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毕加索”

    王焕

    

    

    摘 要:冈本太郎是日本著名艺术家、建筑师,一生中遗留下来的作品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多个领域,被称为日本的“毕加索”。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丰富的日本民族特色。他的“艺术即大爆炸”的名言广泛地为日本人民所接受,至今还影响着新一代的艺术家。在日本,有研究者从传统观、对极主义等一个侧面对冈本进行过分析,而中国现阶段还没有对于冈本的研究。从传统观、对极主义、民族特色三个方面,通过冈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发表的观点,全面、宏观地来探讨冈本的艺术和思想。

    关键词:冈本太郎;对极主义;民族特色

    一、冈本太郎概述

    冈本太郎(1911~1996),日本著名艺术家,建筑师,早年曾入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西洋画系学习,后入巴黎大学哲学系学习。冈本太郎一生中遗留下来的作品涉及到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多个领域,被称为日本的“毕加索”,主张突破、超越现代主义,对现代抱持强烈的反思和问题意识,以旺盛的精力开展艺术活动,并以此唤醒普通民众对美术的关心,改变他们的观念意识。

    在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日本民族特色。他以日本历史上发掘出来的上古时代的出土文物为素材,创作出了一批富有现代审美意义的作品,为日本人民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他在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1998年在其家乡神奈川县川崎市,为他建造了一座冈本太郎美术馆。

    二、传统观

    (一)绳文土器的发现

    冈本太郎以日本历史上发掘出来的绳文土器作为素材,创作出许多富有现代审美意义的作品。而绳文之美具有一种无限的、超自然的神秘感,以难以想象的造型存在,具有令人诧异的空间感。可以说,绳文土器的美和日本传统的美是相反的,但冈本利用这种“反传统”的美来抒写“传统”,表达自己反叛、粗犷的艺术之美。

    “任何人在没有心理准备之时接触到绳文土器中的粗野、不和谐的形态,都会被震慑。特别是已经成熟的中期时期的土器,那种绝妙难以言喻。”(冈本太郎《和传统的对决》,2011)。另外,他还说:“这是与人们普遍认为的柔和优美的日本传统完全对立的存在。”对于冈本来说,农耕生活的弥生式武器平面型强,陷入讲求对称的形式主义之中,与此相对,狩猎时期的绳文式土器具有粗野的不和谐的活力,并具有空间性。

    在《日本的传统》中,冈本选用了自己拍摄的土器照片。书中,他批评了评论家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如果我们能触碰到绳文土器中的原始的灵魂、纯粹,去唤回、拿回当今每个瞬间都在失去的人类的本质的热情,那么我们就能以更大胆豪迈的心态去接受崭新的日本”。

    《日本的传统》被认为是有悖于一般传统观的著作。书中,冈本对于保守主义的传统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我希望把传统看作是通过打破陈旧的形骸,反过来强有力开拓、释放一个人的生命里和可能性的那种原动力。这句话看作极具革命性。”(《日本的传统》)同时,他还提出令良识派不悦的,“烧毁法隆寺”“我自己成为法隆寺就好了”等说法。

    (二)建筑思想

    1950年至1960年期间,冈本和一些建筑家联手完成一些作品。比如,负责丹下健三[1]的旧东京都厅舍(1957年)的陶板壁画的部分,作为国际设计中心(现在的日本设计中心 Japan Design Committee)的创设会员。黑川纪章[2]设计的寒河市厅舍(1967年)的正中央,垂吊着冈本的作品《光之雕刻·诞生》。对于建筑界的普遍传统观,冈本在《传统与现代造型》一文中写道:“传统是完全没有形式的,民族的生命力的发现。”

    对于伊势神宫,他写道:“它曾是大日本帝国的精神支柱,但没有必要认为它就是神圣的。”(《和传统的对决》)即使去了伊势神宫,也几乎看不到什么建筑,不能触碰地被保护起来的神圣,让我感到这是“官僚的形式主义”。冈本的建筑美学,也体现出他的叛逆和对传统的革新认识。

    三、对极主义

    对极主义一词首次出现,是在《冈本太郎画文集 前卫》中一篇名为《对极主义》的文章中,这也是贯穿他整个艺术生涯的艺术思想。对极主义就是不寻求造型表面的协调或均衡,而是将直接呈现相互对峙的矛盾作为作品形态的主体。他认为,现代社会自身充满各种矛盾和危机,艺术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不能回避或粉饰现实,只有直面纷繁复杂的矛盾,并用藝术手法予以揭示,才能激发潜在于历史文化中的生命力,引导社会走向希望的未来。大谷省吾《围绕冈本太郎的“对极主义的成立》论文中指出,对极主义即作为合理性艺术的抽象派绘画与作为非合理性艺术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之间的“对极”。

