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我国互助养老机制构建策略研究
刘志敏 张岩松
摘 要:通过我国互助养老的现状分析互助养老的内涵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互助养老的对策,即扩大互助养老参与主体,明确“四元主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开展城乡互助养老;实施社区货币,助推互助养老发展;扩大社交范围,帮助老人搭建积极的社会支持关系网络。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互助养老;社区货币;时间银行
中图分类号:C913?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編号:1673-291X(2020)02-0127-03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 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 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问题已迫在眉睫,然而我国养老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老年照护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不足。鉴于实际困难和需求,互助养老模式营运而生,并且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互助养老的内涵和特点
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的有力补充。所谓互助养老,是指以老年群体为养老主体,通过老年群体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相互帮助、扶持和精神慰藉等,实现老年群体自助助人、互助互惠的新型养老模式。它是老年群体由“被赡养”到“自助养老”的创新性尝试,还可以鼓励其他群体积极关注老年群体,为其提供有益的养老服务。人都有老的那一天,这种模式也为自身未来积攒养老服务时间和养老经验等。
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具有鲜明特征:一是老年群体是互助养老的参与主体。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老年群体是参与主体,但不局限于老年群体,也鼓励其他年龄群体参与其中。二是互助是互助养老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养老模式大多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但面对少子化、空巢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流动性大、传统孝道文化衰落等严峻现实,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难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超越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立足于道德层面,其核心在于互助。不仅老年群体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还可以利用老年群体的自身优势去帮助其他群体,使其获得有用感和价值感,满足其自身的养老需求。三是实现互惠是互助养老的根本目的。互助养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老年群体内外间的各类互助活动,提高老年群体的养老质量,达成老年群体内部间或者老年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间的互利互惠,通过相互间的帮助和扶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长处和优势,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实现互惠的互助养老目标,切实实现老有所养。
当今,积极老龄化已被各国政府普遍接受和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其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和重要的政策工具。积极老龄化倡导以积极而非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的老化,承认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老年人不能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应有的权利。它鼓励、尊重、支持老年人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在思想品德、文化传承、知识经验和技术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该提法与积极老龄化本质相同[1]。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建立并完善互助养老模式,能够有效而充分地利用我国闲置的低龄老龄资源,让他们来协助照护高龄老年人,不仅能节约人力资源,缓解老年照护人员缺口难题,还可以提升低龄健康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我国互助养老的现状和困境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多样,传统养老已不能满足当前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而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凭借其操作性强、形式新颖灵活等优势,在我国许多地区得以实施和推广。例如最早出现的互助养老“河北肥乡”模式,主要面向肥乡县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因其比较贴合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的现状而取得了很大成就。又如与国外接轨、互助互惠式的“时间银行”模式,它将服务者为老人提供的服务时间进行登记累积,可通过发挥时间银行的时间储蓄功能,来获得未来相应的养老服务,使互助养老走上互帮、互助、互惠的良性发展之路。
当然,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互助养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境。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很多地区得到了实践和推广,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尚没有形成明确的互助养老标准规范,对互助养老的管理也缺乏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由于老年群体健康状况不稳定,在互助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安全事故,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将面临无人问责的尴尬局面[2]。
(二)社会对互助养老的认同度较低
由于传统孝道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老人及其子女往往对互助养老模式存在着双重排斥,客观上互助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就是一个例证。虽然互助养老既能使老人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又可提高老人的有用感和价值感,但碍于“面子”,很多老人及其子女都不希望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或是去照顾其他老人。
(三)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
与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增速相比,我国的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太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养老保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目前许多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
(四)互助养老资金渠道单一且不足
许多地区互助养老的实施和开展一般都由城市的社区居委会或者农村的村委会来具体负责,牵头举办,其资金一般依靠地方政府拨款。再加上经济主体投入方面的界限、权责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很少有企业主动参与、主动出资,使得互助养老资金的其他来源渠道基本没有,造成资金不足,大大影响了互助养老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
三、互助养老机制构建的策略
(一)扩大互助养老参与主体,明确“四元主体”的作用
应探索共同参与、多元治理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政府、社区、家庭和社会是互助养老实践的主体,在互助养老实施中应明确“四元主体”的作用。
1.政府在互助养老实践中处于主导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费用减免等是互助养老具体项目可以落地实施、取得成效的坚实后盾。各地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宣传力度,推进互助养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鼓励社会团体、慈善捐款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基于我国城乡养老发展的现状,在社区推行互助养老仍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2.社区是构建互助养老模式的核心。社区工作人员是最了解社区老人个人信息的人员之一,他们是互助养老实施中重要的中间人与信息传递者。他们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社区老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养老服务需求等并做好记录,同时可以将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内容等传达给老人,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而且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和老人比较熟悉,老人比较信任他们,在他们的指导和配合下,互助养老工作能够更快更好地推进。
