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法大学

    王兰顺

    今年1月27日是中国与法国建交50周年纪念日,而早在20世纪初,中国就兴起了一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许多有志青年通过这一途径,受到新思想的启蒙,学到了科学知识。在新文化运动中,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法两国在教育方面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依托中法大学,然而,留法勤工俭学是怎样发起组织的,与中法大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用档案史料来揭秘那段历史。

    追溯这段历史,其渊源在1905年成立的世界社,该社的创办宗旨是以运用出版、研究、教育及社会事业为手段,实现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来改进社会的理想。并在教育方面设立了学校和介绍出国留学的机构。

    世界社成立之初,清末大学士李鸿藻之子李石曾通过这个渠道,到法国蒙达尼农业专科学校和巴黎巴斯德学院攻读生物化学。在此期间,他萌生了在巴黎创办中国豆腐工厂、把中国豆制品引入法国的想法。回国后,他到老家高阳县布里村招募工人,训练其制作豆制品的技术,待巴黎的工厂建成后再送其赴法做工。在勤工的同时,兼对工人施以教育。

    1908年至1913年,李石曾招收四批工人,共计68名。到巴黎后,一部分人进入豆腐工厂,另一部分进入地浃泊、菲斯沟司、瓦尔斯等地的工厂做工。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和工艺水平,李石曾在他的豆腐工厂里办了一所“以工兼学”的夜校,让工人白天上班,晚间上课,学习国文、法文、数理化和修身等课程。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曾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这些“以工兼学”的工人响应李石曾“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主张,成为中国最早的勤工俭学者。

    为引导中国青年赴法留学,1912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并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开办法文预备学校、孔德学校,在上海也设立了法文预备学校,中法教育由此正式成立。所谓俭学就是以较少的学费达到留学的目的。每年由留法俭学会送至法国留学者少则百余人,多则二三百人。在留法俭学会成立之初,寄居海外的学者在蒙达尔城组织了演讲会,蔡元培、吴稚晖、汪精卫、李石曾等致力于演讲,蒙达尔城成为了留法俭学会学生聚集的中心。在李石曾、蔡元培的支持下,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

    随着欧战的进行,数十万华工赴法参加战勤服务。为了对赴法华工施以教育,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与法国方面多次磋商,于1916年3月29日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召开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同时宣布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华工学校于1916年4月3日开学,请蔡元培等人授课,首批招生24人,多系豆腐工厂的工人。他们学习不到半年,便投入到接待华工的翻译工作。而后,华工学校又在国内设立了预备学校。法国政府极为赞成“华工学校”的开办,不仅借给校舍,每年还给津贴1万法郎。

    1916年10月2日,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的电报,要他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旋由巴黎回国履职。此后,在李石曾、汪精卫、吴稚晖、张竞生等人的继续推动下,勤工俭学运动迅速在全国形成了规模。1917年4月,中断四年的北京留法俭学会恢复活动。1917年5月,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北京成立。会所几经搬迁,最后迁至南湾子石鞑子庙(即欧美同学会事务所)。从此石鞑子庙成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总机关。

    1918年10月20日,中法协进会在北京江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蔡元培与法国人铎尔孟致词,法国公使伯卜及中国官员梁士诒等到会演说。中法协进会“由中法两国人士所组织,志在谋两国文化上、实业上之提携”。其主要负责人依旧是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具体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华法教育会的原班人马,如李大钊、谭熙鸿、段子均等。与原华法教育会不同的是,中法协进会的重要决策须征求中国政府教育部或法国驻华公使馆的认可。所以,中法协进会不像华法教育会那样纯系民间团体的性质,而是加入了一些官办的色彩。据相关史料记载,中法协进会曾经召开过两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直接效果是在北京、上海、保定等地开设了法文专门学校或法文班,并在北京筹办中法大学。而原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则分别成为中法大学文学院和初等、中等教育的最初萌芽。

    1919年7月,法国政府赠送500张赴法船票给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工赴法求学的方式迅速受到响应,国内有志青年纷纷投身其中。其实,留法勤工俭学生主要还是以国民政府资助为主,在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的人数达到1700人之多,其中一部分学生升入了里昂中法大学。他们多数抱定“实业救国”或“教育救国”目的,而在其中也有像蔡和森那样在出国前就对马克思主义有些研究,并明确去法国是为了寻找马克思主义的青年。

    1919年9月底,李富春被分派到法国西部勒拿佛港附近的史莱德大铁厂学习钳工,李维汉在另一个车间,学习翻砂技术。陈毅兄弟被派到蒙达尼公学学习法文,而蔡和森、向警予也在该校学习,后来他们成为陈毅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

    1920年6月,还被关在天津地检厅看守所的周恩来写诗给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几个月后,他也登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1920年春,由李石曾等人发起,北京大学、广东大学、法国里昂大学代表负责,利用庚子赔款,将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至此,中法大学在北京正式出现。同时,广东也成立了中法大学。中法大学成立后依据中国学制,学习期为四年,学生在北京学习两年后,如成绩合格,则可以被选送到法国,继续学习后两年的课程,而不用再参加留学考试。同时也参照法国大学区的概念设置,例如法国大学包含大、中、小各校,具有相互衔接的效果。北京中法大学的大、中、小学各校并立,远及数十里。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