    冈本的艺术不属于合理性艺术的抽象派绘画或非合理性艺术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任何一派,并且也不是二者的中和,他主张“抽象性要素于超现实性要素之间的矛盾的对立”,此外“无机?有机、抽象?具象、吸引?对抗、爱憎·美丑等一切被撕裂后,产生的猛烈的不和谐的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确切感受到了精神的昂扬”,这是冈本所提出的对极主义。

    从《黎明》这一作品来看,男与女、人与兽、夜与晨,写实描写的方向与抽象化的方向,明暗的强烈对比,强烈的补色对比,这正是“对极”的体现。

    冈本的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太阳神塔是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太阳塔造型像是一个冲天巨人,也像一尊古老的雕像。与大阪世博会的主题“人类的进步、和谐与发展”相对立,冈本创造了可以说处在“对极”面上的神秘、充满原始色彩的太阳神塔。而太阳神塔正面的红色与背面的绿色,三张人面狰狞、不和谐的构造,非合理性与超现实的碰撞,也是冈本直面现实世界不和谐、充满矛盾的表现,这正是冈本艺术中“对极主义”。

    四、民族特色

    1958年出版的《日本再发现——艺术风土论》是冈本遍访秋田、岩手、京都、大阪、出云、四国、长崎写下的纪行著作,各地的风俗、建筑、产业、节日体现着失去的原始日本的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分裂下,现代日本充满激烈矛盾的体现。在摄影作品中,冈本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许多日本的风土民情,可以说,这是冈本艺术中的民族特色。

    秋田,是冈本遍访日本的第一站,地处边境之地,在冈本眼中,在那片土地上,可以触碰到原始的、古代的、我们所失去的文化的根源,那也是尚且残留的民族遗风,足以唤醒生命的感动。而冈本以一名民族学者的视角,发现、记录着传统民族文化。

    生剝鬼节或生剥节,日本重要的无形民俗文化财产,除夕日在日本秋田县的男鹿市三种町、潟上市的部分地区家家户户都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生剥鬼是一种类似恶魔的生物,它挨家挨户地索要酒食,并吓唬屋中的居民。冈本所拍摄的照片中充满压迫感,在极具艺术感的同时,不失记录性。生剥鬼的面具、装束以及手里拿的东西、生剥鬼对面的人的姿势、扮演生剥鬼的年轻人的表情,等等,都精准地定格在了这一瞬间的画面之中,让人感到震撼。冈本在书中这样写道:“能嗅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十分感动。大多数日本传统节日的面具都没有亲近感,但它却有着无穷的、极致的魅力。是日本古代民众艺术的最本质的姿态。”(《野兽的气息、东北特色的》《冈本太郎眼中的日本》)

    当时还是美军殖民地的冲绳,在冈本的发现之旅中是特别的一部分。对于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的冲绳,日本人究竟有怎样的看法,这样的问题一直持续着,其中充斥着暧昧、冷漠、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是远远地眺望着,仿佛冲绳只是借出去的家具。在这样的背景下,冈本所要探索的是,在悠久的过去和未来的因果之间,冲绳人的生命本质是如何与命运进行对抗的。冈本去触碰日本本源的生存方式,这样地本源的时间和空间是如何与现代进行对抗的,可以说,这正是研究日本民族学、文化最本质的课题。

    “伴随着南国的海风,站在这仿佛有神明的气息吹过的天地之间,不可思议地回溯到了日本文化的过去,忆起了那种乡愁。没有感伤,把这作为支点,是很好地观察现代日本的一面镜子。”(《冲绳,仿佛一段热恋》《冈本太郎眼中的日本》)“这才是我们自身,这才是日本本身”(《被遗忘的日本》)。冈本在冲绳发现日本,发现自己。透过纯净的冲绳人,寻找到日本人以及自己的根源,包括冲绳巫术等传统仪式在内,太郎用照片记录了冲绳丰富多彩的民族表情。太郎镜头下的冲绳,可以说刻着日本、日本人的原点,是宝贵的历史史料,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从冲绳特有的民族气息中,我们可以看见真正的、本源的日本。

    注释:

    [1]丹下健三,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就是他的杰作。1961年他创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1980年丹下健三被授予日本文化艺术界的最高奖——日本文化勋章。

    [2]黑川纪章,第二代日本建筑师。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与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

    参考文献:

    [1]赤坂宪雄伟.冈本太郎眼中的日本[M].岩波书店,2007.

    [2]冈本太郎新世紀(别册太阳)[M].平凡社,2011.

    [3]山下裕二.冈本太郎宣言[M].平凡社,2000.

    [4]日本的传统[M].光文社,1956.

    [5]岡本太郎.与传统的对决[M].筑摩学艺文库,2011.

    [6]冈本太郎画文集.前卫[M].日曜书坊,1948.

    [7]大谷省吾.围绕冈本太郎的“对极主义”的成立[M].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研究纪要,2009.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