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电影产业政策刍议

李斌
摘要:澳大利亚电影百年发展到如今,电影产业经历了从繁荣到低谷的阶段,现在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全球电影业上赢得了地位,政策支持无疑是澳大利亚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经验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颇有启示。
关键词:澳大利亚 电影产业政策
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或政党为了实现和完成既定的目标与任务而制定的措施和规范。 包括电影产业政策在内,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国家与政府或政党制定的建国方略及其法律的重要的体现,是推进各项事业前进的基石。澳大利亚电影百年发展到如今,电影产业经历了从繁荣到低谷的阶段,现在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全球电影业上赢得了地位,政策支持无疑是澳大利亚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经验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颇有启示。

澳大利亚政府负责电影产业的融资与支持的机构叫“银幕澳大利亚”。从历史沿革看,“银幕澳大利亚”是由不同的机构整合而来。1968-1971年的总理约翰哥顿十分支持电影艺术的发展,在任期间成立了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澳大利亚电影发展集团和国家电影和电视培训学校。继任的总理高夫维特拉姆继续支持澳大利亚电影,1972年成立了南澳大利亚电影集团以推动影片的制作与销售,1975年成立了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片的制作提供资金支持。从那以后,政府主要是通过澳大利亚电影金融集团、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和电影澳大利亚等投资与发展机构为电影产业提供资金。2008年,这三个机构被整合进“银幕澳大利亚”之中。“银幕澳大利亚”并非政府机构,以资金支持为主,约束管理较少,体现出澳大利亚电影产业政策的金融服务功能。澳大利亚政府对影视产业的干预历程较长。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政府已开始有意识地颁布相应的政策来指导和扶助电影产业发展了,一直到当代也还有这个特点,如1988年,政府成立了提供7000万美元预算的澳大利亚财政集团。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也被授权投资有商业潜力的剧情片、电视剧和纪录片生产。当然,政府对电影产业的经济支持遭到了本国一些专业人士的异议,认为过多资助商业电影会影响独立电影发展,所以后来政府也开始大力支持独立电影,用的也是资金支持的方式。

澳大利亚的电影产业政策的运行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电影业出现了停滞,这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澳大利亚本土没有受到战争影响,但英国电影工业试图把战争的负面影响转嫁给澳大利亚,从而加强了对澳大利亚电影业和电影市场的控制。同时,美国也没有放松对澳大利亚的文化冲击,美国影片销售商对连锁影院的控制限制了澳大利亚电影的本土市场。澳大利亚电影也因题材的缺乏、成本的高昂而一蹶不振。在英、美文化产品的冲击下,澳大利亚本土制片举步维艰,1922、1926、1927、1928年澳大利亚都成为了世界上引进好莱坞电影最多的国家。1927年,澳大利亚放映的87%的电影都是好莱坞制作的,还有5%来自英国,8%来自其他国家。1929年,澳大利亚的本土影片几乎失去了公映的机会,这个趋势到了20世纪50-60年代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两国的电影业通过垂直一体化系统(即电影厂拥有发行和放映连锁公司)及大批量预定电影院等运营方式在国际电影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电影也因此垄断了澳大利亚电影市场,占领着94%的市场份额。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政府也禁止放映有关“丛林大侠”的电影,减少了本土电影放映的机会,本土电影行业呈下坡状态。从1946年到1969年,澳大利亚平均每年只有2部本土电影出炉,其中1948、1963、1964年一部都没有,20世纪60年代整个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几乎完全停止了运转。①直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戈顿和魏特曼政府建立了电影资金机构和通过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和广播学校,在政府的干预下,这个几乎要被遗忘的行业重新开始呼吸。
1978年是澳大利亚电影产业政策的关键性节点。从这一年开始,电影产业投资政策更加完善,澳大利电影正式迈出发展停滞的困局,走向了全面繁荣,为后来的电影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劲。澳大利亚电影发展委员会是主要的电影资助机构,1978年《税收法案10B分支》开始实施(1981年《税收法案10BA分支》作了补充),鼓励私人资本投资电影,私人投资成为澳大利亚影视生产的主要投资商,支撑起澳大利亚影视产业的繁荣。
1981-1988年间,澳大利亚电影在本土票房上平均的市场份额达到12.4%,之后持续进步,使得澳大利亚电影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近十年里,澳大利亚的观影人数不断上涨。2005年的观影人数为822万,2015年的观影人数达到902万。观影人数的增加带高了票房收入,2005年的票房是8175万,到了2015年,票房达到1亿2263万,比2005年的票房增加50%。根据剧情片生产投资额,2010年,澳大利亚排名世界11位。2008-2013年,澳大利亚电影在德国票房超过120万欧元的有7部,在英国票房超过100万英镑的电影有9部,在美国票房超过2000万美元的电影有9部。其中,2013年的澳大利亚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德国的票房达到了1220万欧元,在英国的票房达到了1573万英镑,而在美国的票房达到了1.45亿美元;2011年的澳大利亚电影《铁血精英》《幸福脚2》和《夺命深渊》在德国的票房分布为306万欧元、304万欧元和126万欧元,在英国的票房分别为581万英镑、113英镑和200万英镑,在美国的票房分布达到2512万美元、6400万美元和2320万美元。澳大利亚电影市场堪称是世界一流,②其中自然有政策的推助之功。

