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王茵 鲁昱晖
摘要:《开罗宣言》以开罗会议为创作背景,是一部史观正确、制作精良的抗战类型的主旋律影片。与众多集中表现战争场面的同类型影片不同的是,《开罗宣言》以情报战为线索贯穿全片,建构了三条清晰的叙事线索,营造了层次分明、节奏紧张的叙事氛围。
关键词:《开罗宣言》 主旋律影片 叙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河中,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是电影取材的宝库,但是开罗会议却鲜有提及。开罗会议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遗产,值得电影创作者聚焦。题材虽好但电影创作并非纪录片或有声文献综述。如何从庞杂的历史资料和人物关系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做到既尊重历史又扣人心弦,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风云诡谲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大势讲清楚,讲生动,讲深刻,成为以开罗会议为背景的电影创作的难题与考验。“在影像世界里,中国与好莱坞也许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在战争这一主题上而言,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诉求应该是始一而终的。”①
2015年9月,由著名军旅作家刘星担任编剧和总导演、温德光与胡明钢联手执导的影片《开罗宣言》上映。该片作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以二战历史上著名的开罗会议为创作背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主旋律历史正剧,讲述和探讨的是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主题。影片战争场面恢弘大气,日军偷袭珍珠港、轰炸山城重庆等段落更是令人有亲临其境的视听体验,特效水平可与好莱坞大片媲美。除奇观化的视听之外,影片电影化叙事的设计独具匠心,将开罗会议的宏大背景镶嵌在以情报战为小切口的精巧剧情中,规避了纪录片与有声文献综述的创作难题,令人眼前一亮。
人物关系的简单处理
影片《开罗宣言》和许多同类型题材的电影不同,除了片头的日军对重庆大轰炸外,其余几乎没有正面去表现国内的抗日战场,而是将笔墨对准了真枪实战之外的战场——情报战。影片中第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是国民党高级情报精英石剑峰如何与敌军斗智斗勇、破译并传递日军重要情报的惊险过程。
正是由于石剑峰的情报,不仅避免了宋子文的遇刺,并且准确地判断出日本将要对太平洋上的美军发动攻势,使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前知晓了日军企图在中途岛采取行动,才使得美军得占先机,将山本五十六击毙在日本的军机上。可以说,石剑峰在情报战线的发现与突破,是推动整部电影叙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其实,石剑峰是共产党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一个重要民族精英,他在重庆大轰炸中失去了心爱的女儿,而军官黄怡青则是奉延安之命暗中支援并保护石剑峰的中共特工。石剑峰的日本妻子江户英子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为了丈夫与家庭决裂,却因为撞见石剑峰和黄怡青约谈的亲密举动而误会丈夫,自己痛苦纠结。日本战败后,热爱和平的中国人对她敞开了怀抱。
在这条叙事线索上的人物关系比较生动,石剑峰与黄怡青、石剑峰与江户英子之间既有国共之间敌对与信任的关系,也有民族与民族之间藕断丝连的远非仇恨能够一言以蔽之的复杂渊源。影片主创刻意将人物关系设置为通俗常见的三角恋爱关系,即两个女人同时爱着一个男人。这样普遍的人物关系设置有着恋爱故事中常见的误会与巧合,从而加重了影片戏剧化的冲突场景,增强了电影叙事的趣味性。在这部以大量的篇幅去表现二战中各国巨头的主旋律影片中,以儿女情长来写家国之仇凸显了细腻又温情的一面。
表现风云变化的世界格局
电影第二条线索是全片叙事的重心所在,通过石剑峰所破译的日本秘电去展开二战中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画卷,特别是开罗会议前以罗斯福为代表的各国大政治家相互之间的博弈、斡旋与共识,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为营的对外侵略野心和一系列居心叵测的扩张动作。
