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剧情片《绝美之城》的油画底色和诗人气质
苏旸 +王孟冬
意大利剧情片《绝美之城》由保罗·索伦迪诺执导,于2013年上映,并获当年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棕榈奖提名等多项殊荣。这部集华美与颓废于一身的电影,讲述了一位中年记者吉普的日常生活和对罗马的点滴回忆。本片承袭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甜蜜生活》,以高超的拍摄技巧、细腻的心理活动刻画,展现了罗马城油画般魅力和诗人般气质。
一、 寂寞的情怀,华丽的咏叹
《绝美之城》是一部追求“绝美”的影片,讲述人们幻想中的罗马夏日,在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通过记者吉普的生活轨迹,20多段相对独立的剧情得以串联起来,时而热情放诞,时而宁静优雅,时而神圣肃穆,摄影师采用了多种拍摄技巧,将这座百变的城市刻画得面面俱到。
影片中最常见的拍摄技巧便是主体突出和镜头转换。为了突出某一个主体,摄影师会将其置于画面正中央,以其他人的动作,陪衬主体的静默。这一技巧在片中时常能够见到,例如,在影片的开篇,吉普去参加气氛欢乐的聚会,众多衣着亮丽的男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分列镜头两侧,吉普借助一个抽烟的小动作,走向画面中央,两旁的热情舞蹈仍在进行,而吉普孤独地站立在原地,与此同时,响起了他的独白。通过这种手法,直观具体的表现了吉普的孤独寂寥,虽然身处灯红酒绿之中,甚至被人称为“社交之王”,但实际上,吉普与各取所需的名利场格格不入,心中充满了落寞。为了渲染现场欢快的气氛,导演甚至安插了多个旋转的镜头,将舞池中的人们垂直翻转,再放回原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令人眩晕的热情,这样的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奢靡的社交派对,就是吉普日常的夜晚生活。导演所用的拍摄技巧恰到好处,既让观众领略到了罗马夜晚华丽颓废的一面,又不至于过分的炫技。
吉普在罗马这座城市生活了40多年,从18岁的青葱少年,到60岁的著名记者,他出版过获奖小说,采访过各界名流,在上层社会的圈子中拥有广泛人脉和不可小觑的财力。这样一位人人钦羡的成功人士,却总是生活在过往的记忆中,他眷恋着罗马的每寸土地,因为这里保存着他对美好青春的回忆。为了表现吉普对过往的眷恋,导演特意选择了一位青年演员扮演18岁的吉普。他在海岛边游泳时,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女友,从此一生难以忘怀。这个镜头采用无缝对接的形式,中年吉普在海边游泳,岸上坐着几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一艘游船驶过,吉普慌忙潜水躲避,画面转向一望无际湛蓝的深海,当镜头再次转向吉普时,那个头发稀疏的中年人已不在,探出水面的是一位英俊的青年。同时,当吉普与女友在灯塔下约会时,女友姗姗退后,吉普凝视着自己深爱的情人,灯塔柔和的光芒照着他,当灯塔黯淡下来,吉普也换上了中年人的面孔,仍然站在原地,温柔而平静的凝视着眼前的一切,跨越过去与现在,时间伴随着灯塔明灭的节奏而交替。没有刻意的处理,没有生硬的加工,过去与现实的无缝对接,让这部影片在过渡情节的表现上显得更加自然,用一种淡然的情怀,拥抱曾经的美好,回望那些镌刻在生命中的时刻。
《绝美之城》的场景跳跃较大,有黄昏下的静谧喷泉,肃穆庄严的教堂,也有气氛火爆的派对,这无疑为导演把握全片的氛围增加了难度。通过变化多端的镜头及各种拍摄技巧的运用,导演较好的处理了每个部分的基调,让影片整体无缝衔接,同时突出了每部分的特点。
二、 剖析人物心理,对话精神世界
人们总是执着地问吉普:“为什么你不再继续写书了?”吉普总是回答道:“我在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没有找到。”整整40年,吉普一直生活在这华美的废墟中,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名利场,时光消磨着他的勇气与热情,也让他更加冷静清醒地看待这个城市。当25岁的吉普初次来到罗马,他奋不顾身地投入纸醉金迷的世界,年轻的他眼中只有气势恢宏的建筑、庄严细腻的雕塑、剪裁考究的服装,这些已经落满尘埃的事物,是旧日罗马最美好的风景,它们深深根植于吉普的心中。然而时光飞逝,曾经的少年和曾经绝美的事物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麻木的快乐、清醒的绝望。影片对角色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20多段相对独立的剧情,乍一看如同一地鸡毛,实际上环环相扣,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出吉普的心境。
华丽固然是一个褒义词,但其背后却是深深的虚无,吉普的生活正是华美而空洞的。他在25岁时就完成一部畅销世界的小说,从此衣食无忧,成功跻身社会上层,然而他的整个交际圈都充斥着虚伪与惺惺作态。闻名时尚圈的整形医生,巧舌如簧,只会哄骗顾客付款;即将继承教皇位置的红衣主教,掌握的宗教知识捉襟见肘,却对烹饪样样精通;名噪一时的电视女郎,容貌和身材都已完全走样,凭借雇佣金出席各种宴会。吉普的生活被种种假象所包围,让他感到孤独而灵感枯竭。老年吉普生活优渥,这样的生活环境已经无物可写,每个人都不过是生活在自己筑起的堡垒中。
