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曹依静+孙共明??
摘要:介绍了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病条件及症状,通过掌握其发病规律,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施肥等管理技术,以及药剂防治措施等,对设施草莓灰霉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设施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4902中图分类号:S436.639文献标识码:B
草莓结果快、成熟早,果实色泽鲜艳、柔软多汁、酸甜适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通过设施栽培,可实现周年供应。但设施栽培由于室内高温多湿,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灰霉病是草莓较易发生的病害,发病快,爆发猛,危害重,是当前制约草莓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为了寻找防控草莓灰霉病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永城市草莓种植基地经过两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防治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草莓灰霉病发病条件
草莓灰霉病是真菌半知菌亚门灰霉胞菌浸染所致,病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气温18~25 ℃,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20 ℃左右的连阴雨条件下发病严重,在温度较高空气干燥环境下发病轻。设施栽培多年连作,病叶病果等病残物多,偏施氮肥,草莓生长过于茂盛,栽培密度过大,整畦不合理,设施内通风不良都会导致发病较重。
2草莓灰霉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花器、果实果柄、叶片叶柄。一般是开花后发生病害。
花器染病时,花萼上初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病斑,并由花萼逐步延伸到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湿软腐烂,设施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叶片叶柄染病,先是靠近叶柄部的叶基发病,初呈褐色水渍状病斑,后不断扩展,叶及叶柄病斑无定型,湿润时迅速腐烂并长出霉层,叶背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干时褐色干腐,发病后期萎蔫、干枯、脱落。果实染病,常从果实基部近萼片处发病,染病初期呈褐色水渍状病斑,水烫状,后逐渐扩大成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最后全果变软腐烂,湿度高时上面产生灰色霉状物。病果一般不脱落,相互间感染较快。
3综合防治技术
要防止草莓灰霉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以下几点。
3.1合理轮作
设施草莓栽培进行轮作可以减轻灰霉病的发生,草莓可以与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轮作,尽量不与有共同病害的茄类作物轮作,如黄瓜、番茄等。
3.2选用抗病品种
草莓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但一般欧美系品种硬果型抗病性强,而软果系品种抗病性稍差,易感病。通过栽培对比,红颜、章姬两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永城本地栽培推广种植。
3.3合理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及草莓生长势和草莓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数量,按比例进行肥料供应,适度施用氮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在植株迅速生长期每667 m2追施磷酸二铵15~20 kg,开花结果期每667 m2追施含氮、磷、钾的复合肥25~30 kg即可,不单施氮肥,以防止植株生长过旺。
3.4调控设施内温湿度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条件下的易发病害,严格掌控设施内的温度、湿度是防止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做到上午晚放风、下午延长放风,降低设施内湿度。上午设施内温度达到35℃开始放风,白天温度在20~25 ℃时、夜间温度在8~15 ℃时,适当延长放风时间,使设施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防止设施内出现低温高湿状态。
3.5采用高垄、地膜全覆盖栽培,合理密植
实行高垄栽培,垄宽55 cm、沟深35 cm、沟宽25 cm,每垄栽两行,株距15~20 cm。适当调节叶果比,合理疏花疏果,保持每株3~4个花序,每花序6~7朵花,以利于养分集中,提高草莓抗病性。覆盖全地膜可以增加地温,减少设施内相对湿度,同时可以避免果实与土壤直接接触,降低病原菌侵染的几率。
3.6及时清除病残体
对病叶、病果和病枝及时摘除,带出设施外集中处理,防止病菌再次侵染。草莓收获后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减少菌源。
3.7药剂防治
新建的设施定植前,清除杂草及病残体,深耕土壤,每667 m2撒施25%多菌灵粉剂5~6 kg,或者采用45%百菌清烟熏剂0.2~0.25 kg /667 m2进行灭菌。多年重茬地块可以利用夏季高温闷棚,杀灭病原菌,同时注意土壤消毒。当草莓进入开花期后要注意观察,当发病率达到1%时,就要开始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l 500倍液或50%灰霉灵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6~8 d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病害较重时,可选择50%凯泽1 200倍液加60%百泰1 500倍液、50%使百功1 000~1 500倍液、99%矿物油200倍液加微生物杀菌剂(10亿CFU/g)600倍液喷雾。采取轮换用药的方法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