在这一条叙事线索中,有许多细节的处理颇有意味,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日本天皇的出场。历史上日本战败的标志性事件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即所谓的“玉音放送”事件。除此之外,日本天皇在整个战争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似乎已经被遗忘,而且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最高决策者裕仁天皇在其他同类型题材的影片中也鲜有出现。《开罗宣言》基于历史真实,巧妙地将裕仁天皇纳入了电影剧情之中。对于整部影片而言,日本天皇的戏份不多,但他的出场显然是电影主创的精心设计。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军政界意见不合,屏息凝神地在一处会议室等候天皇的最后裁决。闻声望去,首先出现在银幕上的是天皇冰冷厚重的黑色长筒军靴。这一特写镜头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种间接隐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皇的性格倾向。天皇落座后,电影画面并没有给他任何的正面镜头,而是对准了他的一副放在桌上的金丝眼镜。天皇的话语不多却对意图继续扩大战争的军国右翼分子表达了首肯之意,然后收起眼镜便踏步离去。关于裕仁天皇的整个叙事段落画面基调是偏向冷色的暗黑处理。“鲜明的色彩基调最直观的好处是使得影片视觉上彰显出强烈风格化倾向。”②尽管裕仁天皇的人物设计及镜头表现都是一些局部性的细节处理,但是通过这些细节动作和冷色调的处理,已经能够勾勒出他集权、冷酷、好战、城府极深的性格轮廓。电影恪守历史真实,对裕仁天皇的处理点到即止,给了当下观众更多的思考和追问空间。
影片始终想要向观众表明并传达的叙事核心,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因为中国不仅在正面战场拖住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又通过石剑峰所在的情报战线为盟军送去了重要的情报信息,辅助各国领袖元首对天下时局的判断。而石剑峰将情报递交给重庆方面,正是受到了延安方面的授意,这就将电影中第一条叙事线索与第二条叙事线索交织在一起,叙事更加连续和生动。
肯定中国战场的历史地位
影片的第三条线索是通过斯大林、罗斯福等国际领袖的评述,表现中国战场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比如,罗斯福提到《红星照耀中国》,斯大林对中国正面战场拖住日军的褒奖等。借由西方人物来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中的历史贡献,是一种常用的叙事策略,这种策略从侧面对中国人的高瞻远瞩和勇敢智慧做出了赞誉,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敬意。
在14年对日抗战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正因为这种贡献与牺牲,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开罗会议的参与国,我们才能在斡旋和不懈抗争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这是电影第三条叙事线索表现的重点。影片中,中国代表王宠惠和丘吉尔特使据理力争,终于在开罗会议中获得战后得以收回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诸岛的明确表述。在开罗返航的飞机上,完成历史任务的王宠惠早已经酩酊大醉。宋美龄走过时,一旁的官员戏称王宠惠喝糊涂了,宋美龄微微一笑告诉众人,王宠惠是全中国最清醒的人。一句简单的话语点醒了众人,同时也以小写大从侧面佐证了中国在开罗会议之后的满载而归。
显然,“在商业逻辑和产业环境全面重塑与崛起的当下及未来,中国电影面临的选择与取向更为多元复杂。”③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特色产物,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升级必然要面对的客观问题。如何推出更多品质优良、影响深远的精品佳作与多元化创作格局的形成与巩固息息相关。毋庸置疑,《开罗宣言》在当前众多的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中,是一部史观正确、态度严谨、制作精良、艺术水准上乘的优秀作品。三条明晰的叙事线索共同勾勒了尊重历史、节奏紧张、细节丰富、主题明确、意义深远的剧情。可以说,在光影长河中《开罗宣言》足够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期待作为中国类型电影的独特存在,主旋律电影能够在未来继续发挥其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乘风破浪,发扬光大。”④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谭 苗:《从《铁道游击队》的翻拍看看展题材电影的现代化》,《电影评介》,2015(18)。
②王 茵:《穆德远影像风格研究》,《当代电影》,2016(1)。
③鲁昱晖:《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研究备忘录》,《宁夏社会科学》,2016(2)。
