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情感在视觉图像中的传达
【摘 要】当代中国,女性视野下的视觉图像呈现出一派鲜明的艺术特色,女性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种诠释方式,有其独特的内在话语系统。女性视野下视觉图像的创作与表达,不仅有利于女性话语的构建,而且区别于“男性观看”下的审美经验,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女性情感;视觉图像;传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07-01
当代中国的生存环境下女性艺术家经常用一种东方式的含蓄来传达对于两性和谐的观念与理想。女性视野下的视觉图像,往往是一种自发或自觉的女性意识,表现为女性情感特有的艺术语言,以及她们对于男性社会下自身处境的态度,即在强调女性的感受、体验和感觉时,视觉图像的视觉感受往往是“诗性”的表达,在强调对男权制度社会有意识的反抗时,视觉感受则是一种相对的“激进”性。
一、视觉图像中女性情感的“诗性”表达
用直觉去感悟生命和情感是中国女性艺术家特有的天赋,她们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比如:花朵、针线等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物,通过女性艺术家对材料选择的直觉或个人因素的青睐,使她们的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观念形态上添加自身经历中的独特视角和内心感受,让视觉图像上呈现出清纯、率直、热爱生活的特征,传达着女性艺术家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美术界逐渐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画家闫平,她创作的作品大多描绘生活中琐碎平凡的事物,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探求,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作品《母与子》系列,表达的是她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感受,画面所给人的心灵碰撞正是她情感开出的艺术之花。另一位女性艺术家罗寒蕾,她的工笔人物画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当代生活女性之美,观其画知其人,清纯、圣洁、古典而又唯美是对画家最直接的注解。
在中国美术界像闫平、罗寒蕾这样的具有“诗性”的视觉感受的女性画家还有很多,她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是当代女性情感的直接再现,在女性视野下的视觉图像呈现中,还有一部分女性艺术家逐渐摆脱“女性特质”的困惑,寻求“人性意义”的更深层次,视觉图像传达的情感有的强烈得甚至不能被人所接受,与“诗性”的表达相比,她们的视觉图像更能引发人们的反思。
二、女性情感在视觉图像中的“激进”性
“女人是逐渐形成的,从生理、心理、或是经济因素,没有任何的既定的命运可以决定人类中的女性在社会中所表现的形象。”文化、社会等理性重大问题是男性话语经常关注的,而女性的表现方式常常体现在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蔡锦的《美人蕉》系列,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滞湿油腻粘稠的笔触等特写展现在观众面前,如同一片片就要被撕裂的生命,控诉着女性长期以来被践踏的命运。画家李心沫在作品《女人》中用经血作画,创作材料的创新给作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没有皮肤、血肉模糊的女人形象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性别政治色彩的的创作材料与内容让它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
从视觉图像上来看,它们不能给人美的享受,“激进”的创作手法颠覆了人们的审美期待,并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从侧面反映出女性现实的生存状态。
三、视觉图像暗示的女性生存状态
“由于长期的社会文化原因,女性作为审视和观察者的自我其实是以男性的视角在自我观看,在一个女人的内在,其实观看者是男性,而被观看者是女性。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以至构成众多女性心理状况,她们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她们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女性气质。”
女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是困惑的。没有经历男性从内心尊重女性的观念转化过程,来寻求“两性”和谐,是不可能达到的。无论向内的探究或向外的提问,女性艺术家在经历了性别回归时期的局促以及女性意识的真正发展后,将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艺术气候以及大环境的挑战。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抽象的权利难以全面概括女人现实的具体生存环境”,事实上,女人从孤独与隔绝之中领悟出她生活的意义,对于过去、死亡和时间的流逝比男人的感受更为深切。对于心灵、肉体和思想有着无比的兴趣,女性的现实体验比专注于理想与事业的人更加热情和动人,女性愿意放纵感情,去阐明现实的意义。
四、结语
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情感在视觉图像传达的过程中所构建的女性话语方式往往是建立在性别的差异上,从女性的生理性别到社会性别,女性情感在女性艺术创作中起到了线性的指导作用,女性的心理、身体、生活、文化背后所流露的情感与视觉图像传达的视觉感受的结合,凸显出了女性艺术独特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指向。
参考文献:
[1]唐译.第二性女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廖文.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耿婷婷(1992-),女,江苏宿迁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