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舞剧目

    马玉娇

    【摘 要】敦煌舞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舞蹈风格的形成与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兴衰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以“敦煌”冠名的敦煌舞是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大量古代舞蹈姿态为原始形态的、经过舞蹈工作者复活和创造最终形成的一个新舞种。本文以敦煌舞剧目《欢腾伎乐》为例,对敦煌舞蹈的动作风格、特点和道具在舞蹈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关键词】敦煌舞;动作特点;道具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83-02

    敦煌舞是一种特殊舞蹈,它产生于甘肃省敦煌地区,为了和其他地区的舞蹈区分开来,该舞蹈以地区名称命名,同时该舞蹈还有非常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敦煌舞的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发挥都是通过传播的方式实现的,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得敦煌舞进一步发展。敦煌舞也记录了丝绸之路的点滴,其中的主角多是佛教中的人物,同时也将西域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合了进来,进而形成该种舞蹈的雏形。本文以《欢腾伎乐》为例就敦煌舞所具有的各种特色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剖析清楚敦煌舞的各种特点。

    一、敦煌舞简介

    敦煌是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因为它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敦煌文化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得到了大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使得其他多种文化纳入了当时敦煌的本土文化,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敦煌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古典的舞蹈流派[1],并且也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其中的飞跃主要是在早期的产生、后期的教学以及学科理论建设等过程中逐渐取得的。此外,该舞种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语言体系,而这一套体系又在不同敦煌舞舞蹈艺术家的创作中,被具体为各色的舞蹈形象[2],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艺术家的文化艺术素养、性格特征以及情趣爱好等各不相同。但是,既然敦煌舞既然已形成一个有整体语言的舞蹈流派,那么理应遵守该流派的语言规范,而且应该按照应有的方法来创作新的敦煌舞作品。同时正是因为创作敦煌舞的过程中遵循了特定的动作语言规范、表现手段、手法舞步、指法及舞台调度,才使得敦煌舞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它便是所谓的最根本的美学原则。正是这种美学原则指导了敦煌舞发展的典型性、一贯性和规范性,使得人体整体的调协更受关注,同时也使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和整体艺术效果的呈现更受重视。

    二、敦煌舞的形态特征

    敦煌舞蹈形成了各种各样有独特形态特征和艺术风格的舞蹈,源于该舞种在发展过程中被相关的创作者加工、编排了许多次。而且由于古代盛世时期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外域文化进行了融合,所以敦煌舞蹈中又有了很多异域风格的舞蹈元素。敦煌舞蹈方面的有关专家认为,敦煌壁画及彩塑的舞姿的主要特色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伎乐天;2、唐代的经变画;3、各个朝代的飞天;4、莲花童子;5、金刚力士与天王(金刚力士和天王都颇具男性的阳刚气概);6、世俗舞蹈。

    三、敦煌舞舞姿的表现形式

    曲线、勾脚、出胯、扭腰等是敦煌壁画上静止舞姿的特点,而壁画上的各种舞蹈姿态就是指舞蹈中丰富的手部动作、别致的头颈以及妩媚的表情等,这些在壁画中被发现的舞姿就被命名为敦煌舞姿,这是考古命名的惯例。针对敦煌舞姿,肢体语言就是舞蹈艺术的语汇,主题的演绎和情节的展示以及情感的表达都要通过形态来完成。作为一大古典舞流派,敦煌舞将中国古典舞的美感保持了下来,另一方面,它也努力地将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敦煌舞是以壁画上静态舞姿为原型被艺术家生动化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舞种,因此可知古代的艺术形式、风格以及敦煌壁画中所呈现的静态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者说主导了敦煌舞的形成。敦煌石窟壁画中展示的是一种乐舞同在的画面,因为壁画上只要是有舞蹈图像的地方必定是有乐器图像的,同时壁画中这样乐舞共存的固定艺术形式也催生了敦煌舞中持乐器舞蹈的形成,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反弹琵琶的舞姿,在莫高窟112窟南壁上所呈现,这也是敦煌壁画中与琵琶相关的最著名的一幅。

    四、对《欢腾伎乐》的分析研究

    莫高窟304窟的壁画“天宫伎乐”中充分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兴盛。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敦煌舞蹈《欢腾伎乐》就是以壁画中“天宫伎乐”这一主题形象作为主线来创作的,呈献给观众姿态惟妙惟肖的舞蹈。

    (一)动作特点

    艺术家们对白描集《敦煌舞姿》进行了反复琢磨,观察了一百二十多幅白描图,并在此基础上多次模仿静止的舞姿,在多次的推敲与研究模仿过程中,艺术家们一致总结出了壁画上静态舞姿[3]的一般特点主要集中在曲线、勾脚、胯、腰、手和头颈表情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舞姿的重心及动势,揣测每—个舞姿的可能到达途径,同时预测接下来的动作趋势。

