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杨小强
【摘 要】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舞蹈或更为遥远的民间舞蹈。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舞蹈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等。从周代开始,到汉、唐、五代,宫廷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周代礼乐、汉魏女乐、唐代燕乐等,多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创造了更为雅化、精化的古代舞蹈,形成宫廷乐舞。其中,周代的《六代舞》,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和周武王时的《大武》,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风格特征宋、元、明、清以来,宫廷乐舞衰退,戏曲艺术崛起,取代了古代乐舞的地位。戏曲艺术吸收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形成了戏曲中的舞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舞融入戏曲艺术中,就是舞蹈走向规范化、程式化和艺术化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和我国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戏曲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中国古典舞的创建
古典舞是在底蕴深厚的戏曲艺术中提炼舞蹈元素,借鉴中华武术,参考西方芭蕾的训练体系等建立起来的。中国古典舞以民族风格特色为主体,贯穿素质、能力、技巧、身体表现力以及它的舞蹈语言各个方面,创造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飞天》等经典作品。20世纪80年代,舞蹈工作者从文物、典籍、壁画、雕塑、石窟中复活了古典舞,如《丝路花雨》《仿唐乐舞》《蜀宫夜宴》等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以静态文物、文物资料复活古典舞之先河,创造了中国舞蹈史的辉煌篇章。古典舞是一大批终身致力于舞蹈事业的先辈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从审美角度继承和研究古典戏曲的身段,根据舞蹈特性和时代要求加以发展演变,整理创建出了新一代的古典舞身段,称其为“身韵”。身韵是一门活的教材,遵循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原则,把戏曲、武术当“一”,派生二、三、万物,所以才有了生命、有了发展。“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身韵学说的建立,使中国古典舞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种类,由此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黄河》《江河水》《木兰归》《秦俑魂》《醉鼓》《轻·青》《萋萋长亭》《扇舞丹青》等作品。这些运用身韵元素创作的作品,实现了中国古典舞从古代性到现代性的转化。多年来,老一辈舞蹈家根据中国古典舞的自身特点提炼出以腰为轴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动作元素,并整理总结出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形、神、劲、律”,形成了风格独具、特点鲜明的中国古典舞风格和神韵的精髓。
二、古典舞的神韵和气质
这是古典舞的内涵。《淮南子·原道训》说:“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大意是:形、神、气、志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各居其所。“形”是生命的形态;“气”是生命的气息;“神”是生命的精神。其中一个错位,其余都会受伤。“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把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有一个口诀准确解释了神与形的联系与关系:“形未动,神以领;形已止,神不止。”劲指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是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对比方法,也称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俗称“寸劲儿”,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要求,没有这种发力方法和运动要求,就达不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效果。中国书法、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是活的书法和雕塑、流动的画卷,所以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特征,没有这种特征就缺少了中国古典舞的神韵。
律指韵律及运动规律。“动作逆向起动”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动势规律,一个动作和动势分明往左或往上,却反其道行之,或急转直下或变身向后,给人出奇不意、剑走偏锋的感觉,即“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纵先收;欲提先沉,欲进先退;逢冲必靠,欲行先止”。这是中国古典舞的独特运动规律和审美要求。
中国古典舞注重“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提出了“三圆运动”理论,即身体运动轨迹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平圆、立圆、八字圆”,体现了中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和线之飞舞、游之精魂、圆之意境、情之所惑、象外之致的美学灵魂。如1998年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赛作品金奖、表演银奖的《踏歌》,就体现了这种美学精髓。
三、古典舞创作风格
孙颖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舞的探究,主张从中国古代文化中追寻中国古典舞的本源。他不满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仅仅述诸文字,而更热衷于将研究成果化作表演艺术呈现在舞台上。他从复兴汉唐乐舞做起,让古典文籍中的舞蹈舞出纸面,让二维空间的汉画像跳上了四维空间的剧场,并创建了北京舞蹈学院汉唐舞专业。《踏歌》就是他对“联抉踏歌”这一古代民间自娱性舞蹈进行深入研究后的艺术成果。《踏歌》历史悠久,唐代尤盛,故服装设计及身姿舞态颇具唐风。舞者边唱边跳,一群身穿翠绿衣裙的少女,阳春三月,相约踏青。踏着春风,唱着欢歌,翠裙拂风,婀娜多姿,融入这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秀色里。舞蹈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肩前后耸动带动同臂的左右摇摆”,再配以同脚在弱拍踏地做出的“一顺边”动律,一顿一挫,一扬一拽,把一群南国佳人娇柔可爱的形象以及沐浴春光、携手游春的惬意心情淋漓展现。
踏歌,兴于我国汉唐,经历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回到民间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其舞蹈特色一直为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突出自娱性舞蹈的特征。通过“顿”与“流”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舞蹈中较多使用腰部、臂、腿等身躯部分,而不拘泥于手、臂的小动作,更多体现了古朴拙雅、清新自然的风味和审美追求。虽没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却能突出舞韵,璞玉般的真美、纯朴的气质使舞蹈别有一番风味。舞蹈充分体现了舞者自娱自乐、恰然自得、舒畅轻松的情调。这情调也深深感染着观众,使观众带着愉悦和松弛的心情欣赏这优美的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在舞者的举手投足间,深深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神韵。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和谐社会,是最为美好的、最为理想的人类社会状态。舞蹈艺术作为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可以成为和平的使者,维护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细腻圆滑、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和的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孙婕.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与教学体会[J].歌海,2009,(4):168-169.
[2]张执龙.论中国古典舞作品动作语言的风格特征[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86-186.
[3]周彦池.试论古典舞身韵的韵律特点[J].青春岁月,2011,(4):18-18.
[4]江玲陈鸿舞蹈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于平中国舞蹈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