④王秋硕:《当代中国类型电影发展观察(2002-2015)》,《文艺评论》,2015(11)。
摘要:《开罗宣言》以开罗会议为创作背景,是一部史观正确、制作精良的抗战类型的主旋律影片。与众多集中表现战争场面的同类型影片不同的是,《开罗宣言》以情报战为线索贯穿全片,建构了三条清晰的叙事线索,营造了层次分明、节奏紧张的叙事氛围。
关键词:《开罗宣言》 主旋律影片 叙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河中,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是电影取材的宝库,但是开罗会议却鲜有提及。开罗会议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遗产,值得电影创作者聚焦。题材虽好但电影创作并非纪录片或有声文献综述。如何从庞杂的历史资料和人物关系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做到既尊重历史又扣人心弦,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风云诡谲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大势讲清楚,讲生动,讲深刻,成为以开罗会议为背景的电影创作的难题与考验。“在影像世界里,中国与好莱坞也许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但在战争这一主题上而言,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诉求应该是始一而终的。”①
2015年9月,由著名军旅作家刘星担任编剧和总导演、温德光与胡明钢联手执导的影片《开罗宣言》上映。该片作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以二战历史上著名的开罗会议为创作背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主旋律历史正剧,讲述和探讨的是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主题。影片战争场面恢弘大气,日军偷袭珍珠港、轰炸山城重庆等段落更是令人有亲临其境的视听体验,特效水平可与好莱坞大片媲美。除奇观化的视听之外,影片电影化叙事的设计独具匠心,将开罗会议的宏大背景镶嵌在以情报战为小切口的精巧剧情中,规避了纪录片与有声文献综述的创作难题,令人眼前一亮。
人物关系的简单处理
影片《开罗宣言》和许多同类型题材的电影不同,除了片头的日军对重庆大轰炸外,其余几乎没有正面去表现国内的抗日战场,而是将笔墨对准了真枪实战之外的战场——情报战。影片中第一条清晰的叙事脉络是国民党高级情报精英石剑峰如何与敌军斗智斗勇、破译并传递日军重要情报的惊险过程。
正是由于石剑峰的情报,不仅避免了宋子文的遇刺,并且准确地判断出日本将要对太平洋上的美军发动攻势,使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前知晓了日军企图在中途岛采取行动,才使得美军得占先机,将山本五十六击毙在日本的军机上。可以说,石剑峰在情报战线的发现与突破,是推动整部电影叙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其实,石剑峰是共产党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一个重要民族精英,他在重庆大轰炸中失去了心爱的女儿,而军官黄怡青则是奉延安之命暗中支援并保护石剑峰的中共特工。石剑峰的日本妻子江户英子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人,为了丈夫与家庭决裂,却因为撞见石剑峰和黄怡青约谈的亲密举动而误会丈夫,自己痛苦纠结。日本战败后,热爱和平的中国人对她敞开了怀抱。
在这条叙事线索上的人物关系比较生动,石剑峰与黄怡青、石剑峰与江户英子之间既有国共之间敌对与信任的关系,也有民族与民族之间藕断丝连的远非仇恨能够一言以蔽之的复杂渊源。影片主创刻意将人物关系设置为通俗常见的三角恋爱关系,即两个女人同时爱着一个男人。这样普遍的人物关系设置有着恋爱故事中常见的误会与巧合,从而加重了影片戏剧化的冲突场景,增强了电影叙事的趣味性。在这部以大量的篇幅去表现二战中各国巨头的主旋律影片中,以儿女情长来写家国之仇凸显了细腻又温情的一面。
表现风云变化的世界格局
电影第二条线索是全片叙事的重心所在,通过石剑峰所破译的日本秘电去展开二战中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画卷,特别是开罗会议前以罗斯福为代表的各国大政治家相互之间的博弈、斡旋与共识,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为营的对外侵略野心和一系列居心叵测的扩张动作。