    艺术家们试图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对敦煌舞的舞姿进行探索,就在这种反复的摸索中一种规律逐渐浮出水面,敦煌舞具有它独特的运动规律,那就是它的S形曲线运动。这一点和古典舞划圆相类似,而且S曲线的特点在敦煌舞姿的多数静态造型中都有体现,并且在敦煌舞静态造型再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部分动作也有类似S形的运动进而到达S形的造型。根据这一特性,艺术家们就可以充分地将S形特点运用到编排舞蹈的各个环节当中,编出更具敦煌舞风格的舞蹈动作。同时艺术家们还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将同一造型进行改造和发展,可以变成各色不同的动作,这样的话,舞者的曲线也就随之变得丰富起来,可能这种变化尤其是扭转角度较大的动作会很难去模仿,很别扭,但就是这种别扭给舞者带来了更美好的姿态。

    相对于手部动作和位置的确定,艺术家对脚的基本形状与位置也同样做了确定,而且采用的方法不变,这对于展现敦煌壁画舞姿风格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为了让壁画中的姿态真正地舞动起来,除了手和脚,还要更进一步地研究探索呼吸、眼神、步法、舞绸等。尽管多数研究都是以壁画上的舞姿为依据的,但是相对于手和脚,对其他部位动作的研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为针对手、脚部位的动作可以采用“外形到外形的对应”和“静中找静”的方法进行模仿,它的基本位置和姿态可以从壁画舞姿中直接找出来,但是呼吸、步法等等不同,这些相关部位的动作研究需要“从外到内”或者说是“静中生动”,研究者需要依据壁画造型去研究其动感。

    眼神可以从壁画的舞姿造型[4]中直接看出来,但呼吸是不可见的。比如三道弯体态作为敦煌画壁舞姿基本特点之一,它是在呼气并且下沉的时候形成的,因此研究呼吸就要反复地去对一些静止的造型进行模拟。最终的练习方法需要进一步反复地琢磨不同气质的舞姿的速度、节奏来确定。从静中找动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创编一些基本步法,动感一方面需要从整个的舞姿中去寻找,另一方面又要着重对舞姿的脚下动作反复推敲、不断模拟。

    (二)道具在敦煌舞中的作用

    在敦煌舞的发展以及本身风格的形成上,道具的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观无量寿经变”的乐舞中,舞者具有姣好妩媚的容貌,琵琶被左手高高举起并反背于身后,同时右手转向背后弹拨,上身前倾右屈,右腿高提,左腿独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反弹琵琶,舞者跟随着快节奏的旋律一边弹一边舞。反弹琵琶是琵琶演奏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该动作在实际演奏中效果只是很短暂地展示了出来,而这一高难度但是独特优美的造型正好被艺术家准确地捕捉到了,并且用高超精湛的技艺将这一精彩的舞姿描绘了出来,特别是翘起左脚拇指,同时跟随音乐的旋律打着节拍,更显得妙趣横生。然而这颇富美感的舞姿仍然是一种静止的姿态,虽然静中有动,但这“动”只能是想象的动,经过艺术家的再生,出现了令观众眼前一亮的“反弹琵琶”的造型姿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段独舞。英娘舞姿婀娜、手势纤巧、眼神流盼并且风度典雅,再加上本身就具有抑扬顿挫节奏感的动作使整体表演的效果流畅自如。手抱琵琶的英娘,她时而轻挑慢拢,时而大开大阖,由缓到急,神采奕奕,将一个天真纯洁、热爱艺术的少女心灵刻画得活灵活现。再如飘逸的飞天舞,也只是人们在视觉想象中的动感,并非真动,它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飘带、五彩缤纷的流云的暗示动起来的,最终在线条和笔墨里凝定,但是在《丝路花雨》的序幕中,创作者将“飞天”真正的精华——飞动的美真正地继承了进来,是动感的真实化,这里的“飞天”是真正在空中飞舞。演出开始的时候,帷幕缓缓地移动拉开,灯光分节奏地闪亮,在云雾缭绕的时候,飞天腾空飘起,自由地飞翔于舞台中,并将长绸运用于其中,那长长的彩带就如同出水的蛟龙一般变幻莫测,时而好似微波涟漪,时而宛如渺渺烟云。舞蹈清新并且动作流畅、优雅典丽,澄澈之美淡然而出。由此看来,道具在敦煌舞的发展以及后续的加工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敦煌舞因为有了道具的加入而更显优美华丽。

    五、结语

    敦煌舞蹈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同时该舞蹈也折射出人类对精神生命象征的最高敬畏。通过研究敦煌壁画和敦煌舞,使舞蹈艺术与人类生活的距离进一步被拉近,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对舞蹈的欣赏来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文明历史,让曾经沉睡在千年石窟中美丽而又神秘的壁面可以更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也曾五次来到敦煌市莫高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细心琢磨,甚为震撼的就是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映射历史的艺术竟然能够保护得那样完整,这是中华儿女对文化维护的精神体现,是对人类智慧与劳动结晶的尊重。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季羡林.敦煌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高金荣.敦煌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董锡玖.敦煌舞蹈[M].新疆:中国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