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二类血液原虫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马向红 陈威 张新建

    摘要:血液原虫病是属于寄生虫感染病症,通常在动物消化道细胞内繁殖,它可散布到身体几乎每一个器官。类弓形虫病又称等孢子球虫病、兰氏球虫病,雀形目的禽类都可发病。住白细胞原虫病在鸡、火鸡、水禽及世界各地的许多野禽,都有发生急性暴发的报道。现针对以上二类禽血液原虫病,从病原与流行、症状与病理、诊断、治疗与防控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禽;类弓形虫病;住白细胞原虫病;诊断;治疗;防控

    中图分类号:$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6-0153-02

    1类弓形虫病

    1.1病原与流行

    类弓形虫病又称等孢子球虫病、兰氏球虫病。类弓形虫(Atoxoplasma)的分类定位一直存在争论,现在认为,类弓形虫是与艾美球虫科密切相关的等孢球虫属的成员之一。在单核细胞内,目前认为是淋巴细胞内,类弓形虫是一种淡染、无色素、呈椭圆形的胞浆内小体。细胞内通常只含有一个寄生虫,但在发生严重急性感染时,可见到多个寄生虫。原虫可导致细胞核围绕虫体弯曲,呈现病原体位于细胞核凹陷的形态。雀形目的禽类都可发病,特别是金丝雀、麻雀及椋鸟科,猛禽的感染病例极为罕见,家禽是否发病还不得而知。

    类弓形虫生活史包括在肠道内和肠道外、全身性阶段。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及循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内发生裂殖生殖。在肠上皮细胞内形成配子生殖和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经粪便一口途径传播。最常见的感染是非致病性的,幼禽可见有重度寄生虫血症。易感禽或体弱禽的死亡率很高(高达80%以上),且死亡迅速,尤其是刚长出羽毛的雏禽。类弓形虫感染可造成饲养管理复杂化,并威胁一些物种的成功繁育。

    1.2症状与病理

    患禽精神萎靡、腹泻和厌食。急性感染禽可见肝、脾明显肿大,常见有多灶性坏死。通过腹壁检查发现肝和胆囊肿大。通过器官压片可见在肝和脾中有大量寄生虫感染的淋巴细胞。

    1.3诊断

    老龄禽的慢性感染难以诊断。虽然寄生虫数量有时较多,但在血液和组织中一般只有极少量寄生虫,且卵囊排泄呈间歇性。用光学显微镜无法区分类弓形虫卵囊与等孢球虫卵囊,要确诊类弓形虫感染,必须先确认是全身性感染。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血液、组织、粪便进行检测,但该方法对粪便标本的敏感性较差。PCR技术在确定群体发病率和流行率、疾病确诊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是有用的。但是PCR不能用于确定禽类无类弓形虫感染。一些慢性感染病例,由于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这种细胞是寄生虫的宿主细胞,导致病禽肝和脾出现持续性肿大。组织病理学方法难以发现和确认病原体,并可能被误诊为淋巴瘤。

    1.4治疗与防控

    使用妥曲珠利、磺胺氯达嗪、磺胺氯吡嗪可以降低该病死亡率,减少卵囊排泄,但这些药物不可能根除禽体内的病原。良好的饲养管理,包括不同日龄的隔离和严格的清洁(尤其是在卵囊形成孢子之前进行的清洁),有助于控制该病。消毒剂对卵囊的作用不大。

    2住白细胞原虫病

    2.1病原与流行

    家禽的病原种类包括:水禽的西氏住白细胞原虫,火鸡的史氏住白细胞原虫和鸡的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沙氏住白细胞原虫、安氏住白细胞原虫和休氏住白细胞原虫。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具有高致病性,可引起鸡出现致死性出血性疾病。西氏住白细胞原虫可以导致鸭和鹅发生死亡。

    寄生虫产生的抗红细胞因子可引起贫血,导致出现临床疾病和死亡,大量大配子体堵塞肺毛细血管,或寄生虫侵入重要组织(脑、心脏等)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裂殖子,可导致血管阻塞和多灶性坏死。4月底和5月初常会发生寄生虫血症病例数量突然增加(称为春季高潮),正好是在节肢动物媒介黑蝇或库蠓的数量增多之前。在为提高产蛋量而控制光照时间时,感染西氏住白细胞原虫的康复鸭可出现复发。催乳激素浓度升高也可能是其发病原因。当幼禽患有严重的寄生虫血症时,并且黑蝇或库蠓数量最多时,急性病例的发生也会增多。寄生虫血症的发病率一般较低。对于幼龄易感,康复禽既是携带者,也是贮存宿主。

    2.2症状与病理

    最常见的住白细胞原虫感染是亚临床性的,但偶尔也可引起临床症状甚至死亡。易感禽的死亡率可接近100%,由于寄生虫的种类和虫株、宿主种类、暴露的程度和其他因素不同,死亡率差异极大。急性感染禽的症状为精神萎靡、贫血、白细胞增多、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和排绿色稀便,并常出现中枢神经症状。蛋鸡感染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可造成產蛋量下降。感染1周后症状明显,且并发寄生虫血症。有明显症状的鸡在7~10天后死亡,也可康复,但会出现生长不良和产蛋量下降的后遗症。可见有出血、肝脏和脾脏肿大。在感染器官,肉眼可见的白色斑点是大裂殖子。薄层血涂片检查,可在涂片边缘和尾部发现有配子体。配子体有各种不同形状,有些呈细长状,且末端尖锐,另外有些呈圆形。

    2.3治疗与防控

    治疗一般是无效的。可采用预防性药物治疗,在饲料中添加乙胺嘧啶(1mg/kg)和磺胺二甲氧嘧啶(10mg/kg)可控制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控制史氏住白细胞原虫病,可使用氯羟吡啶(0.0125%~0.025%),产蛋期禁用。同时应采取控制动物媒介的措施。免疫接种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能为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感染提供保护。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