澳大利亚政府注重推动本土电影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澳大利亚的重视和鼓励(如建立电影委员会,对影片进行资助,开办电影、电视学校,创办电影资料馆等),电影业进入了复兴时期。首先表现在长故事片产量的稳步上升。澳大利亚1969年只发行了5部国产片,而到1971年则上升为11部。整个二十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发行15.2部国产片,之后这个数字又有所上升。其次,电影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并日趋成熟,特别是一批中青年编导人员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陆续走上影坛,促进了国产影片的发展。这些新生力量中有:T.伯斯塔尔、P.韦尔、B.贝雷斯福德、J.杜伊甘、D.克龙比、F.谢皮西、戴维威廉森、艾戈尔.奥津斯、G.阿姆斯特朗等。这批编导的大部分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澳大利亚文化特点,例如,由P.韦尔导演的《悬崖上的野餐》(1975)和《加利波利》(1981);由B.贝雷斯福德导演的《获得智慧》(1977)和《驯马手》(1980);由G.米勒导演的《从雪河来的人》(1981)等影片,都是新生的澳大利亚民族电影中的佼佼者。澳大利亚除制定吸引国外电影人的政策外,还十分重视推动澳大利亚电影走上世界电影产业舞台,如官员直接参加电影机构的出国代表团(如“银幕澳大利亚代表团”),通过有规律的合作、交流和实习,提高本国电影人拓展亚太市场的能力和文化竞争力。
澳大利亚把对国产影片工业的扶持与对抗好莱坞电影当成重要的事情来做。在1960年,政府介入电视内容配额,至少整个发行时间的40%必须放映澳大利亚项目,每周晚上7:30-9:30一个小时被作为独特澳大利亚时间。澳大利亚广播控制局1961年就规定在澳大利亚以外地区拍摄的广告不能超过20%。1962年,“澳大利亚内容”被提高到45%,1965年则提高到50%。在1966年,澳大利亚广播控制局正式宣布实施戏剧配额,要求澳大利亚媒介、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等机构每个月在黄金时段放映至少2小时的本土戏剧。这些规章的执行不但为澳大利亚影视作品的生产提供了支持,而且扩大了国内的影视市场。澳大利亚还专门设有一个发展本土电影的机构: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和声音档案,它在保护和收集澳大利亚独特电影、电视和声音遗产方面扮演了领导性的角色,保存了澳大利亚令人难忘的“电影时光”,表明了政府对本土电影的支持和重视。在通过电影产业来保护和传承国家文化遗产上面,澳大利亚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澳大利亚不仅重视电影的产业市场,而且重视电影对国家文化的传播作用。1911年,“电影澳大利亚”已单独行动制作了《澳大利亚影像编年史》,后来它成了政府电影制作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资助那些有关国家利益或涉及澳大利亚生活的影视产品。1975年,它被澳大利亚电影委员会替代,电影委员会除提供贷款和投资外,还资助编剧创作类的项目,包括那些低成本预算、短的、实验性的和记录性的作品。
澳大利亚还提供了多样性的资金扶持政策,如电影税返税补贴于2001年9月实施,旨在吸引外国电影和电视制作。该补贴按照澳大利亚电影项目的生产支出的固定利率12.5实施,补贴那些预算至少达到1500万美元的本土电影,适用类型为动画电影、电视电影、迷你电视剧系列、其他电视剧等。2004年中期,政府决心打造“世界领先的澳大利亚电影业”,承诺四年投入1750万美元用于剧本创作。电影澳大利亚也获得了额外的资金用于制作十集的《澳大利亚史》。直接补贴和间接激励机制有力地支持了澳大利亚电影产业,推动了澳大利亚故事的银幕传播,在创造社会凝聚力和促进民族认同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鳄鱼邓迪》《普里西拉》《沙漠皇后》《闪光》《芭比》《十只独木舟》之类的影片为澳大利亚国家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国际声誉,对旅游和贸易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澳大利亚实施了很多细则用于吸引国外电影人和积极开展与外国的电影合作,在吸引国外电影人来澳拍摄时,提供了相关税收减免支持,以吸引外国电影制作资金投放到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吸引外国影视拍摄与制作项目前往澳大利亚,还专门成立了电影国际合作署。它是私营企业与政府机构共同组成的合作机构,成员包括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及领地政府以及30家私营企业,作为来澳大利亚拍摄电影的门户,为前往澳大利亚拍片和“做后期”的剧组提供各种服务。澳大利亚电影国际合作署的“电影制作激励计划”提供如下三种激励措施:16.5%的拍摄地点补偿。30%后期制作、数字效果制作和影像制作(PDV)补偿。40%故事片制片人补偿和20%电视节目制片人补偿。制片人补偿是对符合条件的澳大利亚故事片的制作经费(QAPE)给予40%的退款,该补偿必须通过澳大利亚内容(SAC)测试,其他类型的作品(电视、纪录片、动画片)可获得20%的退款,而且为外国电影人来澳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官方协议合作拍片项目可立即获得制作人补偿,而不需要通过澳大利亚内容测试。澳大利亚电影国际合作署在全球范围宣传澳大利亚的“电影制作激励计划”,并向全球电影人提供如下支持:摄影棚、制作服务、后期制作、数字和视觉效果以及各种设备,拍摄地点勘察及信息,推介制作人等创意人才,推介技术和制作人员,配合办理摄制组成员出入境手续。

