透着古老的民族民间信仰和人们对神灵信奉崇拜的情感。“巫舞”的表演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舞蹈技能,所以人们相信“舞者”既有“与神灵相通”“天人合一”的超凡能力,又能和鬼神交流共通,实现人们的美好心愿。通过巫仪民俗舞蹈,人们在形式上完成了“天人合一”的需要,从而在鬼神的“承诺”中,安心的生活。

    三、具象性对中国民间舞蹈的影响

    舞蹈表现是具体形象的肢体语言,是可思可感的,是具体形象的。《尚书尧典》有“击石拊石,百兽帅舞”的记载,描写的是原始部落成员们敲打着薄薄的石片,发出铿锵的悦耳的乐声,舞蹈者们披上兽皮,装扮成各种野兽的模样,跳起了雄壮勇猛的舞蹈。模拟动物的形体形态、表现动物的习性以及表现狩猎场面等,是原始舞蹈常见的题材。

    在古代图腾舞蹈中,青年必须学习图腾的叫声,装扮成图腾模样,模仿图腾的动作,以此获得图腾祖先的力量。在图腾仪式上,初民还采用种种方式突出图腾标志,主要有图腾柱、图腾装饰,包括在建筑、用具、武器等器物上雕刻或绘上图腾形象,戴图腾面具,穿图腾动物皮毛,纹身,结发,穿鼻,镶唇,毁齿,染齿等,使自己类似于图腾形象。这种带有寓意的模仿,是以此及彼,通过置换的方式把内在的需要转化为对象性的现实追求。“傩舞”,在古代称作“傩”,是戴着象征自然神灵的面具驱邪的原始舞蹈。掌管傩祭的官职称作“方相氏”,方相傩祭时戴着狰狞的面具,执盾、挥戈,边呼喊边舞驱逐鬼怪、疫病。中国傩舞历史悠久,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这种戴面具驱逐鬼怪、疫病的活动,而且结合本民族宗教与民俗文化,制作多种多样的面具和面具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原本是为了祀神、祭祖、驱邪祈福等目的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娱乐性的舞蹈。

    在中华民族中,“龙”之所以作为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会成为先人们膜拜的对象和吉祥的象征,其根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它是各部落图腾糅合后的产物。它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同时也体现出先人们对神秘自然的无知。“龙舞”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这种类似于广场文化的民风民俗活动,充分反映出民间对“龙”这种吉祥文化的喜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作为一种信仰仪式存在的中华民族的“龙图腾”虽已成为一种遗迹,但“龙”文化底蕴却得到了延续。远古时期的原始思维深深地积淀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思维之中,并对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至今,民间舞龙的传统还没有消退。每逢大型的节日庆典,民间常会自发的举行舞龙的表演进行庆祝。如今的“龙舞”,文艺工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赋予这种民俗活动以情真意切的表演内容,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呈现出的是一派欢乐祥和、歌舞升平的喜庆景象,着实令人陶醉。虽然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时代已是极久远的过去,但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标志,与神话有关的象征物,以及为人们熟悉的原始舞蹈形式,依然可以引起人们美的享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中国原始艺术长期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肯定原始思维对民间舞蹈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并促进我们的民族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秀花,刘伟.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2]马知遥.论吉祥文化的精神镜像和艺术表现[J].艺苑,2007(04).

    [3]吴瑞霞.龙的意象与中国诗意思维关系的探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4]张保华,王晓惠.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2).

    [5]刘桂莲.浅谈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取向[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

    田 华,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