3.家庭是构建互助养老模式的重点。家庭是互助养老参与者所处的小单位,家庭成员的观念和言论会直接或间接对参与老人的想法和决定产生较大影响。尽管传统养老已不能满足当下老人的养老需求,但仍有很多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接受其他养老方式。因此,在互助养老宣传和实施中,应争取老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乐于接受他人的养老服务。同时也可以鼓励有能力的老人主动参与其中,为有需要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发挥自身余热,为社会做出一份貢献。
4.社会是构建互助养老的助推器。由于政府职能的局限性,社会组织参与互助养老建设可以减少政府财政负担,成为推动互助养老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的灵活性较强,它们可以和企业、高校合作,利用项目、公益、志愿服务等形式,合理获取资金,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促进互助养老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在互助养老实践中应扩大参与主体,积极探索多元治理模式,政府、社区、家庭和社会组织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定位和职能,构建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积极开展对话、协作,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才能更好推进互助养老的实践和发展。
(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开展城乡互助养老
我国互助养老实践中不同地区因其历史、文化、经济、风俗、资源等条件的差异所采取的具体方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各地在互助养老实施中应当顺势而变、因地制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的经济状况、家庭观念、自然人文、宗教信仰等各有不同,这些条件的差异自然也会影响到各地养老观念及其养老方式的选择。各地应借助这些本地资源,开展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行之有效的互助养老模式,并积极出台互助养老规范和标准,保障互助养老的健康发展。
可合理运用城乡资源开展城乡互助养老。城乡互助养老是基于共享经济理念,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为城市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居住、保健、养生、娱乐、休闲等各项涉老服务,使农村闲置性的非经营资源与老年人丰富多样的养老需求实现高效对接,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养老群体生活品质的一种模式[3]。
城乡互助养老旨在养老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双方进行改革,它在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业和创业、改善老年人的养老观念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供给侧”,可充分利用农村大量的闲置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解决农村的大量闲置问题;在“需求侧”,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及时了解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及服务提供方可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做好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帮助老年人节省找寻成本和等待时间。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很多天然优势。一是空气清新、绿色健康、闲适的田园生活、美好的童年记忆等,都对老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这里生活可以陶冶情操、舒缓情绪,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二是农村有大量闲置劳动力可利用,经过老年照护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他们完全可以从事相关工作。一般农村劳动力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更容易认同老年照护工作。三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互助养老可提供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更加综合,能够满足老年人在住、休、养、娱等方面的需要,使老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高。四是农村的服务成本相对城市较低,结合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退休老人的退休金并不高的现实,在农村生活有着环境和价格上的双重优势。
当然,城乡互助养老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农村养老离医院较远、不方便老人就医等。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与周边知名医院开展合作,定期为老人进行体检、会诊,一旦老人有需要进院检查或治疗时,可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老人就医。综合来看,结合各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充分开展城乡互助养老,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缓解老年照护人员不足等问题,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社区货币,助推互助养老发展
为鼓励更多不同群体的人参与互助养老,缓解当下老年照护人员不足等问题,政府可根据当地养老服务实际情况,在社区内发行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社区货币。每月免费为社区内达到一定年龄、需要照顾的老人发放一定量的社区货币,这些老人可以凭此获得基本的养老服务,满足其合理的养老需求。而提供服务的老人或年轻人也可以根据其服务时间获得一定量的社区货币,并可以凭借这些社会货币等到自己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得到相应的照顾。以社区货币为媒介不仅可以实现社会养老的代际传承和交换,还可使邻里之间的相互照顾、相互交流增多,使传统的反哺式家庭养老为接力式的社会养老所取代,这样照顾老人的责任也就从家庭扩展到了整个社会[4]。
实施社区货币,是基于时间银行式的养老模式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性的养老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需要养老服务或者遭遇困难时就可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目前时间银行式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南京、重庆、成都、南宁等城市已经出现,它主要是依托于社区,以年老、需要照护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是当前广受关注的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
时间银行的宗旨是用支付的时间来换取别人的帮助,在具体实施中社区就是时间流通的桥梁。在社区内发行的社区货币应有政府作为担保,从而具有良好的信用,这样才能吸引有条件的老年人或其他群体的人自愿参与其中,使得有需要的老人可以得到他人照护,解决子女不在身边或力有不及时老人的养老照护难题。
(四)扩大社交范围,帮助老人搭建积极的社会支持关系网络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老人逐渐跟不上社会节奏,对很多新知识不了解,对新的生活方式也难以接受,自感被社会所抛弃。有的老人由于身体健康原因,社会活动范围变得狭窄,整天闷在家中,很少与人交流,渐渐地变得自卑、与社会脱节。还有的老人遇到疾病、生活中的不如意等事情时不知和谁交流,不知向谁求助,结果使得紧张焦虑、担心恐惧、抑郁低落等负面情绪无法宣泄,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现实中很多人只关注到了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等基本养老问题,却忽视了老年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需要和他人交流,也需要他人精神上的关心与帮助。
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要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也是社区中的一员,积极地参与到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共享;二是社区也要为老年人搭建交流的平台,鼓励老人走出家庭与其他人建立社会关系[5]。因此,在互助养老中可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慰藉活动,如让青少年志愿者陪老人一起聊天、参加活动,通过老少互动,既可满足老人与人交往的心理需求,又能丰富年轻人的生活经验,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
社会支持资源在老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老年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越高。我国很多老人在遇到困难时会向他人倾诉或主动寻求帮助,但也有一部分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其家庭关系较差、至交好友较少,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互助养老中,应鼓励老人主动与他人交流,扩大社交范围,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 张亚丽,季年芳.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效用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9):164-167,172.
[2]? 王玉坤,王青松.我国互助养老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经济师,2019,(5):16-18.
[3]? 睢党臣,曹英琪.共享经济视阈下城鄉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J].长白学刊,2019,(2):110-116.
[4]? 郑红,李英,李勇.引入社区货币对互助养老时间储蓄的作用机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创新[J].财经研究,2019,(5):72-83,98.
[5]? 张会霞.新时期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