当前,西方国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正在呈现频繁、多样与深入的“世界性趋势”。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哪个政府也不敢轻视文化产业,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相比第一、第二产业,仍然是发展形态不成熟、市场边界不明显、结构模式不清晰的新兴产业,起步初期难以与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对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利的。信息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硬实力竞争向软实力竞争转型的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产业比的是创新和创意,而不是资源和硬件,各国文化产业起步的差距没有传统产业那么大。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敢说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完全垄断的优势,自然也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与保护。文化产业不仅有商业影响,而且有文化影响,是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树立世界影响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与国家战略、国家形象紧密关联,如果放任文化产业市场自由竞争,失守的不仅是利润,更有传统、文化与精神,可能损害文化传播和传统继承的国家使命。这种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防守”并不仅出现在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而且出现西方国家之间,都需要政府统一行使协调、分配和计划之功,这已经形成了理论界、实务界的共识。
澳大利亚的电影产业政策史几乎是一部本国电影产业复兴史。电影产业竞争的背后也就是政府的竞争,政府不作为或作为不足,无疑会大大削弱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化语境下,产业的跨国合作已成大势,政策要主动适应大势,做好服务工作。【本文获国家社科后期资助“江苏艺术家与早期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4FYS003)和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
①Terri Boyle.Film Australia Chronology // National Film and Sound Archive, Australia[EB/OL].www.nfsa.gov.au,2013/11/20.
②叶 非:《2008-2013年的澳大利亚电影产业综述》,《中国电影市场》,2014(5)。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