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张德志??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比较效益下降等,山西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经营管理、政策导向、政府职能、生产技术等方面,指出了红枣生产的出路,以实现临县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县红枣产业;挑战;出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1802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临县红枣飞速发展期。在县委、县政府“东山核桃西山枣”“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至今全县红枣林面积已发展到15.7万hm2,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正常年份红枣产量超过2亿kg,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0年,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名优特新之乡——中国红枣之乡;2004年,临县被中国果蔬专家论坛命名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2013年12月“临县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
1.1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主要是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为连绵秋雨导致不同程度的红枣雨裂浆烂,红枣的雨裂问题成了影响枣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原来属于“不易裂果”“较抗裂果”的木枣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烂的易裂品种;病虫害是仅次于雨裂浆烂的自然灾害,多年来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学,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同一种虫害年年多次打药,结果是害虫越来越多,天敌越来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虫害泛滥成灾,导致全县红枣几乎绝产,也给枣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去年和今年的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势头来看,病虫害将要成为比雨裂浆烂还要严重的自然灾害。
1.2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
临县红枣主要受到新疆红枣产业的挤压。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金”产业,奋起直追,发展速度高于华北、中原老枣区,目标是打造“世界枣园”。 新疆现已栽培有十几个大枣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7万hm2,接近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1/5,产量超过了30万t,已经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五大红枣产区,且枣果个大、色靓、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价占领市场。
1.3比较效益下降
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候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仅10元,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上了100多元还不好找。那时期1 kg卖5~6元的枣果到现在还是卖5~6元,有的年份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这些危机和挑战面前,枣区绝大多数人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之后,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谋生,尤其是去年红枣几乎绝产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力越来越少,村里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对于树小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枣树结多少果不关注,不能种庄稼的
张德志: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枣树地就放弃了。现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虫没人去治,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小又黄,枣儿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近年枣区又出现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呼声,临县红枣生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三大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人为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产量升高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从而也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还有市场因素,由于红枣价格低廉,枣区农民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虫泛滥成灾,尤其是近年发生的绿盲蝽和枣锈病,靠分田单干后各自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术的枣农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就是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临县红枣将要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2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
2.1思想认识转型
临县虽然有2 000多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为全国红枣第一大县,生产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严重的病虫害,认识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经营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习惯的生产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向精细管理、集约经营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型。
2.2经营管理转型
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更不适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实施有机生产。这几年枣树病虫害年盛一年,导致红枣减产、绝产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是实现有机生产,而合作生产是有机生产的前提。
2.3政策导向转型
政府应出台新的红枣生产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和处罚条例,引导产业发展。如:建立奖惩制度。枣区乡镇要把各村按户对枣园面积、株数、产量进行造册登记,并报县红枣产业局(或林业局)验收、核实备案。农户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枣园,秋后由职能部门验收后每667 m2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查出撂荒枣园,每667 m2罚款100元。这种制度要坚持常态化。对连续撂荒3年的枣园,村委会可以无偿收回重新发包,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在主要产枣区一个或数个乡镇枣区实施并在全县推广。再如支持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枣区农村成立红枣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生产。对一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或按地形数户至数十户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予以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技术上帮助。
2.4政府职能转型
目前临县红枣县职能部门由林业局、红枣局两个单位分管,虽无相互推诿、扯皮之嫌,但总不如一个单位责任心强、管理到位。枣区乡镇,尤其是实现枣园全覆盖的乡镇,属于农业系列的各基层站(农技、林业、农机、水利等)应进行合并,充实为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并要进一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对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
2.5生产技术转型
