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山地低产核桃林改造技术试验初报
摘要:针对陇东山地核桃林长期疏于管理、管理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的现状,于2012-2014年连续3年对山地成龄低产核桃林(园)开展了整形修剪、树体扩盘、施肥、树盘覆草等改造技术试验。经实地观测各项生长、形态和产量指标,应用SPSS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对低产核桃林综合应用上述改造技术措施,可使树体的生长、产量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改造效果极其明显。
关键词:山地;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0602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B
核桃是陇东地区农村发展经济林、脱贫致富的主要树种,近年来,广大群众发展核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技术落后,核桃园效益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大多数山地成龄园更是如此,长期弃管,造成单位面积产量低下,甚至无收。为解决庆阳市核桃成龄园长期衰败、单株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2012-2014年,我们结合《陇东山地核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选择环县刘家塬村山地核桃低产林,连续3年开展了了整形修剪、树体扩盘、施肥、树盘覆草等综合改造技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环县木钵镇刘家塬村,该村位于环县中南部,属塬地及山地立地类型,平均海拔1 192 m,年平均降雨量 480 mm,年平均气温8.5 ℃,全年无霜期150 d,地形为半阳山坡地,坡度25°,水肥条件较差。
试验对象为该村山地核桃林,该园始建于1973年,为实生栽培的庆阳绵绵核桃,总面积13.3 m2。1991-2003年实行承包经营管理。
刘佳佳等:陇东山地低产核桃林改造技术试验初报
据调查,该村山地园核桃产量一度最高达到0.68万kg(2000年),平均667 m2产52.4 kg。2003年后期开始,由于长期失于管理,放任生长,核桃园逐步衰败,部分植株死亡,现存核桃树几乎全部沦为无明显中心主干、枯枝满树的“小老树”,山地核桃林近于全面损毁,毫无产量。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设置从2012年开始,连续3年我们选取栽培密度、树龄等条件基本一致的低产核桃树为对象,对样本树采取了整形修剪(疏除病枯枝、稠密枝,改善光照条件)[1]、树体扩盘(冠下整修1 m2树盘)、施肥(对每株树随机选择3个点,挖40 cm深的坑,每株树施以1 kg磷酸二氢铵)和树盘覆草(在树冠下或稍远处覆以农作物秸秆,厚度约5~10 cm)4项综合改造技术措施,以树体不做任何技术处理为对照。5株1个小区,3次重复,随机区组法排列。
1.2.2调查方法于每年11月上旬分别调查每个树体的新梢长度、粗度,新枝数量和树高并作统计记录;于2014年7月下旬分别从处理组和对照组树体的上、中、下随机取100片叶子,测量其百叶厚和百叶重,并测定其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将调查数据作对比分析,比较改造效果。按照设置的各区组,统计处理与对照树体的各项生长指标(新梢生长量、粗度、树高、新枝数量)、形态指标(百叶重、百叶厚)和产量指标(单株结果数、单株青果重),并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2],比较低产林改造与对照效果的差异性。
2结果与分析
2.1综合改造处理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2012-201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表1),已改造的树体平均新梢长度、平均新梢粗度、平均
新枝数量、平均树高明显高于对照。2012年初开始改造,调查结果中的新枝数量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013年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树高和新枝数量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2014年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表明随着改造时间的延长,改造效果更加明显。
2.2综合改造处理对叶片生长及株产的影响
连续3年的改造结果表明(表2),到2014
年已改造树体百叶厚、百叶重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树体生长健壮,而且已改造树体的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表明改造效果极其明显。
3小结
对于衰老郁闭核桃园,通过疏除病枯枝、稠密枝等修剪措施,改善了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实现了树体更新复壮。同时,通过扩盘、施肥、覆草等土壤管理措施,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力,促进了树体生长,平衡了树势,从而提高了核桃园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对于品质差、出仁率低、经济价值不高的晚实核桃,还可在整形修剪复壮树势和加强土肥水管理的同时,通过高接换优改良品种,以进一步提高改造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勇峰.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7):135136.
[2]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