不仅交际圈虚伪成势,吉普发现即使是最信赖的朋友,也无法做到坦诚相待。吉普交往多年的老友,在妻子死后留下的日记中,发现同床共枕35年的另一半最爱的仍是初恋情人。而他自己曾经发誓会永远生活在对妻子的爱中,可没过多久便找到了新欢,重新过上平凡的日子。在聚会上,一位女性朋友批判吉普的文学创作能力,吉普马上反唇相讥,将她的优越感击得粉碎,吉普的这段独白长达一分钟,对朋友引以为傲的每项成就分别进行揭露,让观众感受到一针见血的快感,女子滔滔不绝的吹捧自己出版11本小说、一本党史,吉普却说党史是由于她与该党主席有染,小说是由于新成立的小出版社为了积累人气,让这位女子愤然离席。吉普身上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正义感,他善于剥落人们虚伪的外衣,让这些外表光鲜靓丽,内在却无比不堪的人们感到害怕。
面对红衣主教、美容大师,吉普会毫不犹豫的揭穿他们的面具,但是对于玛利亚修女,吉普内心却非常矛盾,一方面怀疑、轻视这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另一方面,内心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让他不敢轻言。当玛利亚接受了他的专访,得知吉普没有灵感时,她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吃根茎吗?因为我知道根茎的重要性。”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吉普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根茎看似丑陋而不起眼,但却是植物营养的源泉,它隐藏在褐色的泥土之下,散发着永恒的清香。正像隐藏在华丽背后的平凡生活,吉普在谎言构建的宫殿中已经生活得太久,久到足以让他忘记了生活的本源,比华丽的外壳有着更强大的力量。玛利亚修女与吉普一同站在天台上,面前是栖息的鸟儿,修女仅仅是轻呼出一口气,鸟儿们就如同领到神的旨意一般,扑扇着翅膀跃入灿烂的晚霞中,这个场景深深地震撼了吉普,让他明白了“绝美”的含义。
在影片的最后,吉普终于决定重新提笔,跨越了40年的时间,这位已不再年轻的作家鼓足勇气,寻找当年的灵感和生活的真谛。吉普通过心灵的感悟,完成了对自我的升华,从而真正做到从虚无的生活假象中解脱,超然物外,洞察真谛。
三、 绵长的追思,厚重的底蕴
作为闻名世界历史的文明古城,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直到今日,仍然留下了许多见证曾经辉煌的遗迹。影片《绝美之城》中出现了多处罗马的地标性建筑和著名场景,跟随镜头,观众可以领略到这座文明古城的人文魅力。同时,本片凭借对罗马美景的细致刻画,甚至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在很多时刻,都有人把罗马与《绝美之城》相提并论。
不同于《罗马风情画》《罗马假日》之类完全架构于城市之上的电影,本片原名为“La grande bellezza”,翻译成中文应是“绝美”之意,与罗马这座城市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本片的主旨就在于表达这种“绝美”与生活的关系,它深藏在生活的实质与过去的记忆中,而承载一切的正是罗马这座城市。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又或许只是几十年的变迁,在无形中改变了一代代人的生活。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在导演的镜头下显得如此善变。时而如同影片开头合唱团的圣歌,优美而圣洁,时而又像吉普参加的一个个晚会,纸醉金迷、糜烂倾颓,光怪陆离的探照灯,让我们忘记了这座古城的本来面目,也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吉普的居所便建在斗兽场隔壁,每天傍晚,吉普都会到自家的露台上喝一杯红酒,观赏天边绚丽的晚霞,斗兽场作为罗马的地标之一,曾是角斗士们以命相搏的地方,也是永恒罗马的伟大象征,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感,为影片平添了几分真实与沧桑。因《罗马假日》而成名的西班牙广场在本片中也多次出现,它拥有全欧洲最宽的台阶,是青少年们约会玩乐的天堂,也是罗马民众聚会的最佳地点。《绝美之城》中有关修道院的场景多在西班牙广场取景,当吉普得知初恋情人艾丽萨的死讯时,他与艾丽萨的丈夫相对而泣,互相勉励着彼此。此时,两位身穿白色长袍的修女打着纯黑的雨伞从台阶上走过,天空着飘着细密的雨丝,西班牙广场神圣的台阶,为这个场景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感觉。
与此同时,意大利境内的第三大河——台伯河在本片中也多次出现,起源于亚平宁山脉的它缓缓流过罗马城,途径奥斯帝兰遗址,最终注入地中海。这条河流是以古罗马时期国王的名字命名的,传说该国王溺亡与此,这个古老的传说,为台伯河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神秘。吉普多次漫步于台伯河边,伴随着淡薄的阳光,衣着考究的他在河边缓缓行进,此时迎面而来三位跑步的中年人,他们的脚步轻快昂扬。这个场景利用了对比手法,从侧面展现出罗马平民阶层和上流社会人物之间的差别,有人行色匆匆,但本真自然,有人优雅踱步,但步履维艰。台伯河作为“永生之河”,以绵长的水波,记录着这座城市来来往往的行人,也铭刻着罗马绝美的瞬间。一个个罗马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符号,更是吉普美好记忆中不可缺少的载体,正因为有这些真实而长久的建筑,这个城市的历史才得以被如此完整地记录。
结语
影片《绝美之城》凝聚着意大利式的艺术灵感,通过挖掘专属于罗马的人文内涵,导演创作了一幅幅绝美的油画。整个影片充斥着华丽、颓废、神圣的不同基调,却又统一于最平凡朴实的生活。在旧日的想象里,人们定格了许多美好,这些光与影,是生活中永恒的瞬间,也是罗马这座城市诗人的气质和绝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