摘要:介绍了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病条件及症状,通过掌握其发病规律,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施肥等管理技术,以及药剂防治措施等,对设施草莓灰霉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设施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4902中图分类号:S436.639文献标识码:B
草莓结果快、成熟早,果实色泽鲜艳、柔软多汁、酸甜适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通过设施栽培,可实现周年供应。但设施栽培由于室内高温多湿,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灰霉病是草莓较易发生的病害,发病快,爆发猛,危害重,是当前制约草莓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为了寻找防控草莓灰霉病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永城市草莓种植基地经过两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防治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草莓灰霉病发病条件
草莓灰霉病是真菌半知菌亚门灰霉胞菌浸染所致,病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气温18~25 ℃,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20 ℃左右的连阴雨条件下发病严重,在温度较高空气干燥环境下发病轻。设施栽培多年连作,病叶病果等病残物多,偏施氮肥,草莓生长过于茂盛,栽培密度过大,整畦不合理,设施内通风不良都会导致发病较重。
2草莓灰霉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花器、果实果柄、叶片叶柄。一般是开花后发生病害。
花器染病时,花萼上初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病斑,并由花萼逐步延伸到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湿软腐烂,设施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叶片叶柄染病,先是靠近叶柄部的叶基发病,初呈褐色水渍状病斑,后不断扩展,叶及叶柄病斑无定型,湿润时迅速腐烂并长出霉层,叶背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干时褐色干腐,发病后期萎蔫、干枯、脱落。果实染病,常从果实基部近萼片处发病,染病初期呈褐色水渍状病斑,水烫状,后逐渐扩大成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最后全果变软腐烂,湿度高时上面产生灰色霉状物。病果一般不脱落,相互间感染较快。
3综合防治技术
要防止草莓灰霉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以下几点。
3.1合理轮作
设施草莓栽培进行轮作可以减轻灰霉病的发生,草莓可以与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轮作,尽量不与有共同病害的茄类作物轮作,如黄瓜、番茄等。
3.2选用抗病品种
草莓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但一般欧美系品种硬果型抗病性强,而软果系品种抗病性稍差,易感病。通过栽培对比,红颜、章姬两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永城本地栽培推广种植。
3.3合理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及草莓生长势和草莓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数量,按比例进行肥料供应,适度施用氮肥,多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在植株迅速生长期每667 m2追施磷酸二铵15~20 kg,开花结果期每667 m2追施含氮、磷、钾的复合肥25~30 kg即可,不单施氮肥,以防止植株生长过旺。
3.4调控设施内温湿度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条件下的易发病害,严格掌控设施内的温度、湿度是防止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做到上午晚放风、下午延长放风,降低设施内湿度。上午设施内温度达到35℃开始放风,白天温度在20~25 ℃时、夜间温度在8~15 ℃时,适当延长放风时间,使设施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防止设施内出现低温高湿状态。
3.5采用高垄、地膜全覆盖栽培,合理密植
实行高垄栽培,垄宽55 cm、沟深35 cm、沟宽25 cm,每垄栽两行,株距15~20 cm。适当调节叶果比,合理疏花疏果,保持每株3~4个花序,每花序6~7朵花,以利于养分集中,提高草莓抗病性。覆盖全地膜可以增加地温,减少设施内相对湿度,同时可以避免果实与土壤直接接触,降低病原菌侵染的几率。
3.6及时清除病残体
对病叶、病果和病枝及时摘除,带出设施外集中处理,防止病菌再次侵染。草莓收获后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减少菌源。
3.7药剂防治
新建的设施定植前,清除杂草及病残体,深耕土壤,每667 m2撒施25%多菌灵粉剂5~6 kg,或者采用45%百菌清烟熏剂0.2~0.25 kg /667 m2进行灭菌。多年重茬地块可以利用夏季高温闷棚,杀灭病原菌,同时注意土壤消毒。当草莓进入开花期后要注意观察,当发病率达到1%时,就要开始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l 500倍液或50%灰霉灵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6~8 d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病害较重时,可选择50%凯泽1 200倍液加60%百泰1 500倍液、50%使百功1 000~1 500倍液、99%矿物油200倍液加微生物杀菌剂(10亿CFU/g)600倍液喷雾。采取轮换用药的方法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