临县红枣生产技术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转变,是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由只重视化肥使用转变为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绿肥、沼肥,改变施肥习惯上由地面撒施改为挖穴、挖沟深施;整形修剪必须放弃放任生长、树体高大不便管理的传统树形,培养矮冠、枝稀、方便管理的树形,推广“把树压低、枝拉斜,合理留枝、勤摘心”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三季修剪;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改变滥用化学农药以破坏生态平衡来维持红枣产量的做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逐步减少和停止化学农药防治的做法,实现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比较效益下降等,山西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经营管理、政策导向、政府职能、生产技术等方面,指出了红枣生产的出路,以实现临县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县红枣产业;挑战;出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1802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临县红枣飞速发展期。在县委、县政府“东山核桃西山枣”“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至今全县红枣林面积已发展到15.7万hm2,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正常年份红枣产量超过2亿kg,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0年,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名优特新之乡——中国红枣之乡;2004年,临县被中国果蔬专家论坛命名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2013年12月“临县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
1.1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主要是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为连绵秋雨导致不同程度的红枣雨裂浆烂,红枣的雨裂问题成了影响枣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原来属于“不易裂果”“较抗裂果”的木枣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烂的易裂品种;病虫害是仅次于雨裂浆烂的自然灾害,多年来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学,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同一种虫害年年多次打药,结果是害虫越来越多,天敌越来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虫害泛滥成灾,导致全县红枣几乎绝产,也给枣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去年和今年的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势头来看,病虫害将要成为比雨裂浆烂还要严重的自然灾害。
1.2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
临县红枣主要受到新疆红枣产业的挤压。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金”产业,奋起直追,发展速度高于华北、中原老枣区,目标是打造“世界枣园”。 新疆现已栽培有十几个大枣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7万hm2,接近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1/5,产量超过了30万t,已经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五大红枣产区,且枣果个大、色靓、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价占领市场。
1.3比较效益下降
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候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仅10元,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上了100多元还不好找。那时期1 kg卖5~6元的枣果到现在还是卖5~6元,有的年份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这些危机和挑战面前,枣区绝大多数人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之后,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谋生,尤其是去年红枣几乎绝产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力越来越少,村里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对于树小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枣树结多少果不关注,不能种庄稼的
张德志: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枣树地就放弃了。现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虫没人去治,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小又黄,枣儿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近年枣区又出现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呼声,临县红枣生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三大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人为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产量升高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从而也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还有市场因素,由于红枣价格低廉,枣区农民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虫泛滥成灾,尤其是近年发生的绿盲蝽和枣锈病,靠分田单干后各自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术的枣农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就是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临县红枣将要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2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
2.1思想认识转型
临县虽然有2 000多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为全国红枣第一大县,生产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严重的病虫害,认识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经营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习惯的生产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向精细管理、集约经营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型。
2.2经营管理转型
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更不适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实施有机生产。这几年枣树病虫害年盛一年,导致红枣减产、绝产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是实现有机生产,而合作生产是有机生产的前提。
2.3政策导向转型
政府应出台新的红枣生产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和处罚条例,引导产业发展。如:建立奖惩制度。枣区乡镇要把各村按户对枣园面积、株数、产量进行造册登记,并报县红枣产业局(或林业局)验收、核实备案。农户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枣园,秋后由职能部门验收后每667 m2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查出撂荒枣园,每667 m2罚款100元。这种制度要坚持常态化。对连续撂荒3年的枣园,村委会可以无偿收回重新发包,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在主要产枣区一个或数个乡镇枣区实施并在全县推广。再如支持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枣区农村成立红枣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生产。对一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或按地形数户至数十户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予以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技术上帮助。
2.4政府职能转型
目前临县红枣县职能部门由林业局、红枣局两个单位分管,虽无相互推诿、扯皮之嫌,但总不如一个单位责任心强、管理到位。枣区乡镇,尤其是实现枣园全覆盖的乡镇,属于农业系列的各基层站(农技、林业、农机、水利等)应进行合并,充实为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并要进一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对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
2.5生产技术转型
临县红枣生产技术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转变,是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由只重视化肥使用转变为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绿肥、沼肥,改变施肥习惯上由地面撒施改为挖穴、挖沟深施;整形修剪必须放弃放任生长、树体高大不便管理的传统树形,培养矮冠、枝稀、方便管理的树形,推广“把树压低、枝拉斜,合理留枝、勤摘心”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三季修剪;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改变滥用化学农药以破坏生态平衡来维持红枣产量的做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逐步减少和停止化学农药防治的做法,实现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