在这一条叙事线索中,有许多细节的处理颇有意味,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日本天皇的出场。历史上日本战败的标志性事件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即所谓的“玉音放送”事件。除此之外,日本天皇在整个战争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似乎已经被遗忘,而且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最高决策者裕仁天皇在其他同类型题材的影片中也鲜有出现。《开罗宣言》基于历史真实,巧妙地将裕仁天皇纳入了电影剧情之中。对于整部影片而言,日本天皇的戏份不多,但他的出场显然是电影主创的精心设计。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军政界意见不合,屏息凝神地在一处会议室等候天皇的最后裁决。闻声望去,首先出现在银幕上的是天皇冰冷厚重的黑色长筒军靴。这一特写镜头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种间接隐喻,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皇的性格倾向。天皇落座后,电影画面并没有给他任何的正面镜头,而是对准了他的一副放在桌上的金丝眼镜。天皇的话语不多却对意图继续扩大战争的军国右翼分子表达了首肯之意,然后收起眼镜便踏步离去。关于裕仁天皇的整个叙事段落画面基调是偏向冷色的暗黑处理。“鲜明的色彩基调最直观的好处是使得影片视觉上彰显出强烈风格化倾向。”②尽管裕仁天皇的人物设计及镜头表现都是一些局部性的细节处理,但是通过这些细节动作和冷色调的处理,已经能够勾勒出他集权、冷酷、好战、城府极深的性格轮廓。电影恪守历史真实,对裕仁天皇的处理点到即止,给了当下观众更多的思考和追问空间。
影片始终想要向观众表明并传达的叙事核心,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因为中国不仅在正面战场拖住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又通过石剑峰所在的情报战线为盟军送去了重要的情报信息,辅助各国领袖元首对天下时局的判断。而石剑峰将情报递交给重庆方面,正是受到了延安方面的授意,这就将电影中第一条叙事线索与第二条叙事线索交织在一起,叙事更加连续和生动。
肯定中国战场的历史地位
影片的第三条线索是通过斯大林、罗斯福等国际领袖的评述,表现中国战场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比如,罗斯福提到《红星照耀中国》,斯大林对中国正面战场拖住日军的褒奖等。借由西方人物来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中的历史贡献,是一种常用的叙事策略,这种策略从侧面对中国人的高瞻远瞩和勇敢智慧做出了赞誉,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敬意。
在14年对日抗战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正因为这种贡献与牺牲,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开罗会议的参与国,我们才能在斡旋和不懈抗争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这是电影第三条叙事线索表现的重点。影片中,中国代表王宠惠和丘吉尔特使据理力争,终于在开罗会议中获得战后得以收回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诸岛的明确表述。在开罗返航的飞机上,完成历史任务的王宠惠早已经酩酊大醉。宋美龄走过时,一旁的官员戏称王宠惠喝糊涂了,宋美龄微微一笑告诉众人,王宠惠是全中国最清醒的人。一句简单的话语点醒了众人,同时也以小写大从侧面佐证了中国在开罗会议之后的满载而归。
显然,“在商业逻辑和产业环境全面重塑与崛起的当下及未来,中国电影面临的选择与取向更为多元复杂。”③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的特色产物,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升级必然要面对的客观问题。如何推出更多品质优良、影响深远的精品佳作与多元化创作格局的形成与巩固息息相关。毋庸置疑,《开罗宣言》在当前众多的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中,是一部史观正确、态度严谨、制作精良、艺术水准上乘的优秀作品。三条明晰的叙事线索共同勾勒了尊重历史、节奏紧张、细节丰富、主题明确、意义深远的剧情。可以说,在光影长河中《开罗宣言》足够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期待作为中国类型电影的独特存在,主旋律电影能够在未来继续发挥其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乘风破浪,发扬光大。”④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谭 苗:《从《铁道游击队》的翻拍看看展题材电影的现代化》,《电影评介》,2015(18)。
②王 茵:《穆德远影像风格研究》,《当代电影》,2016(1)。
③鲁昱晖:《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研究备忘录》,《宁夏社会科学》,2016(2)。
④王秋硕:《当代中国类型电影发展观察(2002-2015)》,《文艺评论》,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